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阳二月八的传奇:千年庙会的觉醒

灌阳文化一探 2024-03-09 19:38:51

在广西灌阳县,农历二月初八这一天,晨曦似乎比往常更加温柔,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别样的热闹与期待。随着太阳的升起,整个县城仿佛被注入了活力,街头巷尾人潮涌动,欢声笑语不绝于耳。这一天,是灌阳传统的“二月八”农具民俗文化节。

这个由“赶庙会”演变而来的节日,已沿袭千年,如今更是成为了一个集文化、旅游、经贸于一体的综合性盛会。从四面八方赶来的游客和当地群众汇聚一堂,共同庆祝这个属于农耕文化的盛大节日。

“寿佛爷巡街啦!”伴随着阵阵喇叭声和锣鼓喧天,一年一度的灌阳“二月八”农具民俗文化节正式拉开帷幕。

街道上,人头攒动,各种农具和土特产摆满了摊位。木制梯子、竹编斗笠、铁制镰刀……每一件农具都仿佛讲述着一段古老而深沉的故事。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和当地群众熙熙攘攘,交易声、议价声、欢笑声交织成一首欢快的交响曲。

“老板,这镰刀怎么卖?”一位来自湖南的游客何女士拿起一把铁制镰刀,好奇地询问。

“十块钱一把,这可是咱们灌阳的传统手艺,锋利耐用得很!”摊主热情地回应。

何女士笑着点头,她环顾四周,目光被一旁的竹编工艺品吸引。精致的花篮、结实的背篓,每一件都透露出匠人的巧思和心血。

“这些竹编真是太美了,既实用又有艺术感。”她赞叹道。

不远处,寿佛爷巡游队伍浩浩荡荡而来。军鼓震天,长旗飘扬,寿佛爷神像在众人的簇拥下缓缓前行。沿途群众纷纷驻足观看,有的虔诚合十祈祷,有的拿起手机记录下这难得一见的盛况。

“快看,双龙腾空!”一个小男孩指着队伍中的舞龙表演,兴奋地喊道。

两条巨龙在舞龙者的操控下翻飞腾跃,仿佛要冲破云霄。观众们爆发出阵阵掌声和欢呼声,气氛达到了高潮。

巡游结束后,人们纷纷涌向各个展区,品尝当地美食,购买心仪的农具和工艺品。灌阳油茶、麻圆粑粑等传统小吃摊位前更是排起了长龙。

“这油茶真香啊!不愧是灌阳的特色美食!”一位游客端起一碗油茶,细细品味后赞不绝口。

随着日头渐高,灌阳县城的热闹氛围也越发浓烈。街道上人流如织,各种方言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游客们或三五成群地闲逛,或独自驻足在某个摊位前仔细挑选着心仪的商品。

何女士在竹编工艺品摊位前流连忘返。她拿起一个精致的小竹篮,细细欣赏着上面的编织花纹。“这个多少钱?”她询问道。

“这个二十块。”摊主笑眯眯地回答,“这是我自己编的,每个花纹都是独一无二的。”

何女士点点头,对这个价格表示满意。她掏出钱包准备付钱,却突然发现自己只剩下一张百元大钞。

“哎呀,我没带零钱。”她有些尴尬地说,“能不能找开?”

就在这时,旁边一个卖簸箕的老大爷走了过来:“妹子,要不你用这钱在我这买个簸箕?我给你找开。”

“可是我没打算买簸箕啊。”何女士为难地说。

老大爷笑了笑:“没关系,你买了我的簸箕,我还可以教你怎么用它来筛米。这可是我们灌阳人的传统手艺呢!”

何女士一听这话顿时来了兴趣:“好啊!那我就买个簸箕学学这传统手艺!”

老大爷高兴地给她挑了一个精致的簸箕,并找给她零钱。何女士接过簸箕和零钱,感激地说:“谢谢您!这下我可以帮我外甥买叫叫了。”

何女士继续她的逛街之旅。她来到一个卖陶器玩具的摊位前,拿起一个陶泥制作的小鸟哨子吹了吹,清脆悦耳的声音立刻吸引了周围人的注意。

“这个小鸟叫叫真有趣!”何女士笑着说,“多少钱一个?”

“五块钱一个,小玩意儿,图个乐呵。”摊主乐呵呵地回答。

沿江两岸,热闹非凡,人群如潮水般涌动。一眼望去,摊位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传统农具商品,琳琅满目,仿佛一幅丰富多彩的农耕文化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

木制梯子和桌椅板凳,散发着淡淡的木香,它们的每一条纹路都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和匠人的巧思。竹编的斗笠蓑衣、鸡鸭笼、鱼篓,轻巧而实用,透露出一种原生态的美感和智慧。铁制的镰刀、锄头、耕犁,在阳光下闪着寒光,它们是农民耕耘土地的得力助手,也是灌阳农耕文化的重要象征。

在众多农具商品中,纯手工编织的花篮、背篓等竹制品格外引人注目。它们造型别致,工艺精细,既是实用的生活用具,又是精美的艺术品。游客们纷纷驻足围观,赞叹不已。

来自湖南道县的唐女士兴奋地说:“这次来灌阳真是大开眼界!这里的竹编工艺品太美了,每一件都让人爱不释手。它们不仅实用,还能作为装饰品点缀家居,增添一份清新和雅致。”

