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贸易:大炮打开的自由贸易大门,西方能用嘴炮关起来吗?

东意和你不一样 2024-04-13 06:10:46

据彭博社报道,比亚迪等中国车企在面临更多限制措施之前,或决定放弃美国市场,转而锁定拉美市场。笑话!说得好像我们进去过似的。美国《通货膨胀削减法案》不就是立法诅咒吗?用来阻挡中国新能源汽车输美的吗?

这几天,耶伦老太太一溜烟跑过来,还发难我们“产能过剩”呢!并点名“新三样”:光伏产品、电动车和锂电池。说什么中国制造业产量已超过全球需求承受力,也就是“产能过剩”了。

其实,老太太过来之前,在接受美国MSNBC采访时就说过:中国光伏产品仅用7年时间,就把美国公司干成了一副半死不活的造型,为啥?她认为中国产品不仅便宜,还特么产能过剩,同类型美国公司根本卷不过,只能翘辫子死了算。

所以,中国应该提高工人工资,产品必须卖贵一点。老太太提了一嘴工资,立马就感动了一堆人。拜托!他们不仅对美国流浪汉不管不顾,甚至放开零元购随便打砸抢,却关心中国工人工资?咋的!偷喝观音菩萨的净瓶矿泉水了?

按说老太太是美国财政部长,专管经济金融,跟工业产能和工人工资这事隔着好几条街,哪怕美国安全部瞎哔哔,也比她操心这事合理得多。

另外,美国一直都希望我们一万件衬衫换一台车,吃糠咽菜帮他们抗通胀,怎么突然就嫌弃中国产品卖便宜了?

其实,这事只是看着离谱,逻辑却没啥问题,说到底还是屁股决定脑袋。

美元主要由石油和工业品支撑,大户负责支撑石油美元,我们负责支撑工业美元。无论是石油美元,还是工业美元,都是美元蓄水池。

好比有一眼泉水和一大两小三个水池子。泉眼叫美联储印钞,大水池叫美债池,小池子分别叫石油美元池和工业美元池。水从泉眼流到美债池,再流向两个小池子,然后再由小池子流向无数更小的池子。

前三十年,为了不让美债池外溢淹了“美国田”,两个小池子不断扩容吸收美债池流下来的美元。2008年,石油美元池的石油一度上涨到148美元/桶,工业品美元池也随之进行了大规模扩容,为啥?

因为2008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开启了无限QE,就是美联储核动力印钞。相当于把泉眼给掏大了,水流量猛增。

到2009年时,美债池已达到10.6万亿美元。正所谓一时印钞一时爽,一直印就一直爽,现在美债池已沉淀了大约34万亿美元。

但两个小池子并未扩容,现在,大户池子里的原油大概90美元/桶;工业美元池不仅没扩容,甚至出现了萎缩现象。以至于美债池越来越满,面临着严重的外溢风险,相当于脑袋上顶了个堰塞湖,为啥?

因为我们的工业品一直在低价位徘徊,甚至还在不断降价,出现了通缩现象。单价上不去,单件商品就不需要支付太多美元,美元流通量自然就少了。

其实,从这里也能看出过去30年中美贸易的本质:美国向中国出口通胀,中国则向美国出口通缩,为啥?因为美国一直在印钞,却无法生产出足够的对应商品,通胀风险不断积累。中国不断扩大产能,却没有足够消费能力,然后就一直累积通缩风险。

然后,这对卧龙凤雏就通过双边贸易,互相出口通缩和通胀,竟然保持了长达30年的微通胀良性循环,吃下了世界经济大部分增长额。

但大统领上台后,突然开炮打起了贸易战。这就意味着我们失去了最大消费品市场,在内循环没起来的情况下,就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产能过剩和通货紧缩。

与此同时,美国则失去了价格最低、数量最大的工业品来源国。然后,在制造业回流美国没啥起色的情况下,就无可救药地出现了产能缺乏和通货膨胀。

然后,太平洋两岸就出现了30年未见之奇观,一个高血压,一个低血糖,哥俩日常隔洋对骂,谁都不服谁。高血压就玩命加息压通胀,低血糖就拼命减息抗通缩。

高血压为了降压,到处找泄压阀,目前已找到两个。诺!就是俄乌冲突和巴以冲突。低血糖为了不昏厥,就到处找糖吃。诺!就是签署RCEP、扩容金砖、挺进亚非拉之类的。

所以,太太说中国工业品价格太便宜,目的就是要我们提价,扩容工业美元池子。

有些老铁总认为她是要我们购买美债,其实,我们持有美债最高记录也就是1.3万亿美元,现在已不到8000亿美元。说实话,相比于34万亿美债,这种量级真的只是洒洒水。

但我们的贸易额很大,2023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高达42.07万亿元人民币(约合5.8万亿美元)。2023年,世界贸易总额30.7万亿美元,其中有一半交易跟我们有牵扯。

