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幸!中国拥有世界宝贵的史前遗址实证材料,触手可及诺贝尔奖!

闲云谈历史 2024-03-22 09:13:04

——中国当前应该是史前考古与交叉学科发展的黄金时期!

作者简介:吴粲又名代蔚,毕业于四川大学。策划学(策划经济学)的开拓研究者;并致力于从自然科学角度研究时间;还花大量精力研究过希尔伯特几何、非欧几何、极限问题及自然哲学。2021年3月偶然发现了与所从事的祖传工艺的相关性,进入三星堆的研究,然后扩展到全球史前文明,提出了一些新观点。

一、中国出土了众多史前遗址,比其他国家提供了更丰富和宝贵的实证材料!

目前我国出土了大量的新石器时期及稍后期的史前遗址:上山彩陶、大地湾-仰韶彩陶、河姆渡遗址、贾湖遗址、红山文化、凌家滩遗址、良渚石峁遗址、二里头遗址、三星堆遗址、陶寺遗址、陕西周原、河南安阳遗址(应该为东周而非殷墟)、湖北石家河、(河南)鹿邑太清宫等。

注:我国史前是指社会有了文献记载之前的历史时期,即西周有了共和纪年之前的阶段。以上也包含部分周朝遗址。

下图为距今约11000—8500年的浙江上山文化出土的彩陶。

尤为可贵的是:这些遗址出土了大量反映当时工艺(科技)水平的器物、一些非常重要的图案,还有文字!再结合世界其他国家一些遗址和文物,就能够得到非常重要的、世界性的学术成果。

笔者从2021年3月由于偶然发现了与所从事的祖传工艺的相关性,进入三星堆的研究,很长一段时间,也只是想破解三星堆而已,然而,后来发觉要彻底解开其中的谜团,必须扩大到其他更多史前遗址,于是把视角延伸到了我国整个夏商周及更早的遗址,还有世界其他国家一些典型的史前遗址。

笔者通过全新的研究方法并结合最新的自然科学理论体系,对我国的这些遗址和文物进行深入研究,发现了越来越多的、极其重要的、有价值的东西,涉及全球人类的起源、进化以及文字的真正来源和演化过程,可以说将得到“颠覆性”的结论。

特别是良渚及环太湖区域出土的文物让人相当震惊:用系统的模型、图案、文字记载了人类是由鲸鱼进化而来!并一直作为自己的祖宗——龙进行崇拜和祭祀,并向后延续传承,因为从石峁遗址、二里头、再到三星堆都可以清楚看到。

笔者最近又对世界各地的其他史前遗址进行此方面的研究,惊讶发现:苏美尔文明、古埃及文明还有东欧的罗马尼亚的库库特尼—乌克兰的特里波利等,也有相同的记载。

然而,其他国家的记载都非常零星,远没有良渚及环太湖区域的遗址记载的如此系统而且传承有序。只能得出起源地一定在此!

而良渚毫无疑问除了是中华民族第一个王朝——夏所在地外,它的前面还有更为悠久的“虞”。显然,关于人类来自于鲸鱼的源头应该是来自于“虞”,是他们祖先的代代亲口相传以及各种方式的记载延续。

良渚除了已经发现诞生于此地的极其宝贵三个文字“夏”、“龙”、“人”外(见下图),良渚及环太湖区域还出土了史前时代,一些与全人类文明发展紧密相关的一些重要工艺(科技)产品,并且可以肯定诞生于此地,几千年甚至几万年都影响着人类的生存。

让人不得不赞叹的同时,也同时产生更深的疑问:良渚及环太湖区域为何有如此久远的文明史?

笔者以前的文章“从史前考古证据得到新理论:中国人主要进化于海洋,并非非洲!”进行了一些猜想,当今地球人类主要来自于四大基因:前一轮文明的“尼安德特人”与“丹尼索瓦人”,以及从非洲陆地进化的“智人”和从海洋进化的“龙人”(良渚人)。

而最近找到了更多的证据显示,良渚及环太湖区域可能还有让世界感到“目瞪口呆”的结论。

笔者即将撰写的三篇论文将一气呵成。

第一篇:对全球各地的玉璧、玉琮、玉璋的深入解析。

到时大家就会看到它们的真正用途,以及在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这里面包含的并不深奥却如此复杂,但笔者又是如何幸运地找到的解锁的钥匙;

第二篇,以良渚及环太湖区域的遗址出土的与鲸鱼有关的模型、图案、文字等,结合世界各地遗址出土的相关文物,研究人类起源:其中之一进化于海洋的鲸鱼;

第三篇,解剖三星堆内涵的独特的“上古语”,到时将看到作为人类文明象征的重要因素之一的文字,是如何诞生,然后演变成今天的文字。

◆如果外星文明与地球文明有接触,初期应该如何有效交流?这也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一直关注和期盼解决的重要课题,而出人意外,从三星堆“上古语”的规则和特点,可以轻松解决这一很久就在讨论的世界难题。

二、面对如此多的珍贵的第一手的实证材料,中国的学者应该大胆突破,不要再拘泥和受缚于传统文献

笔者在以前的多篇文章一直抛出了一个观点:近120年对华夏文明史前研究因为没有找到有效方法,被严重耽误而滞后了!实际上,不只中国,全世界学术界无论跨国或对本国的很多史前文明的破解,都没有找到真正的钥匙,所以导致对这些遗址难以解读、一知半解,或很多解读是错误的。

中国比其他国家有一个重要的优势:由于历史悠久,所以传承和保留有一些珍贵的传世文献。

但事情往往都有利和弊的双面性,这些文献由于太过久远,经过了无数次的失散、修订、篡改、增补等,而且不同记载者的水平存在差距、观点也有分歧、甚至互相矛盾,再加之一些记载本身也非常零碎。如果还拘泥于和受缚于传统文献,认为是几千年所谓的“传世经典”不能、不敢质疑、无法逾越,那这有些抱残守缺了。

春节期间读到北京大学文博学院教授曹大志的一篇论文“周原与镐京——关于西周王朝的都城”,感触颇深。

论文主要研究的是:西周王朝的首都。2000多年来的传世文献都认为它在镐京,而曹教授“立足考古背景,检讨文字材料”却进行了大胆质疑,最终得到:周原遗址为宗周,是周王朝真正的首都。

当然对于训诂由于我国古代文献浩如烟海本身一直存在,但敢于挑战存在2000多年如此重大的命题,除了扎实的学术功底之处,关键还在于学者自身的勇气。

三、共勉!同进!

老祖宗给我们留下如此多、如此宝贵的遗产,中国当前应该是史前考古与交叉学科发展的黄金时期!我们应该更加发扬光大。

与同行共勉!同进!

0 阅读:0

闲云谈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