这些纯手工打造的精致农具和工艺品,不仅展现了灌阳传统农业生产的繁荣景象,更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创造力。它们承载着世代相传的农耕文化记忆,也见证了灌阳人民勤劳致富的艰辛历程。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它们成为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前来观赏和品鉴。

特色农产品展区犹如一扇打开的窗户,向游客们展示着当地乡村振兴和农村发展的丰硕成果。一排排整齐的摊位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特色农产品,高山云雾茶、野生灵芝、瑶山天然蜂蜜……每一种产品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游客们的目光。

高山云雾茶,叶片翠绿,香气清高,仿佛带着山间的云雾和清新;野生灵芝,形状奇特,功效神奇,是健康养生的佳品;瑶山天然蜂蜜,晶莹剔透,口感醇厚,带着大自然的甜蜜和芬芳。这些特色农产品,都是当地农民辛勤劳动的结晶,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成果。

游客们在这个展区里流连忘返,争相购买。他们品尝着高山云雾茶的清香,赞叹着野生灵芝的神奇,感受着瑶山天然蜂蜜的甜美。每一位游客的脸上都洋溢着满足和喜悦的笑容,他们不仅买到了心仪的农产品,更深入了解了当地的文化和风情。

这个特色农产品展区,不仅为游客们提供了一个购物和了解当地文化的平台,更成为了当地乡村振兴和农村发展的重要展示窗口。通过这些特色农产品,游客们看到了当地农民的勤劳和智慧,看到了乡村振兴的希望和未来。同时,这个展区也促进了当地农产品的销售和品牌推广,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江东滨江路油茶展区弥漫着油茶那独特的香气,吸引着无数游客驻足品味。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灌阳人慷慨地分享着他们的美食宝藏,让每一位到访的客人都能够品尝到正宗的灌阳油茶。

对于游客们来说,这不仅仅是一次口腹之欲的满足。在品味油茶的过程中,他们仿佛能够穿越时空,感受到灌阳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氛围。每一口油茶都蕴含着灌阳人民的智慧和匠心,传递着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食的执着追求。

因此,品尝灌阳油茶不仅是一次舌尖上的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和文化的沉浸。在这个难忘的日子里,游客们带着满足和感激之情离开,心中留下了对灌阳美好记忆和深厚情感的印记。而灌阳油茶,也作为一张独特的文化名片,向世界展示着灌阳的魅力和风采。

二月八这一天,除了免费的油茶,还有一种深受当地人喜爱的小吃——麻圆粑粑。这是用糯米粉精心制作而成的美味,每一个制作环节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和智慧。他们将糯米粉揉成柔软的粉团,再分成一个个大小均匀的小圆子。这些小圆子仿佛是一颗颗珍珠,洁白无瑕,散发着淡淡的米香。

炸制麻圆粑粑最关键的环节来了。你看,匠人们将小圆子轻轻放入滚烫的油锅中,用长勺子缓缓地搅动。油锅里的麻圆在热油的滋润下逐渐变得金黄诱人,外皮上裹满了密密麻麻的芝麻。制作麻圆粑时火候的掌握至关重要,全程需保持小火慢炸。先用三四成的低油温慢慢地炸,以确保麻圆内部完全熟透;待外皮变成淡淡的微黄色时,再将火候调至五六成热,继续炸至完全熟透。这样炸制出来的麻圆粑粑不仅外皮酥脆、内里软糯,而且芝麻的香气与糯米的甜腻完美融合,令人回味无穷。

每当麻圆粑粑出锅时,香气四溢,引得街上游人纷纷驻足观望。金黄油亮的外皮、酥脆软糯的口感、香酥甜腻的味道……每一个细节都让人欲罢不能。吃完一个麻圆粑后,唇齿留香,让人忍不住想再吃一个。

在“二月八”农具民俗文化节这一天,游客们不仅可以欣赏到各种农具的展示,还能品尝到地道的灌阳美食,感受到浓郁的乡村文化气息。这种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相结合的方式,不仅丰富了游客的旅游体验,也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如今的灌阳,“二月八”农具民俗文化节已经成为一个集文化、旅游、经贸于一体的综合性盛会。它不仅仅是展示农具和美食的舞台,更是灌阳向区内外充分展示乡村振兴成果的重要平台。通过这个节日,灌阳人民向世界传递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乡村振兴的信心与决心。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相信灌阳将继续深入挖掘和整理传统文化资源,推动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发展。同时,也将积极引进新技术和新理念,不断创新和发展当地的特色产业和优势产品,为实现乡村振兴贡献更大的力量。(本文所有图片来源于网络)

二月八也是灌阳大仁村观景台观赏梨花盛开时节

满山洁白无瑕的梨花映入眼帘,可全景式观看

梨花深处有村庄,春风吹来梨花香 白似雪花漫天舞,清香四溢暖心房

0 阅读:6

灌阳文化一探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