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砚秋去世后,碑文空了三年,周总理得知询问:程先生受谁益最大

五彩的记忆 2024-04-04 10:06:42

阅读本文前,您可以点击【关注】成为铁粉,这样才能每天第一时间收到最新的文章推送,免费了解党史热点、领袖过往等相关内容,不忘历史,永记先辈!

程砚秋是中国京剧艺术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艺术大师。他独特的艺术风格,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许多领导人都是他的戏迷,周恩来就是其中的一个。

不过,让人意外的是,程砚秋去世后,碑文空了三年,最后还是在周总理的安排下才写上了碑文。那么,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程砚秋逝世

程砚秋,出生于北京,小时候家里的家境还算不错,母亲经常带着三个孩子到戏园子听戏。

但好景不长,家里的情况越来越不好,有人介绍六岁的程砚秋去学唱戏。不久之后,他拜了荣蝶仙为师。

程砚秋最初是学武生的,经常被师傅挨打。练了一年师傅对他仍然不满意。师傅决定让他改学旦角,唱青衣。

好在,程砚秋还是适合当旦角的,11岁时,他在北京东安市场丹桂园登台,引起了同行的注意。

京师有一名闲士罗瘿公非常喜欢京剧,感觉程砚秋是个可造之才。

在程砚秋13岁时,正是变声期,师傅仍然逼着他演出挣钱。罗瘿公挺身而出,为他赎身,一边为他治嗓子一边决定把他培养成文武全才的旦角演员。

在之后的三年中,罗瘿公请来了不少名师教他,还带他拜梅兰芳为师。同时,还鼓励他学习文化知识,绘画、剑术、书法等等。

在罗瘿公的培养下,程砚秋也逐渐有了名气。

罗瘿公曾为梅兰芳写过一个剧本,但他却对程砚秋非常宠爱,为他写了17个剧本。

在他重病期间,他还拜托了好友金仲荪接替自己,辅佐程砚秋,为他写戏。

在两位大姐的辅佐下,程砚秋的事业如日中天,开始大红大紫,他的艺术技艺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后来,甚至开始与梅兰芳、尚小云、荀慧生并称为四大名旦。

在卢沟桥事变不久,日寇就占领了北平。日寇和汉奸胁迫梨园公会的人,组织演员义演。程砚秋气愤不已,表示宁愿死在枪下也绝不从命。

程砚秋在德国医院开了一个诊断书,假装生病推脱不去唱戏。他还买下了颐和园西北青龙桥刘家大院村的一个小四合院,在这里他穿着粗布粗衣,下地锄田,过上了地道的庄稼汉的生活。

为了摆脱日本人的干扰,程砚秋经常会躲到山里,在老乡家里住上几天。日本投降之后,程砚秋应宋庆龄的邀请,到上海做义务演出和营业演出。

回到北平之后,程砚秋又去了农村,得知父亲的小学生没有中学可上,办了一所农村中学。后来这所学校更名为颐和中学、玉泉山中学。

在程家花园,他过了几年的隐居生活。

在京剧四大名旦中,程砚秋的年龄最小,却最早逝世,享年54岁。

1958年3月9日,程砚秋辞世,郭沫若担任治丧委员会主任,主持了追悼会。

程砚秋被追认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安葬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但让人奇怪的是,他的墓碑三年都是空的。后来,还是周总理解决了这件事。

其实,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程砚秋和周总理的关系也非常密切。

周恩来帮助写碑文

1957年的一个深夜,程砚秋坐在书桌前,铺开了稿纸,庄严地在上面写下了“入党申请书”几个字。

从不太关心政治到成为共产党员,他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956年,程砚秋作为人大代表团成员访问苏联,在回国途中与周总理同乘一列火车。周总理问他是否想过入党的问题。他说自己也得罪了不少人。

周总理说了他解放后的一系列进步事迹。程砚秋表示自己很早之前就想加入共产党了,也是用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但是他现在还没有找到入党介绍人。

周总理表示他愿意做自己的入党介绍人。程砚秋赶紧站起来向周总理表示感谢。

在这之后的几天,程砚秋一直在思考着如何写这份入党申请书。当贺龙在火车站接站时,贺龙表示,自己愿意做他的第二个介绍人。

程砚秋通过和老一辈革命家的接触,看到了新中国的希望,决心成为他们队伍中的一员。

1957年,周总理亲自接程砚秋邀请他去自己家里吃饭。

一走进去,贺龙也在,他们三人坐下后,周总理问他是否交上了入党申请书。但程砚秋还是有一个问题:“我够一个共产党员的资格吗?”

周总理风趣地笑着说道:“你自己说自己进步不行,得别人说你进步才行。”

周总理这才表示,说他解放后的进步是民主的,但是思想上的进步和提高没有止境,今后还要不断学习,不断改造,不断进步……

周总理自从介绍贺龙同志入党后的第二个人,就是程砚秋。他鼓励程砚秋要做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

1957年10月11日,他光荣地加入了共产党。在他的入党志愿书的入党介绍人一栏中,写着周总理和贺龙的意见。

之后,周恩来和贺龙分别把这些意见用书信抄送给程砚秋。程砚秋收到信件后,非常感动。按下决定,一定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可就在他努力学习,准备在京剧改革上有所创新时,却不幸在1958年3月9日逝世。

贺龙和周总理沉痛地参加了程砚秋的追悼会。

即便是在程砚秋去世后,每逢忌日,总理都会邀请他的妻子过去。他说道:“一周年了,唱程派的都来,打鼓的、拉古琴的也都来。” 

在程砚秋去世三周年的时候,碑文还一直都是空的。

当他们坐在一起,总理就问为什么程先生的碑文还没写。

田汉问他:“您看怎么写?”总理回头问程砚秋的妻子:“程先生受谁益最大?”得知是王瑶卿后,总理表示就写受益于王瑶卿。总理一说,康生积极地表示说他来写碑文。

那么,碑文为什么会空三年呢?

因为当时有人认为,碑文上应该写上程砚秋是梅兰芳的徒弟,不写受益于梅兰芳,就不给写。

但事实上,罗瘿公才是他们家的恩人。所以碑文的事情就卡在这里,总理定了第一句,后面也就没有问题了。

在程砚秋去世后,总理仍然惦记着他们一家。在最困难的时期,会给他们送老母亲,会接她去中南海闲聊。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周总理始终保护着他们。他们的房子交过两次,周总理两次交代,留给程家后代住。斯人虽远去,领导人和艺术家之间的深厚情谊,也成为了一段佳话。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点赞、评论、转发),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每天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0 阅读:45

五彩的记忆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