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性法师:中华汉传佛教四大禅法的由来

五台山便有美景 2024-05-18 10:00:45

文/本性法师

在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伊始,印度的小乘、大乘禅法也传了进来。从东汉至南北朝时译出的禅经,主要有安世高译的《大安般守意经》《阴持入经》《禅行法想经》、大小《十二门经》《禅行三十七品经》,佛陀密译的《五门禅法要略》,鸠摩罗什译的《坐禅三昧经》《禅法要解经》《禅秘要法经》,东晋佛陀跋陀罗译的《修行方便禅经》(《达摩多罗禅经》),支娄迦谶译的《般舟三昧经》等。

从当时所习禅法的种类来看,修安般禅(数呼吸,小乘禅法的一种)的高僧有安世高、康僧会、支遁、道安、帛僧光、竺昙献、僧显等。修五门禅(亦名五停心观,即修不净观、慈悲观、数息观、因缘观、念佛观)的高僧有玄高、昙摩耶舍、僧稠等。

公元520年,达摩祖师来华,开启了中华禅的时代。据道宣的《续高僧传》与净觉的《楞伽师资记》记载,达摩祖师的禅法核心即“二入四行”。所谓“二入”指的是“理入”“行入”。《略辨大乘入道四行》一书中记录的达摩祖师开示说:

何谓“理入”?理入者谓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凡圣同一真性,但为客尘妄覆,不能显了。若也舍妄归真,凝住壁观,无自他,凡圣同一,坚住不移,更不随于言教,此即与真理冥符,无有分别,寂然无名,名之理入。何谓“行入”?行入者,所谓四行。其余诸行,悉入此行中。何等为四行?一者报怨行,二者随缘行,三者无所求行,四者称法行。【1】

达摩祖师的禅法,圆融大小乘佛经的教理,深悟众生本自具足同一的真性,只要息灭妄想,自然豁露。达到“舍妄归真”的具体方法,即是凝心住于“壁观”。壁观就是“心如墙壁”,取静坐中面对的墙壁作比喻,以墙壁的直立不倚比调心之要领,不令偏于空、有,不存自他、凡圣等分别,这样就可与真如相应了。据《祖庭事苑》卷三记载,达摩祖师住嵩山少林寺时,面壁凝坐,终日默然,如是九年。可见其对坐禅之重视,坐禅功夫之精深。

达摩祖师像

之后,达摩祖师付法慧可,慧可传三祖僧璨,僧璨传四祖道信,道信传五祖弘忍,弘忍门下出神秀、慧能两大禅师。神秀大师的北传渐修禅法逐渐没落,六祖慧能大师所传的南传顿悟禅法,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大兴于中华大地,六祖慧能大师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禅师,亦是印度佛教中国化的巨匠。慧能大师的法子法孙开演禅门为五家,即“沩仰宗”“临济宗”“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应验了达摩祖师“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的预言。

慧可大师画像

圭峰宗密禅师在《禅源诸诠集都序》中,将禅法分为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大乘禅、最上乘禅等五种禅,且称最上乘禅为“如来清净禅”。宗密禅师说此如来清净禅,“亦名一行三昧,亦名真如三昧,此是一切三昧根本,若能念念修习,自然渐得百千三昧,达摩门下展转相传者,是此禅也”。但后世大德为突出强调“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悟禅法,将六祖慧能以下五家七宗之禅称为“祖师禅”,主张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不依言语,直接由师父传给弟子,祖祖相传,以心印心,心心相印,见性成佛。《景德传灯录》中《仰山慧寂章》记载:

师曰:汝只得如来禅,未得祖师禅。【2】

《佛学辞典》中解释说:

如来禅者,经论所说,秦罗什初传之,至天台而极详尽。祖师禅者,经论之外,祖师以心印心,魏达摩初传之。【3】

当代的禅学大德南怀瑾在《禅海蠡测》一书中说:

