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两支最强新军风格截然不同为什么北洋产军阀湖北产革命党

文叔逗号 2024-05-28 23:40:24

前言

晚清时,大清有两支最强的军队,一支就是袁世凯的北洋新军,而另一支就是张之洞的湖北新军,不过这两支军队虽然同为新军,但在历史意义上却截然不同,北洋新军最后成就了民国军阀,而湖北新军则成就了民国的革命党人,

今天文叔就和大家一起来聊一聊“湖北新军”,一起来探讨一下,晚清的这两支最强军队为什么会有这么的差别?

张之洞治下的武汉号称“东方芝加哥”

要说“湖北新军”,就必须要从张之洞在湖北武汉的建设说起。庚子之后,汉口逐渐形成了英、法、日、俄、德五国租界,这个项目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占据了重要位置。租界的规模在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备受关注。很多人也许很难想象,租界面积最大的地方竟然是上海,但第二大却是汉口。

或许你会觉得奇怪,为什么九国租界的面积不如五国租界大呢?因为九国租界中有一些非常小,仅以一座教堂或领事馆为中心。而在汉口,英、法、日、俄、德等五国租界的面积都相当可观,并且至今建筑物保存完好。所以,汉口成为了中国租界第二发达的城市,加上其位于内陆地区的优势,被誉为“八省通衢”。

汉口位于长江与汉水交汇处,自古就是水运中心。此外,京汉铁路的通车也是非常重要的。这条铁路是由英国和比利时修建的,初名卢汉铁路,是中国南北交通的重要动脉之一。列强修建铁路的目的是为了掠夺中国的资源,但不可否认,这条铁路也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的交通格局,尤其影响了汉口,使其成为了长江流域与北京、华北之间最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

因此,汉口成为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吸引了各国的商旅以及租界的活动。当地人也因此变得开放,接触到了各国的商人,而学校的建设更是推动了文化的传播。汉口的文盲率较低,使得整个湖北地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里的人民开始变得更先进、思想更开放,这也使得革命思想更容易传播,满清政府在此地的统治力量也逐渐减弱。

清朝末年、民国前夕,中国的交通其实是非常发达的,远不是大家想象的那样不发达。许多渡轮都已经被现代化的蒸汽轮渡所取代,而武汉则成为了这些船只的换乘枢纽。纵向上,铁路也已经铺设完成。武汉之所以如此重要,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人流最为畅通,成为了整个内陆地区最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在清末时期,武汉发挥了巨大的影响力。

湖北还有一个历史条件,那就是在川楚教乱之后,太平天国在这里并没有造成太大的影响。因此,大量的外省人士涌入了这里,包括了江西人和河南人。一方面,江西地区文风衰落,许多文人子弟便来到了湖北,为湖北带来了新的人才。另一方面,河南因捻乱而骚动不安,所以有许多人到湖北避难。河南距离湖北很近,只需翻过大巴山便可抵达,而大巴山在清代已经不再是丛山峻岭,相对来说比较好走。

南方新军滥觞:湖广总督张之洞建「自强军」

在晚清时期,湖北以其特殊的地理条件和优越的环境,成为了革命的主要发源地之一。然而,除了地理条件之外,更为重要的是,我们一直在强调的革命基干——新军。

湖北的新军与其他省份的新军有着明显的不同。让我们回顾一下之前我们提到的北洋新军,将它们与湖北新军作一对比,你就能体会到湖北新军的独特之处。首先,我们要注意的是张之洞。在1889年担任湖广总督时,他就开始着手大规模的军事训练。他提出了“练兵、兴学、办厂”的三大目标,希望以武汉三镇为核心,建立起中国新的基地,从而推动整个国家的现代化。

张之洞曾经说过,他认为练兵不仅仅是为了个人,更是为了天下。面对当时中国内外交困的局面,他希望能够建立一支能够支撑中国的危局的军队。这支新军由于是在湖北地区建立,自然地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那么,张之洞是如何逐步建立这支新军的呢?首先,他进行了新兵的另募,不再依赖过去参加过旧军的军人,因为他认为这些人有很多坏习惯。他招募的新兵体格强健,出身清白的农村青年为主,并且强调要素不安分,犯有案件者一律不收。与北洋新军相比,湖北的新军更加质朴,没有过去旧军人的一些恶习,因此整体风气有着很大的差距。

湖北的新军不仅仅是为了保卫国家,更重要的是,它们成为了未来革命的火种。张之洞所建立的新军,与他推行的新政一样,最终都对清朝王朝的终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湖北新军的发展历程中,最初被称为自强军,这受到了当时洋务运动的影响。1896年,湖北正式成立了这支军队,当时张之洞在署理两江总督期间开始规划所谓的江南自强军。虽然他在两江总督任上的时间并不长,但他利用了一些资源,培养了一些人才。当时,他公开表示,湖北地区由于长江上游有匪患,军备尤为重要。实际上,我认为这是一个借口和理由,因为湖北地区的匪患并不严重,而且缺乏财政支持,无法聘请外国士兵。因此,他认为最好的办法是在湖北自己练军。

