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家亲戚来京,问毛主席:您给我们喝的是糖水吗?王季范眨眼示意

五彩的记忆 2024-03-14 19:17:46

阅读本文前,您可以点击【关注】成为铁粉,这样才能每天第一时间收到最新的文章推送,免费了解党史热点、领袖过往等相关内容,不忘历史,永记先辈!

众所周知,毛主席对自己的子女和亲友一向要求严格,尤其是严禁搞特权。对于那些来求职的亲友,毛主席也都是坚决地拒绝。

不过,对于那些有困难的亲朋好友,他也会给予关怀和帮助。在这样的前提下,毛主席还是非常想和自己的亲戚见面的。

所以在新中国成立前期,毛主席也邀请了不少人前来。一次毛主席的一位亲戚来北京,喝了一口桌子上的水,问了一个奇怪的问题。

她问道:“您给我们喝的是不是糖水?”王季范赶觉听到赶紧眨眼示意。那么,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毛泽东的乡情乡谊

韶山是毛泽东生命的根,他在这度过了他最难忘的童年和少年时期。所以,新中国成立之后,他仍然对故乡和乡亲有着深深的眷恋之情。

青年毛泽东投身革命之后,在外颠沛流离,家乡的人也非常担心他。当他在延安安顿下来之后,乡人才和他取得联系,心里也安心了不少。

1937年10月,文运昌介绍长沙亲友顺带捎信给毛泽东。毛泽东接到信件之后非常高兴,信中表示,我十分眷念我外家诸兄弟子侄,及一切穷苦同乡。并要他通知乡下的亲友,如果他们愿意和他通信,他是非常高兴的。

毛主席成为国家领袖之后,韶山的来信也多了。但他几乎每封信都会回复。

据统计,他给韶山的书信多达上百封。同时,受他邀请或同意,来北京做客的韶山乡亲,就有60多次,每次和乡亲在一起,他总是话很多,聊起过去怀念不已。

在毛主席的亲友中,毛泽连去北京的次数最多,一共有11次。

毛泽东在家乡有着众多的亲友,他给亲友写信、寄款,从来不会为他们介绍工作。

他对秘书说道:“处理我的亲友的一般来信的原则是:凡是要求给安排什么工资的,一律谢绝,我这里不介绍,不推荐,不说话,不写信。”

毛泽东和韶山的乡亲通信,不仅仅是联络感情,更多是想要了解真正的民情和民意。

当然,在面对毛泽东的时候,毛泽的亲友也非常大胆,如实地反映乡下的情况,甚至直接进京,向毛泽东反映问题。

1950年春夏,家乡的来信接连不断,国事繁忙的他仍然挤出时间亲自回复信件。

紧接着,家乡人来看望,就算是再忙再累,他都要不辞辛劳,亲自接待,临别的时候还要按照韶山的礼仪,给客人添置衣物,甚至拿出钱来接济困难的亲友。

1950年春天,韶山遭遇了灾荒,毛泽东得知后牵挂不已。立即派毛岸英前去看望,了解灾情。临走前,毛泽东一再叮嘱,你要走路回去,到银田寺就下马。因为,他觉得不走回去,对故乡的人是不尊敬的。

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终于回到了故乡。回到韶山的第一件事,就是在第二天清晨,拜见父母的坟墓。紧接着,他走家串户,一家一家地唠家常,询问他们的生活情况。

离开韶山之前,乡亲们也都成群结队地前来送行。他们排成两行,夹道欢送。毛泽东心情也非常激动,亲切地问候大家,和大家一一握手。

这次回乡,毛泽东会见了三千多人,几乎每个人都握了手。他也曾对罗瑞卿说道:“这次怕是我握手握得最多的一次。我的手都握劳了。”

1966年,毛泽东秘密回到了韶山,这一次他来到滴水洞。他深情地环视着群山,对随行的人怀念地说道:“这是个好地方,我小时候在这里放过牛,还和小伙伴打过架。”

殊不知,这竟然是毛泽东最后一次回到家乡。

晚年时,毛泽东也想叶落归根,明确表示要回韶山,看看那里的山水和人。

然而,这份遗愿也始终都没有达成。在毛泽东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让秘书阅读着《枯树赋》,寄托着自己对故乡的眷恋。

亲友问毛主席:“主席,你给我们喝的是不是糖水呀?”

