从甲午海战战场到南海,水下考古获奖照片,是怎么炼成的?

宗岩考古 2023-01-14 21:12:01

12月19日,由浙江省文物局指导,中国考古学会、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省考古学会主办,中国文物报社协办,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浙江大学图书馆和浙江大学工会承办的“考古人和他们眼中的世界”大赛获奖作品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图书馆展出,让公众看到了考古人的工作与生活。对于考古人来说,这是考古圈前所未有的盛事!更是考古圈通过照片与社会大众的亲密接触!这些照片有内地的上山下乡,也有跨越海外开眼世界,有考古名人历史大事,也有普普通通田野工作或百姓写照,有学术探讨的专注,也有公众新奇的引导……东西南北中,星列海陆空。此中有真意,花香满寒冬。

但本文要介绍的是广东水下考古摄影师黎飞艳先生和他的参赛作品。

南澳I号沉船的瓷器和鱼儿(摄影黎飞艳)

“ 拍摄于2011年7月12日,地点位于广东省南澳县东南三点金海域的乌屿和半潮礁之间的‘南澳I号’沉船遗址(S5舱东部)。

该沉船遗址水深27米,常年水下能见度不好,水质浑浊,今天的水下能见度达到1.5米左右,为了把握难得一见的水下拍摄机会,考古领队果断的停止了一切水下作业工作,全力照顾水下拍摄任务不受影响,当时的水下照相设备比较简陋,没有合适的同步闪光灯,自己利用摄影灯布置了4个照明灯位,利用主光与辅助光的配合进行拍摄。

拍摄参数(相机型号/尼康D700,光圈值/f3.5,曝光时间1/50s,ISO400,焦距35mm,目标距离330mm)。”

当得知黎飞艳拿此作品去参赛,本人的反应是赶紧撤回,跟陆地考古摄影的凑什么热闹。不料黎说晚了,已经评完,且获奖了。欣喜之余,亦有所未尽之言,因而为文一吐而快。

黎飞艳先生

其实大赛有一般的陆地田野考古照片,有航拍,也有水下考古照片。为什么我要这么说呢。对于广东水下考古来说,“南澳I号”沉船水下考古摄影作品得来不易,而这张更是弥足珍贵。这不仅仅是黎个人的作品,也是整个“南澳I号”考古队的作品,是广东水下考古史上重要的作品(链接: )。

黎的作品说明介绍中也提到了,水深流急,能见度不好,设备简陋,“为了把握难得一见的水下拍摄机会,考古领队果断的停止了一切水下作业工作,全力照顾水下拍摄任务不受影响”——集全考古队之力,最后由黎完成这一作品。

其实,三言片语间,还有很多交待不完的事,想让大家知道,给大家分享的事。因为,水下考古照片,并不都像西沙景象那般热情华丽,西樵山水下采石厂洞室如此幽谧瑰丽,大多数国内水下考古影像却没有这么好的条件,没有这么浪漫这么赏心悦目,有的只是一片青灰的色调,甚至只是眼前一黑归于混沌,且激流暗涌危机四伏。“南海I号”就是这么一个水下环境下,因而,从1987年发现至2007年成功整体打捞,并未有几张好的水下考古照片。2007年发现的“南澳I号”也好不了多少,但总有那么一些天时地利人和条件就可以把握住稍纵即逝的水下能见度。

就算是像西沙那般清澈明亮的水域,一般的地面优秀摄影师也远远不能直接下水拍摄,还需要相当的潜水技术加强以在水中控制好各种平衡,即潜水界所说的“顶级中性浮力”。然后还需要对水下摄影设备和水下灯光设备的充分掌握,还需要潜伴或其他潜水员相互配合——要是一个水下考古项目,还需要领队潜水计划的布置安排……黎飞艳先生这张“南澳I号”沉船水下考古摄影作品,则是有了一般地面摄影该有的技术,又有了潜水技术加持,还有水下摄影装备的配套技术支持,更有“南澳I号”沉船水下考古项目领队的决策保障——才有了这样一个作品。

