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西方又玩命鼓吹“去风险”遏制中国!中国如何应对?

珧冬看国际 2023-08-03 22:39:02

近段时间,一些西方政客不遗余力为“去风险”摇旗呐喊。从“脱钩”到“去风险”,看似降低调门的背后仍然是一些西方国家将对华经济议题“政治化”的趋势。继续遏制孤立中国,才是这套话术陷阱背后的真实图谋。

一些西方政客所谓的对华“去风险”,就是要在技术和供应链领域减少和中国的联系,实际上与“脱钩”是一回事,即在高技术和关键产品领域“去中国化”。一些西方政客通过“去风险”想要实现三个目标:一是要确保西方在若干新兴产业领域的优势地位,二是企图阻止中国获得能用于增强战略军事能力的技术,三是尽可能增强在国内的生产能力。为什么要变着法“去中国化”,归根到底还是西方的霸权主义思维在作祟,一些西方政客不愿看到一个崛起的中国,便极力污蔑中国是西方国家遭遇“风险”的来源。

面对一些西方国家以“去风险”之名行对华“脱钩”之实,中国必须提升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提高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

一是坚持科技自主创新。美国组建“芯片四方”联盟,通过“芯片法案”,已经确定要与中国在芯片产业“脱钩断链”,对中国断供高端芯片。面对此种形势,如果不取得重大原创技术突破,不仅芯片产业,应用芯片特别是高端芯片的各个产业链都会受制于人、失去高端技术话语权,也就难以实现产业链自主可控。应对这个挑战,中国将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向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战略高技术、高端产业、民生科技、国防科技等领域持续加大创新要素投入,依靠自力更生和自主创新突破美国的技术垄断。

二是加快建设国内统一大市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面对一些西方国家“去中国化”的生产替代战略,中国要依托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优势,通过稳市场、强预期、促消费、扩开放,建立链条化重构的市场开放体系,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联动效应,加快形成立足国内、联通全球的现代产业链供应链生产体系和网络布局,培育新形势下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新优势,实现“在中国创新、在中国转化、在全球生产、服务世界市场”的目标。同时,坚持扩大开放,特别是规则、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依托《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重要开放平台,构建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汇聚全球资源,推进实施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合作战略。

三是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帮助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数字经济发展带动了新一代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以大数据、5G、人工智能、智能交通等为代表的数字基础设施在制造业、信息技术产业、交通运输、旅游等产业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能够激发产业链各环节的高质量发展潜能,加速推动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为增强产业链韧性奠定技术基础。企业数字化转型对发展数字经济、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具有重要意义,应成为当前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数字化转型政策更应侧重于扶持中小规模的民营供应商企业,特别是要建设行业性的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解决资金不足、技术落后、人才短缺等方面的需求。应支持各级政府和“链主”企业探索建设各种形式数字化赋能平台,有效辐射和带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整体韧性水平。另外,应重点关注上游关键原材料和零部件存在“卡脖子”问题的行业,要围绕全产业链供应链加强数字技术创新与应用,通过上下游企业协同攻关破解“卡脖子”问题,实现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和安全稳定。

只要中国做好自己的事,任何“去中国化”的企图都不会成功,受伤的将是那些鼓吹“去中国化”的国家。耶鲁大学高级研究员斯蒂芬·罗奇近日在德国《经济周刊》发表的评论文章称,自从特朗普政府开启中美贸易战以来,美国的贸易逆差总额并没有减少,只不过是把对中国的逆差转移为对墨西哥、印度、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逆差,美国宏观经济的结构性问题依然存在。将贸易链从中国移走的做法尤其值得疑虑,因为原先的逆差来自一个价格更优惠的供货方,而现在却变成从成本更高的国家和地区进口商品。遏制与中国的贸易联系会损害美国的经济,不论是用“脱钩”还是“去风险”的概念。这番忠告,值得一些西方政客好好思量。

(作者蔡彤娟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宏观研究部主任,本文转自8月2日海外网,原标题为《应对“去风险”,中国有定力》。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微信公众号:rdcy2013)

0 阅读:0

珧冬看国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