祖师禅与如来禅,究有何别?曰:凡由博地凡夫起修,乃至渐入圣众,皆如来禅也。纵饶人法两空,而有一毫悟迹未扫,皆不能与入祖师禅之门。祖师禅者,只是人人具足,个个圆成,大地山河,本无寸物,性相平等,物我一如,不待修证。自无始以来,本未曾迷,云何说悟。法见、佛见、众生见、悟见、禅见,一时扫却,原来还是旧时人;只是饥来吃饭,困至即眠,荡荡无碍,做一无事闲人。净法固是,染法亦不恶。虽然如此,为此说者,早已白云万里矣!【4】

对此,著名佛教学者吴立民先生在《略说祖师禅》一文中说得很是公允:

古之祖师大德,为相机施治,方便接引,遂开渐修、顿悟二门,北宋神秀循序渐进,即渐修之法门;南宗慧能,主一超直入,即顿悟之法门。然修祖师禅者,如上所说,要调息、调身、调心,无不先修一段如来禅,即参禅中必用坐禅,先息心凝思,然后才能以心观心,此亦即先要渐修,而后方能顿悟之。【5】

北宋初期,有临济宗人,其后又有云门宗人和曹洞宗人,都先后采用偈颂(诗歌)等体裁,从文字上追求禅意,以不点破为原则,绕路说禅,使得禅风出现了由“不立文字”到文字禅的变化。

本来,禅门以“不立文字”为重要宗旨。禅不可言说,人们对禅与佛理的知解和言说,都只是一种“方便”,根本上说,甚至是客尘(妄念)烦恼。但是为了开导众生,必须使用语言文字才行,不可言说又需要言说,因为,为了让众生明白禅理,需要通过文字语言来表述、传达。如慧洪觉范禅师在《石门文字禅》中所言:“大法非拘于语言,而借言以显发者也。”“心之妙,不可言语传,而可以以言语见。盖语言者,心之缘,道之标识也,标识审则心契,故学者每以语言为得道深浅之候。”禅是一种真参实修的过程,言说非其宗旨,只能视为一种助缘。如果迷于言教,甚或以言教为佛法,迷指为月,则必定死于言下,终无出脱的可能。“文字禅”本身不能视为“禅”,不仅如此,甚至佛教经典也非禅。在佛门中有“依经解义,三世佛冤,离经一字,即同魔说”之说,对经典文字既不能执著,又不能无视经典文字。祖师们指出:

文字语言,葛藤闲具,本无死活,死活由人。活人用之,则无往不活;死人则无往不死,所患不在语言文字葛藤,顾其人所用何如耳。【6】

在宋朝,禅门与政治界、文化界的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历经几次法难之后,临济宗、云门宗和曹洞宗几大法脉,之所以能够留存下来,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有赖于当地的统治者、地方势力、社会名流的支持和维护。因此,一些禅师经常与政界人士、文人学士交往周旋。原来的山林禅门,因生活在山民、农夫之中,朴素平实。而这时,为了适应政治官僚和文人士大夫的需要,便有了采用偈颂、诗歌等形式表达禅理的新禅风。这种文字禅,一方面重语言文字的作用,增添了阐发禅意的新形式,加强了禅师与文人学士的交往与思想交流,推动了禅门的发展,扩大了禅门的影响,同时,另一方面,法久生弊,又使禅宗走上了一味追逐华词丽句的道路,变成了“狂禅”“口头禅”。