如果说,崔勇见证了以“南海I号”为标志的中国水下考古和广东水下考古的开始到成熟、发展壮大,那么,黎飞艳进入水下考古领域则标志着广东水下考古走向成熟。

其人

黎飞艳海军出身,在广东考古所成立之初即加入。初为专职司机,后经时任所长领导的古运泉、朱非素等先生引导转向文物摄影工作。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逐渐成为广东考古所的文物摄影担当。多年来承担了广东考古所各项发掘报告或图录的文物摄影工作,如《博罗横岭山》、《石峡遗址:1973-1978年考古发掘报告》、《揭阳的远古与文明-榕江先秦两汉考古图谱》、《乳源泽桥山六朝隋唐墓》、《东莞蚝岗遗址博物馆》、《孤帆遗珍-“南澳Ⅰ号”出水文物图录》、《南海Ⅰ号沉船考古报告之二——2014~2015年发掘》、《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品精髓图录》以及《广东出土先秦青铜器》等等,硕果累累佳作频出。显然,黎早已是成熟的文物摄影师了(链接: 考古老李的南海I号系类视频中,例如《大饱眼福!带你细品“南海Ⅰ号”百宝箱中的顶级奢侈品》等都有黎飞艳先生的作品)。

2005年6月黎参加广东省文化厅举办的“广东首届水下考古技术培训班”并在2005年11-12月期间参加了湛江硇洲岛沉船遗址水下考古实习工作。业界一般称“广东班”或“广东一期”队员,同时参加学习的还有现广东考古所石俊会等共十人。培训后他们基本都全程参与广东“南海I号”和“南澳I号”相关水下考古项目,为广东水下考古提供了人才保证。同时他们也以亲身工作见证了“南海I号”整体打捞和“南澳I号”水下考古发掘和原址保护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级水下考古典型案例。他们也在这两个项目,尤其在危机四伏险象环生的南澳水域工作中得到充分的锻炼,并且各人专长分工明确,可随时组建一支成熟的水下考古队伍。这也是他们的教练老师,培训班主要组织者之一的崔勇所引以为豪的队伍——水下摄影有黎飞艳,绘图有阳江画家林唐欧,各种工具器械购置加工组装有汕头王志杰,文物整理有宋中雷,还有石俊会、罗俊雄、余万勤、陈波、张海成等也都都是热血青年体格硬朗各有所长,工作中任劳任怨配合相当默契。

在中山大学学习水下考古留影

此外他们还一直活跃在全国如北洋水师沉舰(致远舰、经远舰、定远舰,链接: )、“小白礁I号”、西沙等等各大小水下考古项目中,足迹遍布中国沿海及个别丹江口库区、鄱阳湖等内湖内水。而黎作为水下考古摄影师,多年来一直在水下考古工作中默默耕耘贡献良多,也得到了国家和国内各省市同行的充分认可。所以黎的作品也是非常丰富,如致远舰水下三维影像、经远舰字牌拼接、定远舰铁甲出水后的三维成像,丹江口库区的深潜技术积累,西沙水下遗址大面积拼接成像,黎飞艳在多年的水下考古工作锻炼中,也切实成为一名优秀的水下考古摄影师了。

广东省内“南海I号”博物馆内试掘、“南澳I号”发掘、后期调查、“南澳Ⅱ号”的发现,上川“乌猪洲I号”沉船遗址,西樵山采石场水下考古调查……有爱国主义历史纪念意义厚重,也有珍奇异宝琳琅满目历史文化影响深远,也有绚烂瑰丽赏心悦目引人入胜的作品。然而,南澳沉船这一张意义尤其非凡。

水下考古队员的诗和远方

首先,黎飞艳从地面文物摄影到水下摄影的过程也不是那么容易的。2005年,广东水下考古培训班组织时,黎年作为该班年纪最长的一个,年纪已不小,基于其摄影基础本身也是破格录取了。然后潜水培训开放水域训练期间,因为挂衣服潜服踩在一个胶凳上,被破裂胶凳划出一道挺长的伤口。我们都知道,伤口不能碰水,更何况海水。黎飞艳却坚韧无比,条件简陋也不言放弃,坚持训练。每次下水用保鲜膜不断裹缠,再穿上潜水服下水。顶着一次次海水侵蚀伤口的疼痛,最后还是完成整个训练。培养一个潜水员已是不便宜,培养一个水下考古队员更是一笔大费用(培训一次人均10-20万)。而黎飞艳还付出了更大的代价和努力。

