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战争爆发,三峡大坝,能抗住核弹攻击吗?

南斋孤风中 2024-06-26 18:18:11

1900年到2000年间,长江流域的老百姓总是提心吊胆。

每到汛期,他们就睁大眼睛盯着水位线。

生怕一个不小心,洪水就会冲破堤坝。

这一百年里,长江发生了12次特大水患,每次都给沿岸百姓带来巨大损失。

1971年,中国开始出现电力短缺。

工厂里的机器常常停转,家里的灯泡时亮时灭。

人们望着时而明亮时而昏暗的灯光,心里充满了对稳定生活的渴望。

其实早在1919年。

孙中山先生就在《建国方略》中,提出了建造三峡大坝的想法。

这个想法像一颗种子,在许多人心中悄悄生根发芽。

三峡大坝的建设,就像一个巨大的希望。

它能控制长江55%的流域面积,这意味着下游的人们,再也不用整夜担心洪水了。

大坝还能发出大量的电。

工厂里的机器,可以一刻不停地转动。

家里的灯泡,也能一直亮着。

而且,长江作为中国的内陆大河,一直是重要的运输通道。

建了大坝后,江面会变得更宽更深,大船也能顺利通过了。

这对发展经济有很大帮助。

看准了就下决心,不要动摇

1956年。

夏日的阳光,洒在长江三峡的峭壁上。

毛主席站在江边实地考察,眺望着奔腾的江水。

他的目光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三峡工程的蓝图在他脑海中逐渐成形。

改革开放后,邓公持有同样的建议。

他看着依旧奔流不息的长江,坚定地说:

“看准了就下决心,不要动摇。”

1993年初,三峡工程终于拉开了帷幕。

工地上一片繁忙,挖掘机的轰鸣声、工人们的喊声此起彼伏。

有人在规划移民路线;

有人在设计供水系统,还有人在架设电线、通讯设备。

每个人都忙得不可开交,但脸上却满是自豪的笑容。

然而,这项浩大工程,也意味着许多人要离开世代居住的家园。

湖北省和重庆的20个区县,277个乡镇,1680个乡村都将被即将形成的水库淹没。

村子里,老一辈眼里泛着泪光。

这里有他们一辈子的回忆,但他们知道,为了国家的发展,必须离开。

最终,131.03万人离开了家园。

他们带着不舍,带着希望。

每个人心里都明白,他们的牺牲是为了更多人的福祉。

1994年12月14日,长江三峡工程正式开工。

工程持续了近26年。

这期间,无数工人日夜奋战。

他们顶着烈日,冒着严寒,一点一点地将设计图纸变成现实。

有时夜深了,工地上依然灯火通明,机器的轰鸣声打破了夜的宁静。

终于,在2020年11月1日,三峡工程全部完工。

那天,所有参与建设的人都激动不已。

有的老工人抚摸着坝体,眼里含着泪水;年轻人则兴奋地拍照留念,为自己参与了这项伟大工程而自豪。

完工后的三峡大坝,气势磅礴。

2309米长的拦河大坝,像一道巨大的屏障横跨江面。

坝顶高达185米,仿佛要触及云端。

当水位升到175米的正常蓄水位时,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人工湖泊,控制着180万平方千米的流域面积。

电站里,34台巨大的水轮发电机组日夜不停地运转。

它们发出的电力,惠及全国6亿人口。

每年发电量达882亿千瓦时,相当于全国每天用电量的1/30。

工人们在控制室里仔细监控着每一个数据,确保这个“电力巨人”平稳运行。

江面上,5万吨级的大船缓缓通过船闸。

一位老船长站在甲板上,看着两岸的景色,感叹:

“以前这里水浅石多,大船根本过不去。现在好了,省了不少时间和油钱。”

建成一座山?

建设三峡大坝时。

水利专家黄万里先生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

他说,这项工程需要投入巨大的资金、人力和物力。

更重要的是,他指出如果发生战争,三峡大坝可能成为敌人的首要攻击目标,这会给国家安全带来隐患。

黄先生的话,在工程师们心中激起了涟漪。

他们围坐在图纸前,反复讨论,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一位工程师突然灵光一闪:

“我们何不把大坝建成一座山?”

这个想法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于是,他们决定按照山体自然下垂的形状来设计大坝。

工地上,工人们不是在垒一堵墙。

而是在堆一座山。

混凝土车源源不断地开来,将2689万吨混凝土倾倒在模具中。

工人们小心翼翼地放入29万吨钢筋和25.5万吨钢材,确保每一处都牢固无比。

他们的汗水滴在水泥上,仿佛在为这座“钢筋混凝土山”注入生命。

远远望去,三峡大坝就像是长江山脉的一个自然延伸。

它不是突兀的人工建筑。

而是与周围环境浑然一体的“山峰”。

“你够得着,未必打得倒!就算是核弹,也很难从外部破坏它。”

而且,三峡大坝在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已经考虑到了抵抗核武器攻击的需要。

1964年到1972年间。

我国科学家,对四座模拟大坝进行了七次核武器轰炸实验。

实验结果显示:

即使大坝被100万吨的核武器命中,也只能产生大约1000米长的溃口。

并不会导致整个大坝的完全溃堤。

此外,这样的溃口可以在短时间内被修复。

从而不会对下游地区,造成较大的影响。

军事重地

三峡大坝,这个国家级工程,管理起来可谓是严丝合缝。

走近大坝,你会感受到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

首先是安检。

作人员仔细检查每一位游客,严格程度不亚于机场。

安检通过后,沿着参观路线走,你会看到醒目的警示牌:

“军事重地,禁止拍照”。

这些标志提醒着每个人,这里不是普通的景点。

在大坝周围,巡逻队员24小时不间断巡视。

他们身着制服,手握钢枪,目光警惕,步伐坚定。

无论白天黑夜,总能看到他们的身影。

江面上,快艇来回穿梭,激起阵阵水花。

水下,潜水兵默默巡查,确保水域安全。

这种水陆结合的防护,给人一种无死角的感觉。

抬头望去,高耸的雷达天线缓缓转动,监控着空中的一切动静。

控制室里,技术人员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24小时监视着周围的情况。

这种严密的防护措施,国家在建设这座2500亿工程时,必定投入了大量心思在安全防护上。

三峡大坝不仅是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更是一座固若金汤的堡垒。

朋友来了有好酒,敌人来了有猎枪。

咱们的三峡大坝,就是这样!

三峡工程巍然矗立在长江之上。

它不仅是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更是中国实力的象征。

这里是中国的心脏地带,任何不怀好意的举动,都将付出代价。

远处的山峦起伏,绿树葱郁。

平静的表象下,隐藏着强大的防御力量。

东风41导弹蓄势待发,随时准备履行“使命速达”的承诺。

它们就像潜伏的猛兽。

一旦有人胆敢挑衅,就会立即出击。

江面上,巡逻艇来回穿梭,水兵们警惕地注视着四周。

天空中,军用直升机时而掠过,巡视着这片重要区域。

陆地上,武警部队昼夜不停地巡逻,确保万无一失。

这三位一体的防御体系,如同一张无形的大网,把三峡工程牢牢地保护其中。

它们的存在,让任何怀有歹意的人,都不敢轻举妄动。

即便是强大如美国,也不敢轻易触碰中国的底线。

因为他们知道,一旦越线,等待他们的将是雷霆万钧的打击。

三峡大坝不仅是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更是中国国防的重要一环。

2 阅读:136

南斋孤风中

简介: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