宋朝时期,中国汉地出了两位非常著名的禅师,一位是临济宗的大慧宗杲(1089—1163),提倡看话禅;另一位是曹洞宗的一代宗师宏智正觉(1091—1157),提倡默照禅。这两种禅法,都是为了消除“文字禅”的弊端而出现的,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临济宗人大慧宗杲禅师倡导从公案中提出某些语句作为题目来参究,以扫荡一切思量、知解,力求获得真正的禅悟。宗杲禅师倡导的禅法,被称为“话头禅”,或“看话禅”,也称“看话头”。“看”,本指无声的注视,此指参看,参见,参究。“话”,话头的略称。就话头来说,话指公案,头是要领的意思。话头也即题目。通常话头是选自公案古则中的某些语句作为焦点来勉力参究。所谓看话禅就是从公案古则中拿出一则无意味语,让人不要就意识思维方面去穿凿,而是就此话头大发疑情,专心参究。曹洞宗宏智正觉禅师认为文字禅和看话禅,都滞于公案功夫,易落于虚浮无根之弊端,不利解脱。与之相对应,他提倡默照禅的观行方法。“默”指沉默专心坐禅;“照”是以智慧观照原本清净的灵知心性。默照禅就是守默与般若观照相结合的禅法,是基本上以打坐为主的修习方式。宏智正觉本人就“昼夜不眠,与众危坐”,坚持宴坐入道的修持方式。“默照禅”的最大的特点,是以看心静坐为根本,认为无须多少文字语言,只要默默地静坐,久坐见禅,便可萌生般若智慧,洞见诸法本源,这有如宏智正觉在《默照铭》和《宏智正觉禅师广录》中所说的,“默默忘言,昭昭现前”,“廓尔而灵,本光自照,寂然而应,大用现前”。【7】从某种角度说,它与达摩祖师的“以壁观教人安心,外止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很相类似。但是又有所不同,“默照禅”融入了祖师禅的顿悟成佛之法,也拈、颂公案,如宏智本人就有《颂古百则》留传于世,且颇有影响。“默照禅”带有向传统禅学复归的色彩,其渊源在于菩提达摩的壁观安心法门以及神秀的长坐不卧禅法,是对菩提达摩和神秀坐禅法门的回归。但是在观照的对象与内容方面,默照禅与神秀的禅法又有很大的差别。

宏智正觉评论神秀的禅法说:“菩提无树镜非台,虚净光明不受埃。照处易分雪里粉,转时难辨墨中煤。”是说,神秀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的说法,犹如区分“墨中煤”一样的多余。宏智正觉禅师认为,本心虚净光明,不受尘埃污染,而神秀主张观心看净,拂拭尘埃,是自寻烦恼。在宏智正觉禅师看来,并没有身、心一类的特定照观对象,观照时应当“照与照者,二俱寂灭,于寂灭中能证寂灭者是尔自己。若恁么,桶底子脱去,地水火风,五蕴十八界,扫尽无余”,不仅要扫除一切的观照对象,而且观照者自身也要寂灭。宏智正觉禅师的认识当然是正确的。但是,后来的“默照禅”的部分修行人在领会和修学过程中还是出现了偏差,偏于摄心静坐、潜神内观。而大慧宗杲禅师为了对治错误修习默照禅而导致的偏差,大力倡导“看话禅”。佛法、禅法都是活的法,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推陈出新。“于一一时,行一一法”。【8】

宏智正觉禅师住持浙江天童寺三十年,四方学者闻风而至,多逾千二百人,该寺遂为一代习禅中心,一时影响至为巨大。天童寺即便是在民国期间,因为圆瑛大师住山,还是洪名如日中天。