当然,并不是培训完便能自如操作水下摄影设备。接下来还有专门的水下摄影培训,更高阶的潜水技术培训。在日后的水下考古工作中,还要大量的水下操作来熟练基本的动作。从如何在开放水域中平衡稳定自己,到同时稳定自己和摄影器材(包括灯光设备),到熟练操控潜水设备和水下摄影器材,同时还要搜索水下遗存拍摄视角,还要注意时间和气压,注意跟队友和水下考古队伍的配合……一路走来,多少次下水上水,多少次摄影装备的安装调试,防水真空检查,保证人员和设备零事故率……

即便如此,对于“南澳I号”水下考古摄影还是不够的。还需要胆识、勇气、强壮的体魄!参加过“南澳I号”水下考古的兄弟们都知道,工作平台下面波涛汹涌海水激荡澎湃,别说往下跳,往下看一眼都觉得晕眩。“当时崔老师一声令下,我们穿好装备就往下跳!”黎飞艳等广东班的队员们常回忆说,当时都觉得崔老师有点像粗暴的恶魔。但回想起来,无不佩服感激当时的“粗暴”成就了今天的成熟和自信。

“南澳I号”工作平台上的惊涛骇浪

“南澳I号”水下考古队员背单瓶装备跳跃式下水

“南澳I号”水下考古摄像人员带装备下潜

“南澳I号”水下考古摄像中能见度可见一般

其事

除了个人的各方面的成熟,还需要整个团队清醒的工作思路和果断的决策。“南海I号”发现到整体打捞二十年,没什么水下照片,那是能见度等水下条件太差没有办法。但南澳水域,还是有机会的。时任“南澳I号”水下考古发掘领队的崔勇就时常说到非常喜欢台风来临前的平静,无论是海况还是水下能见度就非常好。于是,就在2011年7月12日,有了上述天时地利之便,个人潜水技术、领队决策和团队配合,便有了这张南澳沉船作品。这是“南澳I号”沉船水下考古数年的工作经验积累所得,是广东考古队员们当时有限条件下聪明才智努力工作的共同结晶。

时任领队的崔勇当天的日记(节选)写到:

2011年7月11日星期一

今天上午六点钟起床,七点钟前下水,王志杰、刘志远继续测量隔舱板的倾斜角度,崔勇带张利成拍西南角的沟,这条沟是被锚拖出来的,对遗址破坏比较厉害。石俊会、阮永好发掘S5舱东面的器物,但发掘过程中发现,这个地方保存得很好,于是提议要摄影和录像,中午,黎飞艳下水摄影,效果非常好,这是今年最好的一张照片,也是这条船发掘以来最好的一个遗迹现象。

2011年7月12日星期二

今天上午的潜水工作赶在平潮之前,主要是因为能见度比较好,希望能够多下水,并给打捞局留下更多的潜水时间。今天水下能见度大概是4-5米,是我见到的最好的时候。上午的潜水很顺利,录像、照相效果都非常好,是工作开展以来最好的,因清理出的船舱货物堆积非常壮观,水又清,这组照片应该比较有震撼力。

崔勇领队在他的“房间”写日记

实际上,日记写得相当简单。其实在11日开始,一发现有较好的水下能见度,且正好清理出保存较好的船舱遗物,崔勇马上停止其他工作,让黎飞艳中午先下水拍摄。果然不负所望能拍到一张好照片,当时已是相当兴奋。第二天能见度更好,更适合摄影照相,因而,12日作为领队的崔勇,果断停止其他工作计划,围绕当天水下沉船的影像采集重新布置潜水计划。当年6月9日,“南澳I号”水下考古工作刚获得“201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备受国内外学界和社会各界、媒体等关注,此时的考古发掘可谓非常紧张。用每天的花费来说,更让一般田野考古项目望而却步,当时租用的广州打捞局的“华力轮”工作船,每天租金7万,一天配合考古工作的两个工程潜水台班1.4万,船上其他水下考古队员十余名,每天出差补助+潜水补助+营养津贴共计7-8千元,配合物探潜水交通船每天租金7千,其他物探、潜水装备设备、伙食等费用不算每天就要花费10万元。本人2013年参加的大埔县余里窑址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国家下达费用总共才10万。