在担任署理两江总督期间,他招募了500人,组建了江南护军前营,并将他们派往湖北,得到了满清政府的批准。随后,他将这500人分成两个营,并任命两个指挥官来指挥这两个营。这两位指挥官中的一个后来成为了辛亥武昌起义时湖北地区新军的最高指挥官,他们分别是张彪和岳嗣仪。

除此之外,由于缺乏资金聘请外国士兵,但聘请军事教官还是可以的。当时欧洲陆军中最现代化的国家是普鲁士德国,张之洞请来了一位德国上校贝伦司多尔夫担任湖北新军的总教习。据记载,他采取了德国军制。另外,他还招募了两个营,总共约有1000人,马匹约有100多匹。他委托吴殿英担任监操官,负责随时向他汇报军队的情况。

革命军的基干扩大:湖北新军「无文盲」

湖北地区的新军一成立,便引起了众多人的关注。为何如此?请留意这个时间节点,1896年。要知道,1894年底,袁世凯才开始小规模练兵。也就是说,张之洞在湖北打造自强军的举动,仅稍晚于袁世凯的活动。我们可以说,当时中国新式陆军的南北两支在这里初露端倪。

此后,一旦自强军稍微有了基础,便是1898年。张之洞选派了湖北的20名学生到日本考察日本陆军。再到了1901年,张之洞正式下令,对湖北地区一些素质不合要求的旧军队进行淘汰,并对能够继续使用的部队进行重新训练。然而,根据我们今天所见的资料,大部分旧军队都被淘汰了。湖北常备军的左右两翼成立于1904年,其中第一镇和第二镇有两位军官来担任指挥官,分别是张彪和海军出身、参加过甲午黄海海战的黎元洪。

各位,请注意,根据张之洞上报给满清政府的资料,到了1904年,湖北新军已经拥有12959名士兵,相当于如今一个师的兵力规模。这已经相当可观。而同年,袁世凯的北洋军才刚刚成立,大概只有约3万人左右。尽管规模不及北洋军,但湖北新军也成为一支不可小觑的力量。

当然,整个新军的编制进展顺利,但革命的蔓延也同样顺利。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广设新式军校。你知道,新式军校事实上在帮助革命党培养新一代的军事人才。学长们,新式军校对于革命的推动起到了何等重要的作用?张之洞究竟在这方面投入了多少心血?而且后来张之洞的继任者也持续扩大了这一举措。

袁世凯在北洋办了保定军官学堂,而张之洞在湖北也开办了不少军事学校。湖北的军事学校主要吸收那些中小学毕业生,这些人本身就接受过新式教育,然后再进入湖北的本地军校深造。有研究表明,在1895年到1906年间,张之洞陆续在湖北地区办了湖北武备学堂、湖北武备高等学堂和陆军测绘学堂等军事学校,还有许多短期的训练班。在这十年间,超过5000名本土新式军官得以培养,他们主要投身于新军的各级岗位。

那么,训练这些军官,或者说后来领导这些军官的人,主要是谁呢?主要是那些派往日本留学的军校学生。许多留学生回国后都加入了两湖地区,尤其是湖北新军。因此,这里的军人基本上都是新军人。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军事变革与革命火种交相辉映的时代。

当时的一般人,在参观了北洋新军和湖北新军之后,都对它们有截然不同的评价。尤其是西方的武官认为,北洋新军以勇气胜,因为他们更加勇猛剽悍。而湖北新军则以学识胜,因为他们最具备专业军人的素质。

另外,我们要注意到湖北新军士兵的文化水平是非常重要的。当时湖北新军的一个引人注目的特点是,他们没有文盲。这一点非常不容易,因为在招募士兵时,明文规定识字是必要条件。此外,在部队中他们还进行各种补习教育,让士兵们不仅仅识字写字,还要有一定的文理常识。实际上,这些士兵可以被称为当时的小知识分子。

在1902年和1904年,湖北新军再度招募士兵时,更加强调了文化素质。入伍士兵必须有一定的识字能力,甚至要求略通文理。这些被招募的士兵中,许多都是受过私塾教育的秀士。

此外,湖北新军还注重军队中的再教育和补习教育。在各营设立了讲堂和阅报室,定期请新式学堂的老师给士兵们讲授世界大事和政策,从而在潜移默化中传达革命思想。还设立了湖北陆军特别小学堂,考选士兵中文理通畅者。

他们的目标是,通过在军队中进行各种教育,将湖北新军培养成为一个拉动整个中国现代化的火车头。这个部队不仅仅是一个训练部队,更是在培养知识分子。湖北新军的文化素质较高,思想自然更加开放,更容易接受民主共和的想法。这导致了整个新军在1905年至1906年间发生了质的变化,最终在1910年前后,革命党势力在湖北新军中蔓延,成为一个不可阻挡的势头。

湖北新军VS北洋新军! 清末最强战力!