六祖惠能曾在东华禅寺闭关洞修行

实际上,看话禅法侧重于惠能大师所传的定慧等持中的“慧学”,能对治滞于定境之禅病。而默照禅法则侧重于其中的“定学”,是对达摩禅法的一种回归,能对治“口头禅”无定力之病。两家方法其实皆属“识心达本源”的方便之法,它们互为补充,互相纠偏,无有高下之分,应机则妙。这两家禅法,自宋以后,经元、明、清、民国,至今不绝。默照禅法和看话禅法的兴起,进一步推动了禅宗的兴盛,北宋之后禅宗发展成为中国佛教的主要流派。宋朝的真宗、仁宗、高宗、孝宗等皇帝都曾亲近禅僧,众多朝臣、士大夫、儒士,如宰相王安石、宰相张商英,文学家苏轼、黄庭坚,驸马都尉李遵勖、翰林学士杨亿等,都与禅僧密切来往、交流请益。比如,宋朝理学家程颢和程颐的老师、道学大师周敦颐,曾引用儒家经典《中庸》的语句,向了元禅师请益:“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禅门何谓无心是道?”了元禅师答:“满目青山一任看!”周敦颐受到启发,领悟“道无处不在”之旨,他后来作诗偈呈现给了元禅师:

昔本不迷今不悟,心融境会豁幽潜。草深窗外松当道,尽日令人看不厌。【9】

此外,作为原始佛教经典的“四阿含经”之《增一阿含经》在东晋时传入中国。此经中介绍了学习禅定的“十念法门”,即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念休息(即心意止息)、念安般(即念呼吸)、念身、念死。此十念,均系用来修行禅定的方法,各各都是一种独立的法门。后庐山慧远大师以大乘般若思想与净土信仰相结合,而修念佛禅法。此后禅宗与净土宗分道发展,各自独立为一大宗派。到了永明延寿大师(904—975)出世弘法时期,他集禅宗祖师和净土宗祖师为一身,会通各家之说,高扬禅净双修、禅净一致之道。这是自隋唐佛教宗派成立以来,佛教宗派义理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整合、重建,突出了禅净的地位和禅净双修的方向。永明延寿大师之后,特别是宋代以下,念佛禅几乎席卷整个禅门。比如,宋代临济宗人死心悟新禅师深得参禅的本旨,同时又大力劝修念佛。他曾说:

清珠下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念佛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佛既不乱,浊水自清。浊水既清,功归何所?良久云:“几度黑风翻大海,未曾闻道钓舟倾。”【10】

这与延寿的说法一致,也是强调以念佛定心,把念佛纳入禅定,提倡念佛禅。

到了元代,提倡禅净兼修的临济宗著名禅师益趋增多,如中峰明本,他一面为看话禅辩护,一面大力提倡禅净融合,认为净土之外没有禅,净土和禅都是心,两者体同名异。中峰明本法嗣天如惟则禅师也兼弘净土教。他说:

永明悟达摩直指之禅,又致身极乐上品,以此解禅者之执情,为末法劝信。余谓其深有功于宗教者此也。【11】

他还阐发了禅净同一说:

参禅为了生死,念佛亦为了生死。参禅者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念佛者达惟心净土,见本性弥陀。既曰本性弥陀,惟心净土,岂有不同者哉?【12】

明末佛教四大高僧祩宏、真可、德清、智旭,都提倡禅净双修,如憨山德清禅师极力倡导禅净一致,他说:

参禅看话头一路,最为明心切要……是故念佛参禅兼修之行,极为稳当法门。【13】

当代禅宗泰斗虚云老和尚(1840—1959),身承五宗法脉,他不仅对禅门五家宗派同样尊重,而且也提倡禅净双修。他说:

参禅念佛等法门,本来都是释迦老子亲口所说,道本无二,不过以众生夙因和根器各各不同,为应病与药计,便方便说了许多法门来摄化群机。【14】

又说:

于动散之时,则持名念佛。静坐之际,则一心参究“念佛是谁”。如斯二者,岂不两全其美。【15】

虚云老和尚在提倡禅净双修的同时,还指出参禅、念佛、持咒等一切法门,皆教众生破除妄念,显自本心。佛法无高下,根机有利钝。其中以念佛法门比较最为方便稳妥。

当代禅门又一高僧圆瑛大师(1878—1953)的禅修宗旨是教宗兼弘,侧重禅净,归心净土,念佛则智愚老少咸宜,而念佛达到极致,则与禅悟无异。圆瑛大师提倡禅净双修,禅修时系心于佛,即守定阿弥陀佛的话头参究,实际上把禅修融进净土,为归心净土提供修持基础。天台止观禅法,起源很早。从某种角度说,是原始禅法与汉传禅法的有机结合。天台宗的创立是早期入华的北方禅法与般若经典相结合的产物。魏晋南北朝时期,禅宗初祖达摩、二祖慧可与天台的祖师慧文、慧思都曾行化于邺、洛一带。慧文禅师、慧思禅师等结合般若经典修实相禅,即修习与毕竟空慧相应的观法,其传人智顗大师,依据印度的大小乘禅法,创作了一卷本的《小止观》,讲渐次的修行禅法,后来智顗大师又创作了一部《摩诃止观》十卷,讲圆顿的修行禅法,由此天台止观禅法成为中华禅法中独具特色的一支,至今仍然受到中国以及日本、韩国等地佛教徒的高度重视。天台止观涵摄修行法门,可以总结为渐次(次第)、不定、圆顿三种止观。南传佛教的内观禅法,相当于天台的次第止观(参见智者大师《释禅波罗密》),二者有同有异。相同处是:从数息观入手,由观身至观心,次第而进。不同处是:发心不同。南传内观着重出离心,汉传天台着重菩提心。天台侧重圆顿止观,对渐次止观仅作概说,不及南传内观禅法细致、稳密、扎实。天台宗人认为,渐次止观仅接引中下根的钝根菩萨,而利根菩萨发无上菩提心,主要修习圆顿止观,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当代禅门大德圣一法师曾开示止观与参禅的异同,他说:

参禅包含止观,止观不含参禅,止观也可见性——止妄想,观一切法,法法皆是真如,故可见性。

虚云老和尚在《参禅要旨》里说:

佛以大慈悲,不得已,说出八万四千法门,俾各色各样根器不同的众生,用来对治贪瞋痴爱等八万四千习气毛病。犹如金染上了各种污垢,乃教你用铲、用刷、用水、用布等来洗刷涿抹一样。所以佛说的法,门门都是妙法,都可以了生死,成佛道。只有当机不当机的问题,不必强分法门的高下。流传中国最普通的法门,为宗、教、律、净、密,这五种法门,随各人的根性和兴趣,任行一门都可以。总在一门深入,历久不变就可以成就。【16】

比丘本性在中国佛学院求学时的老师传印长老,2010年9月9日,在首届中华佛教宗风论坛开幕式上,曾这样开示:

禅宗祖师于“一念无生”中,应机随缘启发当下彻见自心,种种施设,种种手眼,各具风格,是为宗风。推而广之,汉传佛教八大宗派,于教理行证皆自成体系,风格各异,亦各具宗风。宗风的多样性,显示出佛法的究竟彻底、圆满无上。宗风虽然各有不同,然而,万变不离其宗,所谓“方便有多门,归元性无二”。无非是要引导人们返本还元、彻证超越时空、自性本来具足的无量光寿而已。所以,宗风具有一多圆融、契理契机之义。八大宗派宗奉经典有别,教理行法不同,度化根机不一,传承历史各异,乃至禅门五宗七家,亦各具特色,风格迥异。然而,各异的宗风却共同蕴含着无我利他、拔苦与乐的慈悲精神,共同辉耀着照破烦恼、洞彻实相的智慧光明,共同践行着上求下化、四摄六度的广大愿行,共同承继着爱国爱教、服务社会的优良传统,共同体现着“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这自他同体、三轮体空的大乘佛法精神。【17】法门无量,只因众生有无量幻病,如来而有无量幻药。法无定法,法法平等,法法圆融,无有高下,应机则妙。中华禅的四大禅法,都是为了能以戒定慧,灭贪瞋痴,解缠去缚,远离颠倒梦想,破除我执、法执,得到灵性的大慈悲、大智慧!

0 阅读:1

五台山便有美景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