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本增效,为什么公司不选择让员工降薪,还是用裁员这一激烈的手段?

哆啦的梦 2024-06-22 16:24:20

当互联网热潮消退之际,"降本增效"成为了裁员与减薪的标签。尽管经济呈现疲软态势,我们的工作负担反而加重,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加班时长被不断增加,各行各业弥漫着竞争加剧的氛围,即“卷入其中”。

然而,不可避免的情况会出现,要么接受减薪留任,要么面临被直接解雇的选择。

许多人不禁质疑:在追求“降低成本提升效率”的过程中,为何众多企业倾向于采取裁员这一激进措施,而非选择让员工减薪呢?

他认为,采取减薪而不解雇的方式,至少能维持公司现有体系的平稳运行。一旦人员流失,系统转由他人接手,这无疑蕴含着较高的风险,极易引发问题。

然而,实际上,相对于减薪,裁员在某种程度上更为符合人的本性。

从企业的立场来看,裁员被证明比减薪更为简便易行。

尽管缩减薪资并保留职位实质上隐含着裁员行为,减少了开支,然而员工数量维持不变。对于不愿接受减薪的员工,他们可能会选择离开,随着时间推移,这将导致人才流失,长远看来,此举实际上起到了裁员的效果,又无需支付大规模的遣散费用。

然而,随之而来的潜在问题相当多。

企业一旦实行减薪,员工们的积极性便会受挫,毕竟薪酬大幅度缩水,任谁都会感到不满。

环境氛围不佳将导致员工缺乏工作热情,从而自然而然地降低工作效率。尤其对于对外部门,员工态度恶劣会直接影响公司的公众形象,甚至可能促使客户流失。

我曾有一位在人力资源部门的熟人,其公司经济状况欠佳,她采取了减薪留任的措施,将薪资调整为原额的50%。然而,这样的决定引发了员工们的强烈反应,他们成群结队,要么频繁抱怨,要么甚至提起法律诉讼。令人出乎意料的是,由于所有员工都受到了影响,团队凝聚力(负面情绪)异常升高,工作环境变得一片混乱,大家无心投入工作。

然而,直接的削减情况迥异,因为削减的对象是部分群体,且可以分期进行。如此一来,被削减的始终是少数派,哪怕出现纷争,也无法形成广泛影响。

毕竟薪酬不受影响,考虑到职位安全,员工应更加积极地证明自我价值。这包括自愿增加工作时间,争取更多的工作任务,即使没有明确要求也主动找事做,甚至在非加班时段也保持高效。

对公司与管理层来说,双赢的境况无疑是个理想选择!

对个人而言,裁员相较于减薪留任显得更为直接明了。

一旦企业实行减薪,在员工眼中,此举近乎变相驱逐,对于留下的员工,面对缩水的薪酬感到不满与愤懑;而对于选择离职者,未得到预期的遣散补偿就已离开,内心充满愤怒,认为公司手段卑鄙,宁愿直接裁员,还能获得N+1的待遇,走得更为干脆。

马斯克最近实行裁员,反而在网络上收获了普遍赞誉,缘于其行事直接且待遇大方,仅凭一封邮件宣布,涉及职位将被撤销,离职补偿为N+3。

离职的员工带着遣散费离开,毕竟,他们的离去可能是由于与上级的关系不睦,或者是项目本身存在问题。无论是哪种原因,面对职场不适,比起在公司困扰,选择离开并寻求新机会更为合理。

离职后,我也结束了在公司的职业生涯,随着项目的终止,我选择离开并非出于自愿。毕竟,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更倾向于寻求平稳,尽管我明白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中,永恒的安定并不存在。

辞职后,我在家中度过了一个月的迷茫期,由于对未来的方向感到困惑。然而,如今我已释怀。

长远来看,与其到了年纪大了手无寸铁,面临裁员风险时四面楚歌,不如尽早另谋出路。对于一般人来说,拥有更多机会的时期往往恰好是青春活力充沛的阶段。

尽管裁员和减薪对企业的短期效益可能弊大于利,但在经济衰退的大背景下,它们被视为企业提升利润、优化成本的常用策略。

而离巢者在告别时,也不应轻易自我评判其人生的成败。

实例中揭示的逆境复苏案例繁多,然而我所强调的是,人生的成功并非局限于短暂或单一维度,它的定义和实现方式取决于个人的理解与实际行动。

探索在手,信心满怀。毋须畏惧,这个宇宙定会揭示你的独特价值。

0 阅读:6

哆啦的梦

简介:分享职场见闻,感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