而美元作为世界主要交易流通货币,只要我们提高工业品价格,就相当于让全世界帮美国抗通胀,超发美元就可以顺利进入国际流通,给美国交铸币税。

所以,老太太埋怨我们的产品价格太便宜,就是希望我们扩容工业美元蓄水池。兜兜转转还是跟2008年一个尿性,只不过这次是借我们的手薅全世界羊毛而已,换汤不换药,良心依然黑得跟炭似的。

另外,美国以前不嫌我们的产品价格低,主要是我们的产品以中低端为主,没有对欧美高端领域形成竞争和挤压。八亿件衬衫换一架飞机,你就是生产一百亿件衬衫,他也无所谓。

但现在不一样了,从“中国制造2025”到“新质生产力”,我们已在高端领域跟欧美形成了竞争态势,并在一些领域占据了很大优势,搞得欧美高利润垄断面临着稀碎一地的窘境。既没法“垄”,也无法“断”,还要跟高薪躺赢说拜拜,可不就急眼了嘛!

所以,这世上从来就没有“股神”“超人”,秘诀都是垄断。所谓“经营之神”无非就是垄断产业、垄断信息等,然后利用不对称优势谋取暴利罢了。所以,他们必须让人成谜成神,搞“图腾崇拜”垄断香火。

接下来,我们在简单聊下汽车制造。现在,中国汽车制造看起来跟神话似的,其实,当年也跟个笑话似的。

1956年7月,长春一汽仿制苏联吉斯150型载货车,造出新中国第一款汽车,解放牌CA10型载货车,空车重3.9吨,油耗高达29升百公里。

1958年,工人师傅纯手工敲出了中国第一辆吉普车——长江吉普,从零部件到壳都是老工人一锤一锤敲出来的。

车壳凹凸不平,工人们就在覆盖件上刮上厚厚的泥灰,等表面完全平整后,再刷绿漆,就是利用泥灰和油漆填空和找平。但即使这样,这车依然士气高昂地参加了1959年阅兵。

1958年,工人还手搓了第一辆国产小轿车——东风牌轿车。那会,全国人民都殚精竭虑造车,操碎了心。比如,有位铁匠就用17天时间,搓出了一辆嘎斯69吉普车。北汽甚至手敲火烤,仿制了甲壳虫。

说实话,这种纯手工打造,大国工匠一年到头也敲不出几辆。因为这玩意不只是大炼钢铁所能解决的,它涉及到冶金、材料、化工、电气、软件和设计制造等一堆学科领域,还涉及到发动机、变速箱等对精度要求极高的变态玩意。

此外,人家还用一堆“知识产权”封堵你,小院高墙,专利护城河。当你摸着石头过河时,人家就在对岸往河里面砸石头、扔炮仗。

之后,我们出现了“贸工技”和“技工贸”之争,也就是造不如买,买不如造。其实,这事从经济角度看,就是“市场换技术”。哲学角度,则可以将其放到心学“三性”来看,就是主体性、适应性和创造性,它们互为基础和递进关系。

主体性就是自己做主,拥有自主思考、决策和行动的能力,也就是掌握主动权、主导权、主控权,说穿了就是主权。适应性就是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以合适的方式干合适的事情。创造性就是不等不靠,不断突破创新。

比如朝鲜战争,美国仁川登陆后掌控了主导权,充分彰显了它的“主体性”。但它始终无法做到“适应性”,这也是为啥会有那句美国名言,“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和错误的敌人打了一场错误的战争。”

说到底是美军没法适应半岛气候与地形,没法适应跟志愿军作战。没有适应性,无论美军咋创新都赢不了。上甘岭战役,哪怕你范佛里特创造出了“范佛里特弹药量”也没辙,赢不了就是赢不了,再怎么撒泼打滚也没用。

刚开始,我们确实掌握了汽车生产制造的主体性,但“适应性”严重不足,创造性更是无从谈起。上文所说的“长安牌”吉普车,1958年手搓第一辆,但直到1963年也才累计生产1390辆。然后同年底,长安厂就把该车型图纸资料,全部交给了北京吉普车厂。

80年代,中国汽车产业开始走向“市场换技术”路线。说实话,一旦选了这条路,就意味着要放弃一定的“主体性”。甘蔗没有两头甜,你得求人家嘛!逻辑就是牺牲“主体性”换取“适应性”,吸收技术之后再发挥“创造性”,重新夺回“主体性”。