水下考古工作照

不过,在如此工作压力和经费压力下,为拍摄这样一张照片还是非常值得的。“南海I号”就是因为无法拍摄较好的水下现场照片影像,更不用说测绘三维建模。所以才有了后来轰动中外各界的整体打捞,这都是被迫无奈的成就,而非国外作家媒体人所谓的“海洋野心”(2014年5月9日第344卷《科学》)。同样“南澳I号”这张照片也不是在炫耀我们的财力物力,三十多年来,广东和国内所有水下考古人都用自己的实践探索摸索如何采集水下文化遗产信息,而不是业外人士三言两语就可以将我们多年来的学科建设努力给忽略或抹杀掉的。“南澳I号”沉船正好有这样的时机碰到这么好的水下能见度,我们的水下考古队员也成功把握住了。

照片中记录的是S5舱里一批万历年间生产的景德镇青花瓷器,灯光下的青花图案更显亮丽明艳,白色的衬底更加洁白典雅。大航海时代开启的大明王朝内陆的精美瓷器,乘着全球化的东北季风正欲漂洋过海换成帝国白银,不料却遭遇不测沉睡在暗无天日的海底下面。被水下考古队员清理出来时,一摞摞成组堆放的景德镇青花不免让大家为之眼前一亮,连海底的小鱼也恋恋不舍。水下摄影师黎飞艳回忆到,当时拍摄时,由于海生物的趋光特性,小鱼用手怎么拨怎么扇就是不走,就漂浮在灯光下的青花瓷上。正好小鱼游走的方向和位置都非常配合,处于九宫格的右上角上,近乎黄金分割的构图之势,于是黎飞艳便抓住这一美妙的瞬间,让小鱼儿们似乎在细细吟唱着古今人类之间的海洋故事。

刚刚出水的瓷器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是暗无天日的海底世界,灯光怎么来的?说实在的,当时“南澳I号”水下考古队水下摄影装备、灯光配置还真不怎么样,在水下摄影界来说还是个菜鸟。然而,为了获取更详尽的水下考古信息,黎飞艳等水下队员绞尽脑汁,制作了与水下探方配套的钢架灯阵。而这些钢架灯阵同样也是整个水下考古队的智慧和劳动结晶——这意味着,结实可靠可抵御暗流涌动,精确制导可协助摄影测绘,原始实用却能实现充足光源。这就为什么其他照片不是阴暗不清就是清灰失真,而这张照片却能清楚展现瓷器船货摆放,同时又能把亮丽明显的青花图案表现出来。

水下队员中的“八级钳工”王志杰在自制小工具

水下现场定制与水下探方配套的钢架灯阵

水下考古队员上水前做停留减压时自然曝光的青花瓷盘

没有灯阵悬浮物较多的水下照片

而说到“原始”,并无贬意,只是想说我们水下考古队员,尤其是黎飞艳在现有条件下已做到极致,而这张南澳沉船的照片就是代表作,也是我们广东水下考古影像资料采集的骄傲,是我们的最佳作品之一。当然,这都不是专业水下摄影的技术,真正做到像《国家地理杂志》的水下摄影师吴立新,国际纪录片摄影大师孙少光等专业人士来说,我们只能说得上是尽力做好简单的水下影像记录而已。2014年,黎飞艳开始认识吴立新、孙少光等水下摄影大师后,打开了新的水下摄影世界。而吴老师等也确确实实给我们水下考古界带来源源不断的惊喜。因而,南澳沉船的这么照片,同时也意味着一个自主探索时代的终结。

别论

黎飞艳在吴立新老师的影响和指导下,不断追求更高水平的水下考古摄影技术,并在总结和撰写《水下考古摄影师眼中的北洋沉舰》等学术论文。早前在刘建国老师的影响下还发表过《浅谈水下考古摄影基础与三维建模在水下考古中的应用》等文章。除了一直参与“南海I号”的发掘整理工作,近期还在努力边学习边整理2005年湛江硇洲岛实习水下考古调查资料,准备整理编写2009年新会象边山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等等。一位技术型老同志如此这般的学术追求,其孜孜不倦地学习精神,对考古材料朴实尊重的态度,可称得上我辈楷模。

