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阶级,逆天改命

我是历史其实挺有趣 2024-06-09 11:52:39

(后唐庄宗 李存勖 画像)

公元923年,时逢五代十国,李存勖灭亡后梁,建立了后唐。

李存勖,就是李克用的儿子。

后梁在位的时候,后梁下边的南楚马殷一直跟在后梁朱氏后边混,现在后梁灭亡后唐建立,马殷立刻马不停蹄的就派出自己的儿子马希声到后唐朝贡,同时还让马希声把后梁当年给南楚的诏书啊,官印啊,全都送了回去。

马殷急于投诚后唐,一是为了追随所谓五代正统,二当然是为了找个靠山。

把后梁赠与的诏书印信都交出去,这意思也很简单,别看我以前和后梁打得火热,但现在你们后唐李氏当家,我绝不留恋前朝,而是一门心思的跟新朝混。

小人肥则肥口,君子肥则肥身,马殷既不是小人也不是君子,他只为了利益而做选择。

后唐初立,也需要周边势力的支持,马殷示好后唐之后,后唐方面立刻把马殷封了尚书令,让他不要担心,继续好好治理湖南就得了。

李存勖说的轻松,马殷却感觉并不轻松,因为两年之后,庄宗李存勖就把前蜀给灭了。

代入一下马殷的视角,手握屠刀的李存勖一边笑着拍着马殷的肩膀,说老马啊,没事,咱们是好朋友好兄弟,我指定不动你,一边把前蜀政权一刀一刀的捅出好几个血窟窿,换谁谁不害怕啊?

马殷生怕李存勖收拾完前蜀就要收拾自己,连夜写了辞职信,说李哥啊,你别吓唬我啊,大不了我这个楚王我不干了还不行吗?

(马殷 形象)

有时候这人太敏感,其实也不是好事儿,对于前蜀这个政权来说,它的灭亡从某种角度看不一定是李存勖造成的,而是统治阶级的咎由自取。

前蜀的开国皇帝,是王建。

王建这个人,他和唐朝的倒数第二位皇帝唐昭宗李晔混的非常好,俩人感情那是相当不错,昭宗有一次逃亡,就是王建牵着昭宗的马在昭宗的身前护驾,昭宗困了累了睡着了,就枕在了王建的腿上。

昭宗对王建十分看重,可惜昭宗一生并无大权,对王建也就难以重用,因此昭宗就像汉献帝一样,王建则如刘豫州,曹操自然就是那个诡计多端的朱温了。

王建在京师干了几年安保工作之后,很快被排挤出了中央朝廷,被安排到了四川做官。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王建如果就这样守在昭宗旁边了,那他这辈子也不大可能有什么出息了,京师一天一个样,诡谲多变,今天封王拜相,明日就人头落地,环境太高危了,本质上来讲这种权力交锋太密集的地方并不适合王建这种新人生存,反而是把他给撵走之后,他的人生才迎来了重大转折。

正在经历人生变化的王建也许只觉得自己比较幸运,但是以后人视角来看,这却是一种人的命运在特定条件下相互转换的辩证论,也就是古人所谓的“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人生起伏实在是平常事,王建失去了在长安的朝阳,但是落日的余晖却仍旧会照耀到他的蜀中。

他在长安混不下去了,他在蜀地却可以建立他的功业,正如我们每个人一样,那些我们感叹的遗憾的悲伤的失去的,在你不知不觉中,会以另外一种方式归来。

(前蜀高祖 王建 形象)

王建初到蜀地,任壁州刺史,壁州,今天的四川巴中通江县,这个地方其实很难算的上是蜀地重镇,有意思的是王建到蜀地的时候,蜀地时逢大乱,军阀特别多,分化的相当厉害,这些人不是铁板一块,整日相互争斗的同时就代表了他们在整日相互消耗,王建抓住机会,一顿攻城陷地,先拿下西川,再拿下东川和汉中,之后更是连下秦州,阶州,成州,这个时候前蜀的疆域就基本成型了。

在占据蜀地的这个过程中,王建所面临的对手大概有这么几位:

第一位,是眉州刺史山行章,据说此人还是魏晋时竹林七贤中山涛的后代,文化水平怎么样不知道,战斗力肯定不太行,被王建杀得大败,山行章几万人被俘虏,死伤更多,尸体竟连绵四十里而不绝,他本人则投降王建,当然后来也被王建给杀掉了。

第二位,是彭州将领杨晟,王建攻破彭州后将其杀害。

杨晟其人并不知名,别说放在五代十国的大环境里是个小人物,就是在前蜀的历史变化中也排不上号,可是奇怪了,彭州城被王建围困多时,弹尽粮绝,到后来城池被攻破,杨晟都死了,杨晟的部下好几万人,却没有一个人投降。

这不仅让我们感到疑惑,区区一个不知名的武将,何以有如此之大的号召力呢?史书只给出了短短一句话的解释:

下怀其恩,晟有仁心,虽城中食尽,无叛者。

杨晟带兵如子,素来有仁德之心,将士们就算连饭都吃不上了,也不愿意背叛他。

故纸上的几行字,不仅让作者好奇多年前那个纷乱到已经易子而食的时代,刘晟是有一颗怎样的仁心,才能打动这么多的将士。

我们只能知道,刘晟以仁义对将士,将士们也没有辜负他的仁义。

(乱世)

千百年来,我们说残酷的乱世和杀人的战争摧毁了一切,庞大的宫室成了残垣断壁,无数的人才被送上了断头台,数不尽的先贤古籍被付之一炬,在烛照万里,高屋建瓴的宏大叙事中,我们无数次的瞥见一幕幕充满了象征性的画面,所谓的江山永固一夜崩塌,所有的国祚帝运在风雨飘摇中一一扯碎,文明,文化,建筑,图书,音乐,舞蹈,技术,全都可以在一场一场的治乱兴衰中消亡,惟有仁义,永存至今,哪怕是在堪称人间炼狱的五代十国,依然有仁,依然有人仁。

那些宁愿战死也不愿意投降王建的士兵们,也许不是讨厌王建,而是他们知道,在乱世中真正的救赎,不是一场战争的胜利,而是在苦难中找到属于自己心的安宁。

第三位,是东川节度使顾彦晖。

顾彦晖这个人,很有战斗力,但这位老兄有个毛病,他有洁癖,不仅每天总要把自己收拾的干干净净的,还十分嫌弃别人身上的味道。

我们要知道,五代战乱,天下动荡,你想要过魏晋名士那种清谈生活你也不过上啊。

跟着顾彦晖行军打仗的都是一些大老粗,作战时条件简陋,十天半个月洗不上一回澡那是常事儿,再说男人身上有点味那不正常吗对不对,可顾彦晖不满意,于是他开始疏远士卒,把他身边这一批能掌握大权的管理层全都换成了朝中的权贵子弟。

权贵嘛,养尊处优,不识刀兵,一天到晚不学无术,吃喝玩乐,身上肯定干净没味,顾彦晖就愿意和这种人来往,这就是典型的亲佞远贤,也正是因为如此,顾彦晖身边能用的,能干的人越来越少,到后来混的无人可用,只能任用乡间匪盗来维持自己的统治,被王建击败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第四位,武定节度使拓跋思敬,主动归降王建,这个拓跋思敬的哥哥,是拓跋思恭,他们这一脉拓跋氏,后来成为了两宋时期西夏王朝的祖先。

(西夏壁画)

诚然,这开国皇帝不好当,只有经过一番又一番血与泪的拼杀,才能走上那个属于权力的高位。

遥想当年,王建还是市井小民,屠猪宰狗杀牛贩卖私盐,每日在温饱线上过活,他跟着一帮盗匪四处流窜偷东西,有时候被官府追的鸡飞狗跳,为了躲避追捕,没奈何只能躲进死人的墓里。

有时运气不好,被官府逮住,噼里啪啦就是一顿打,打得王建是皮开肉绽,惨叫连连,景状宛如丧家之犬。

他又想起来,当年自己落魄时,父亲故去,他打好了棺材,专门挑了块地来安葬父亲,但是奇怪了,每次他把父亲的棺材埋入地下,棺材板就会自己弹出来,王建重新放回去再埋好,棺材板又弹了出来,如此循环往复十多次,一个路过的相士看到,对着王建笑道:

你这个年轻人,倒是很会选地方,此处是世间罕见的风水宝地,只有天子之躯才能下葬,你不过是个贩夫走卒,升斗小民,你父亲更是贫寒了一辈子,怎么配葬在这里呢?你还是另外换地方去吧!

相士有鼻子有眼的嘲笑王建,可王建偏偏不信这个邪,这一下午他就没干别的,父亲的棺材板跳出来,他就放回去,再跳出来,他再放回去,不知道如此多少回,直到日暮时分,王建终于把父亲的棺椁长埋地下,棺材板也不跳了。

那一天,王建满身尘土,大汗淋漓,少年人不知命运为何物。

(命运指引)

这事儿的真伪,当然有待商榷,可如今王建占据蜀地,离称帝真的只差一步了。

天命风流,我们高攀不上,生来富贵,我们渴求不得,高门世家,我们毫不相干,皇亲国胄,我们望尘莫及。

可王建呢?他在五代十国有个十分响亮的绰号,叫做“贼王八”,意思是嘲笑他出身极为低微,年轻时尽干一些偷鸡摸狗不光彩的事情。

可他这样的人,终究也要成大事了。

可笑吗?纵观历史上的开国皇帝,又有几个生来高贵?

刘邦是亭长,刘备是小贩,石勒做过奴隶,刘裕砍柴种地,陈霸先在乡为里司,朱温寄人篱下,杨行密是个农民,李昪是个孤儿,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更是结结实实的赤贫,当年连要饭都要不上溜。

命运之道,就在其中。

你若不懂,如井中之蛙窥伺日月,你若能懂,如江河蜉蝣得见青天。

3 阅读:391
评论列表

我是历史其实挺有趣

简介:趣说历史,带你看点有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