“贸工技”就是造不如买,走“适应性→创造性→主体性”路线,先易后难,快速做大蛋糕。“技工贸”就是买不如造,走“主体性→适应性→创造性”路线,先难后易,从“自力更生”到“丰衣足食”,但这无疑是最为艰辛的一条路。

其实,“贸工技”路线也不好走,不是谁想玩就能玩的。你得有一支能打能扛的人才队伍,得有强大的逆向工程能力。这世上有这种能力的国家,过去是凤毛麟角,现在连“麟角”都算不上,可能就只剩下“独角”了。

所以,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汽车人才,从零部件开始积累汽车制造技术。但西方车企也不傻,零部件都是国外生产,再运到我们这组装。即使后来在国内生产零部件,也没有一家车企将发动机、变速箱和底盘等关键技术移植过来。

80年代,上汽组装第一辆桑塔纳时,压根就没有现代化流水线,两条长板凳,一条10多米的手推导轨,没有机械臂就用葫芦吊。安装零部件也没啥工艺规范可言,螺丝拧不紧就用锉刀锉,榔头敲。

本来计划2天装好第一辆桑塔纳,但却用了一个星期。从1983年下线第一辆桑塔纳,起早贪黑干到1985年,上汽才把桑塔纳国产化率干到2.7%,也就是轮胎、喇叭、天线和车标能国产,成本比进口价都高。直到1987年,国产化率都不到6%。

眼看“市场换技术”要成笑话了,上面急眼了。1987年,上面下死命令,如果桑塔纳3年内不能将国产化率干到40%,就关门歇业完犊子。上汽领导也自立军令状,如果3年内国产化率干不到60%,就自动卷铺盖走人。

1988年国产化率提高到13.1%、1989年猛增至31.04%,1990年达到了60.09%、2000年达到92.93%,等到2007年时,桑塔纳的国产化率已达到98.7%。

在上汽用实际行动证明“市场换技术”可行之后,合资车企就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了。

但真正的蜕变并非来自合资品牌,而是“国产自主品牌”。

1997年,生产了11年汽车零部件的吉利开始生产汽车。1998年,第一辆吉利“豪情”下线。2000年,吉利汽车更是研发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发动机。

1995年,王传福创立比亚迪,开始生产电池。2003年,比亚迪收购西安秦川汽车公司。2004年,比亚迪汽车生产出第一辆电动汽车。

1997年,尹同跃组建安汽公司,1999年生产出第一台发动机,同年推出一款轿车,它的名字叫“奇瑞风云”。后来,他们还鼓捣出了一款国民神车——奇瑞QQ,售价5万元。

1997年时,李书福曾说过一句话:“汽车有啥了不起,不就是四个轮子、两部沙发加一个铁壳吗?”那会,不仅西方嘲笑他,连我们自己都贱兮兮地嘲讽他。当年,德国工程师认为,中德之间的技术差距起码在50年以上。

德国《明镜》周刊甚至瞎哔哔:这就像在一个破败、无援的孤岛上生产轿车,必将是失败的实验。《Top Gear》(疯狂汽车秀)则骂我们有恃无恐抄袭,嘲笑变速箱是由卖菜师父设计的。某品牌汽车因为质量差,被外媒讥讽为“来自中国的废铁”。

历经磨难,方知人生真谛;遍尝百味,方识世事沧桑。2023年8月9日,在比亚迪第5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仪式上,王传福泪洒当场。

截至去年,比亚迪已拥有11个研究院,超9万研发人员,研发总投入超千亿,现在平均每个工作日递交19项专利申请,获得15项专利授权,推出了刀片电池、DM混动、CTB电池车身一体化、易四方、云辇等一系列颠覆性技术,筑起了强大的技术护城河。

新能源汽车平时聊得多,就不细说了,毕竟这是由中国顶尖“战略科学家”点拨过的行业。不夸张地说,我们虽然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起步较晚,但凭借深厚的工业化基础,我们从开始就掌控了“主体性”,但真正彰显“适应性”还是2014年。

那一年,上海、武汉、苏州和西安等40多个城市相继公布了新能源汽车推广政策,新能源汽车大范围应用正式拉开序幕。那一年7月,乐视汽车成立;11月,蔚来汽车成立。2015年1月,小鹏汽车成立;5月,理想汽车成立……到现在小米加入造车行列。

多说一句,小米造车本是好事,但最近却掀起了那啥?拜托!咱能不搞窝里斗吗?有本事出海去外面卷。人家小米SU7发布会,对标的是特斯拉、保时捷,压根就没提国产友商。

另外,小米汽车瞄准的是20万-30万元的购车群体,只是切了一小块市场而已,差异化定位已经很明显了,怎么就一点容人之量都没有?市场经济不就是过剩经济,内卷经济吗?只有过剩才能优胜劣汰,才能出卷王。