著名水下摄影师吴立新先生

与此同时,与黎同期广东水下考古培训班的王志杰、林唐欧等在近年“南海I号”的发掘整理工作中,在遗产院王元林研究员的指导下,也在边工作边学习边思考,陆续发表相关学术论文数篇。著名水下考古界的画家林唐欧,还在2018年评上文博系列副研究馆员。他们当年水下考古培训的老师崔勇则在西樵山石燕岩采石场水下考古调查工作中成功探索新科技新方法,融合水面上的激光三维模型和水下声纳三维模型两种不同的数据,并为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获得国家专利两项。另一位老师魏峻已是复旦大学教授。

英国诗人托马斯·艾略特(1948年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有句名言What we call the beginning is often the end. And to make an end is often a beginning. (我们称之为开始的通常是结束,我们迎来的结束通常是开始。)因而,黎飞艳见证广东水下考古一个时代的结束,新时代的来临。

其实,“南澳I号”沉船这张照片对我们广东水下考古来说意味的东西太多。正如最近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组织的第一次“水下考古学术沙龙”,崔勇在点评讲话中自省道,有些工作我们做得更多更漂亮,但影响力还是有限,这是为什么呢?我们缺乏总结,没有把我们的实践工作转化成更多的成果。诚然,像黎飞艳此类具体实践工作确实也没好好总结和深化研究,仿若深海灵光一闪即又陷入沉寂。

第一期水下考古学术沙龙合影

在最近的由美洲考古学会(AIA)评出的近十年(2011-2020)世界十大考古发现揭晓,其中我国陕西省新石器时代石峁古城在列不遑多论。而加拿大北极圈发现的皇家海军“埃里伯斯”号和“恐怖”号的残骸也赫然在列——当然没有贬损加国水下考古发现的意思,只是很疑惑这两条海军沉船的发现解决了什么历史问题或对水下考古等学科建设有什么重大意义?我广东“南海I号”整体打捞天下闻名,全面保护发现成果卓著,很明显是12世纪末13世纪初南宋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的最耀眼的明珠,是揭露中华文明和东南亚、印度、西亚甚至欧洲文明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的重要桥梁。整体打捞的沉船船体是世界最悠久体量最大保存相对最好的古代帆船标本,沉箱里面沉船内外堆积是田野考古和水下考古、沉船考古的完美结合的活标本。“南澳I号”是16世纪后段大明王朝参与大航海时代全球化物质交流的明证,是揭露白银帝国世界范围内腹地陶瓷贸易和海洋贸易过程的重要线索,是世界上水下考古发掘打捞和原址保护的经典案例……这是别人的有眼无珠吗?不是,问题都在于我们自己,没有足够的总结,没有充分的学术研究跟进,没有开阔的世界视野和交流——就是还做得不够。

去年12月8日下午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座谈会上,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赵辉发表《关于广东史前考古的思考》的演讲中说到,广东考古经历三个阶段,基本建立史前考古学的文化序列和年代框架,新时代新阶段的任务就要深入探讨广东境内史前文化的复杂互动关系及其文化现象的人类社会及其演进发展。同样对于广东水下考古,也要有新时代的任务和目标,不仅在水下考古资料采集技术和工作总结中更进一步,还要在人类文明历史长河中考察广东海上丝绸之路上中原王朝与海外文明的交流互动互鉴——从最初“南海I号”为代表的南宋王朝海外贸易沉船,到大航海时代开启之时葡人首航屯门到辗转上川岛直至租借定居澳门,再到大明万历年间的“南澳I号”最早的全球化贸易遗珠,又到上下川岛间164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沉船铜炮及寻而未果的“莱茵堡”号,汕头广澳港郑成功部将洪旭的南明沉船,吴川清代铜皮木船,硇洲岛清代沉船遗址……

南澳I号的这张文物照片,说了这么多,总之,期待广东水下考古和中国水下考古新时代的来临。

(肖达顺)

0 阅读:6

宗岩考古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