1957年2月,春节刚过,毛主席外婆家的亲戚又一批来到了北京。这次来京一共是六人,这行人中,四个人都是乡下老太婆。他们中大部分是没出过远门,没见过世面的。

文十外婆的儿媳刘媛英也已经50岁左右,担任起了导游的任务。

一路上,他们望着窗外的风景感到非常新鲜,刘媛英也向大家不断地介绍着沿途的风光。

刘媛英的丈夫是毛泽东的表侄,在他们结婚的那天,毛主席还为他们主持了热闹的婚礼。几十年后,他们没想到还有再见的机会。

其实,在1953年冬季,刘媛英和婶婶文运昌十六阿婆等人一同赴京,他们一行三个人,也都是由她照料。来到北京之后,她们住在中直机关招待所里,在这期间,毛主席经常派秘书去看望她们。

毛主席和他们拉家常,带着家乡话,让人非常亲切。刘媛英还给主席带了一条腊鱼,毛主席表示她们来不需要带什么礼物,留着自己吃。中午,毛泽东让王季范夫妇作陪,前来招待乡下的客人。

还让孩子们站成一排,介绍孩子们,他们是李敏、李讷、毛远新、刘思齐。毛主席也向孩子们介绍着这些老太太,说道:

“这些老太太,都是家乡来的亲戚,中国革命成功了,与他们是分不开的。你们要好好尊敬他们。”

后来,孩子们还向他们鞠了一躬。

毛泽东之所以对文家的亲戚这么牵挂,更多的是因为文家对革命作出过贡献。

他们对于毛泽东领导的中国革命是同情和支持的。所以,也非常欢迎文家的亲戚前来。

这次刘媛英带着5位客人来到北京,也仍然非常激动。在见面之前,王季范也曾告诉大家,见到毛主席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直到老太婆对答如流的时候,王季范才罢休。之后,高智前来带着他们走进了中南海。

一见面,毛主席就笑容满面地对大家说道:“欢迎欢迎。”客人们由王季范领着和主席一一相认。

毛主席和大家握过手之后,询问着大家一路的所见所闻。还问他们来北京生活习惯吗。

这些老太婆虽然年纪比较大,和毛主席认识许久,但分别几十年,不免有些拘束。再加上王季范事先叮嘱她们不要多说话,也就一直没讲话了,毛泽东还是很愿意和她们说话,总是问长问短。

大家在毛主席的询问下,也渐渐打开了话匣子,说起了农村的情况。晚饭,毛主席也留下他们吃饭。

首先他先给客人敬酒,因为乡下人几乎不能喝白酒,只有刘媛英能喝几口,其他的全都喝葡萄酒。

敬酒之后,毛泽东给每个客人夹了一块扣肉,叫他们多吃点菜,紧接着又给每个人夹了一个辣椒。说北京的不太辣。

几位阿婆喝了一口葡萄酒,开始吃饭了,一边吃一边想着杯子里的液体,感觉到有些醉意,一位阿婆问道:“主席,您给我们喝的是不是糖水?”

王季范连忙朝着她们眨眼睛,示意她们不要多说话。毛泽东一边吃饭一边回答,说这是葡萄酒,说如果没喝过就多喝一杯。

聊天中,她们不再顾及王季范的表情,仍然问道:“三哥,台湾怎么不拿回来算了?”

毛泽东笑着,回答道:“十七嫂子,台湾是要拿来的,只是要等待时机。”

毛泽东吃完饭,又端着杯子和大家敬酒。饭后,工作人员给大家提供了饭后水果。临走之前,毛主席还提议大家一起拍照留念。

临走前,毛主席还嘱咐刘媛英,明年再带几个人来北京看看。

毛主席对家乡亲人的情谊,实属温暖。作为一位国家领袖,仍然不忘乡里乡亲,关心家乡人的生活,实在是可亲可敬。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点赞、评论、转发),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每天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0 阅读:23

五彩的记忆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