为什么袁世凯手下的新军都不革命,但湖北这个地方后来却成为革命的主力所在呢?到底为什么都叫新军,却有如此大的差别呢?原因之一在于当时士兵的素质相对较高,因此很多人进入了革命的系统。由于他们是新招募的士兵,因此相对比较质朴,自然容易受到革命思想的渗透。这些新士兵学习了新知识,而他们的老师却是革命党,于是在军队中开展了革命工作,将部队变成了革命党的宣传舞台。在这种情况下,士兵们选择阅读孙中山的著作,尤其是《孙党逆书》。

此外,湖北新军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他们没有军阀的习气。这也是我对张之洞颇为敬佩的地方。相比之下,整个中国为什么会成为军阀的世界呢?这要归因于北洋军人,他们中的许多人一旦成为军头,就想割据一方,成为该地区的霸主。但是,湖北的军人却大多加入了民国的系统和整个革命体系,他们更具有现代化的觉悟。

这是一个非常不同寻常的地方。因此,当辛亥武昌起义爆发时,湖北新军直接加入革命组织的人数就超过了2000人,受到影响的更是多达4000人。相比之下,清朝的新军几乎没有受到革命影响,甚至不足千人。这就是为什么武昌能够打响革命第一枪的重要原因之一。

湖北新军会读书,会不会因此变成书呆子?湖北新军的战力又如何呢?这个问题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不仅全国都在关注,甚至连张之洞本人也在担心。他编练的部队到底能不能打仗呢?袁世凯是一位老军人,我们都知道,练兵是他的专长。而张之洞则是书生出身,他花了那么多年时间搞新军,到底能否有所建树呢?

根据当时满清政府的规定,全国各省的新军每年都会进行一次小规模军事演习,而每三年则会进行一次大规模演习。1903年举行了第一次大规模演习,然而湖北新军并没有准备充分,因此主要以袁世凯的北洋新军为主角进行表演。袁世凯的北洋新军在1903年秋季的演习中表现出色,受到了良好的评价。

但是在1906年第二次秋季演习中,情况就不同了。这次演习地点选在了河南的彰德,这里一马平川,适合进行大规模军事演习。袁世凯的北洋新军和张之洞的湖北新军都参加了这次演习。演习结束,各国的武官纷纷前来观摩,包括美国、日本、英国和德国等国。双方进行了小规模的营对抗和旅对抗,展示了步兵、炮兵、骑兵和工兵四种兵种的协同作战能力。最终,各国对这两支新军的评价是“平分秋色”。

尽管袁世凯的北洋新军成立时间较早,他拥有更多的资源和更大的规模,加上他的高地位,因此北洋新军的表现应该更为突出。然而,湖北新军在这次秋操中展现出了出色的素质和协调能力。在步兵攻防演练和炮兵射击中,他们表现出了极高的精确度。

因此,日本和德国的教官也给予了湖北新军较高的评价。唯一不足的地方是,湖北新军在当时没有大口径的野战炮,这在与北洋新军对阵时成为一个明显的弱点。然而,湖北新军拥有汉阳兵工厂生产的两款著名武器——汉阳造步枪和次莱德手枪,这使得他们在小规模的步兵战斗中依然表现出色。

大约到了1907年,满清政府确立了全国军制,计划在全国建立36个镇。在这个安排中,湖北被指定分配了两个镇。虽然只有两个镇,但不要小看它们的规模。湖北的两个镇在全国排名第二,规模相当可观。相比之下,北洋只有六个镇。这两个镇的编配在全国范围内属于较大规模。其中,第八镇在1907年正式成立,而第十一镇则在辛亥革命前的1911年才完全成立。通常,第八镇被称为湖北新军的第一镇,而第十一镇则被称为湖北新军的第二镇。

这支新军的士兵素质整齐,军官们受过现代化的教育。在等待1911年大革命爆发时,人们都期待着这支新军的表现。详细数据显示,1907年湖北新军编成了一个混成协。在这种混成协的编制中,一些旅组合成了一个过渡的形式,相当于现在的师。在这种编制中,士兵和军官的数量都有所增加,但尚未达到一个完整镇的级别。第一镇(第八镇)有士兵10502人,军官702人;第二协(第二镇)有士兵4612人,军官288人。湖北新军总共拥有约16000名士兵。

所以你也可以说,张之洞意外地创造了一个革命的舞台和温床。因此,湖北成为了革命爆发的一个重要地点,一旦爆发,便将一发不可收拾。

1 阅读:249
评论列表
  • 2024-06-01 13:04

    对当时的大清而言,镇这一单位是不合适的,过于强大了些,一旦叛乱,很难迅速平定,以大清当时的管理水平,国防军以混成协为主更好些。

文叔逗号

简介:记者、资深媒体人、主流媒体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