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味越来越淡:除夕不放假,你怎么看?

只千古心理 2023-10-25 22:09:05

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除夕之夜的年夜饭,从来都不仅仅是一顿饭,而是中国人忙碌一年最耐心最虔诚的期盼。

合家聚欢,无论是到了哪朝哪代,还是现在,都是一件意义重大的事情。年夜饭打磨着每一个中国人的血脉,年复一年中,归家的游子、等待的双亲……

除夕缘起何处?

早在秦汉之际遇,在岁首时便有年夜聚饮的习俗。在《史记》中便点出,秦汉时期的人们在这一天聚集在一起,共同迎接新一年的到来,并且还会准备“饮食”,这里聚餐的目的在于“发阳气”。

但关于年夜饭,最早可追溯到西晋周处的《风土记》。这本书,是中国迄今为止较早记载风土民情和地方习俗的著作。

无论是对新年庆贺,还是家族传统,年夜饭好似被刻进世人的骨髓里。因为它从来都不是普普通通的一桌菜,它是中国人镌刻在骨子里的对家的信仰。

根据《大中华文化知识宝库》等史料,可知“除夕”一词最早可追溯到先秦的“逐除”,意为驱逐恶役。

而把“农历一年中最后的一晚”取名为“除夕”,便是出自周处的《风土记》。

在《风土记》中,就有“至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记述了当时除夕大年夜中的民间习俗。

缕缕炊烟中是欢腾的场景,一顿年夜饭,焦灼着光和热。但“年夜饭”此名,据考证,是在清代顾禄的《清嘉录》中,书中记载:“名曰‘年夜饭’,俗称‘合家欢’”。

不同朝代的年夜饭,折射出不同时期百姓的生活状态和风土人情。年夜饭是“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一个“标志点”,吃完年夜饭,等待新岁之始,此时爆竹在耳,家人叩贺,喜气盈庭。

年夜饭也成为每个朝代的百姓心中合家欢的一种美好愿望,在人力、畜力遍地的时代,空间上的距离成为一种“鸿沟”,家人在旁有时候也是一种奢望,而除夕相聚便成为一种寄托。

因为辛辛苦苦了一整年,我们攒钱做最好的东西,希望一切不愉快尽快结束,也希望留住美好。

以前在农村老家,很多美食只有除夕年夜饭才能吃到,这种仪式感需要等一年,盼一年。我们在等待和期盼中过了一年又一年。一家人吃了年夜饭,似乎来年所有的好运都会陪伴着我们。

年味越来越淡了?

记得小时候,整个年味是源远流长的,从腊月初一张灯结彩开始,就似乎围绕着新春而转动。窗明几净、门饰红联,烟花与爆竹在大街小巷绽放。

除夕夜,一家老小围坐在餐桌旁,桌上是母亲用心准备的满汉全席,鱼代表年年有余,饺子寓意新的一年即将到来。我们高高挂起彩灯,虽是寒窗苦读,也要守岁到天明。

而当下,身在他乡,虽有千里之外互致问候,幼时那份团圆的喜悦与欢声笑语已渐行渐远。绵延几载的乡愁一点点淡去,如蜡烛冷却后留下的虚无缥缈气息。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的推进,传统的年味似乎越来越淡了,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 人口流动性增加,许多人选择在城市打工居住,年节无法回家团聚。

❆ 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节日时间被压缩,许多人选择工作或旅游,没有更多时间庆祝节日。

❆ 商业化程度增加,年货市场化,不再保留那么多传统元素。

❆ 部分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认同感降低,不再坚持传统习俗。

❆ 民间传统手工艺和民间习俗逐渐被现代生活方式取代。

❆ 传统农历节日被西方节日像圣诞节影响,年味被稀释。

❆  家庭结构发生变化,越来越多是核心家庭,家族聚会减少。

❆ 环境污染加剧,燃放烟花爆竹的民间习俗受到限制。

❆  社交媒体和数字娱乐方式增加,线下聚会渐渐减少。

2024年除夕不放假,你怎么看?

除夕不放假,对我而言,是一种遗憾。当下虽身在他乡,但心念故土,盼着每逢佳节倍思亲。岁月流逝,父母渐老,能多一年团圆,便是我等游子一年的盼望。

除夕夜本就是中国最重要的团圆夜,全家人聚在一起守岁、吃年夜饭。辞旧岁之时,看老墙根的梅花依旧,便知故乡在那里等我回家。

如果这天要正常工作,对于外出打工的人来说,就很难保证能和家人一起跨年、吃年夜饭。

从维护传统文化的角度,这也有悖于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不太可取。即使调整到除夕前一天或之后一天放假,也不能完全弥补除夕夜本身的意义。这影响了中国人传统的节日文化和心理寄托。

而对老人孩子来说,能和外出子女在除夕团聚尤其重要。如果这天不能放假,小家庭团聚的可能性会大大降低,对居住在故乡的人会比较失望。

但是考虑到节假日调整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平衡各方面利益,也可以理解。建议企业也可以在工作安排上,给予员工一定灵活性,让他们有时间与家人团圆。

你们怎么看?(评论区悄悄说)

参考文献:

[1] 李传军. 汉唐风土记研究[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5.

[2] 丹青. 中国人的年夜饭[J]. 上海质量, 2016(1):3.

[3] 屈鹏飞. 古代两湖与北京的端午节--《荆楚岁时记》,《帝京岁时纪胜》与《燕京岁时记》的比较[C]// 2012年第八届海峡两岸端午文化论坛论文集. 2012.

[4] 陈璧耀. 古人是怎样"迎新"的[J]. 秘书工作, 2022(1):1

— END —

2 阅读:292

只千古心理

简介:专注亲密关系、人际交往与自我成长,促进自我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