其实,如果放在更大更长的时间和空间中来看,这种过剩并非绝对过剩,而是相对过剩。

当年,德国因为产能过剩和争夺市场,被忽悠打了两次世界大战。现在,他们还想用这招困住我们?还想忽悠我们往坑里跳?脑子简直有坑。

比如,老太太叨叨我们的“新三样”产能过剩。其实,根据国际能源署测算,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需求量将达4500万辆,是2022年的4.5倍。2023年,全球新能源汽车产销约1600万辆,而我们也才960万辆而已。

看到没?这个巨大市场足够容纳所有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所以,作为“世界工厂”,我们的制造业应该要有国际视野和格局,不要总盯着国内这点供需。今天骂这个,明天斗那个,“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前几天,耶伦在记者会上提出过两波冲击。“第一波来自中国的冲击”是2000年左右,所谓“第二波来自中国的冲击”就是现在。如果说“第一波”是我们为他们提供廉价工业品,让他们“吃好喝好”,那“第二波”就是我们全方位超越他们,让他们“一路走好”。

其实,从贸易角度看,美西方从未放弃过对我们的围堵和打压和。

2001年,我们历经15年谈判终于加入世贸,成为第143个成员国。说实话,当中就有一些不平等条款,我们在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等方面都做了妥协。没法子啊!你不妥协,人家压根就不跟你玩,连发展权都不给你。

但当这种“不平等”都无法遏制我们时,他们又想通过更加不平等的条约来围堵我们。

典型就是奥巴马在任时的三大贸易谈判:跨大西洋谈判,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谈判),以及20多个国家参与的旨在重订全球服务贸易规则的谈判。

这些谈判的共同点就是将我们排斥在外,连上谈判桌的机会都不给我们。看到没?这就是他们日常哔哔的“自由贸易谈判”,就是讨论谁更自由的谈判,就是所谓“不坐在餐桌上,就会出现在菜单上”。

而他们连谈判都不让我们参加,就意味着剥夺了我们的自由。但这种“剥夺”并未成功,毕竟他们无法将一个巨人开除“球籍”,反而迎来了巨人的反击,咋反击?

一是积极掺和,主动参与一切多边贸易谈判,把水搅浑,越浑越好。比如,当年的TPP谈判对我们而言,是最为凶险的,相当于贸易“C型”包围圈。后来,大统领上台,美国义无返顾地退出了TPP,然后又由日本牵头鼓捣出了CPTPP。

说实话,一个国际组织如果沦落到由日本当话事人,基本就没个人样了。但我们依然不嫌弃,积极申请加入。一旦我们加入,这玩意就会立马母鸡变凤凰。

二是主动出击,就是你美国既然热衷双边谈判,那我们也跟各国全方位推进双边谈判。比如2023年,我们跟塞尔维亚、厄瓜多尔分别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跟洪都拉斯等国家开启自由贸易协定谈判……总之,蚊子再小也是肉。

三是自主设局,就是建立以我们为主的多边贸易圈子,以圈子碰圈子,以圈子渗透圈子。比如,当TPP谈判将我们排斥在外时,我们就于2012年启动了RCEP谈判工作,还把TPP的7个国家也拉进来谈,尽量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其实,美西方幻想用贸易围堵世界最大贸易国,这本身就是一个笑话。

100多年前,他们用大炮打开“自由贸易”的大门;现在,他们又想用谈判关起“自由贸易”的大门。

问题是攻守易势之后,他们能防得住吗?在拉美、东欧和中西亚等地区,他们能守得住吗?笑话!天下大事,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这篇就打算写到这了,文末再说两句。

在比亚迪第5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仪式上,王传福说:“这是比亚迪造车的故事,也是中国品牌造车的缩影”。其实,汽车工业又何常不是中国工业的一个缩影,一个从“水滴石穿”到“水到渠成”,从成长到成熟的故事。

成熟,是一个从苦难到辉煌的过程,是一种自然的进化过程。有春暖花开,就有秋风萧瑟;有夏日炎炎,就会有数九寒冬。但必须先有春耕夏耘,才会有秋收冬藏,这是所有成熟都必须经历的过程。

这个过程中,只要我们保持精神独立和文化自信,我们就能获得“主体性”,就能穿透历史的迷雾,找到正确的方向。有了主体性,我们就能爆发出伟大的适应性和创造性。

事实证明,凭借我们自身的体量和力量,西方所有排斥我们的谈判都是扯谈,所有围堵我们的手段都是手淫。总之,这不是危机,这是中国的发展契机。身为中国人,我们不应辜负这个伟大的时代!

全文完,如果觉得写得不错,请随手点个赞,感谢阅读!

1 阅读:16

东意和你不一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