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想主动撤回了一部分裁员计划

互联见解唐辰说 2024-06-07 03:32:06

‍李想撤回了一部分理想的裁员计划。

根据多个媒体报道,近日,开启大规模裁员仅一个月的理想汽车,正在召回部分关键岗位的被裁员工,目前已经有测试端员工接到召回通知。同时,理想也将不再给他们支付此前协商的赔偿金,但他们的合同会直接延续,无需再次经历试用期等繁琐流程。还没明晰的是,召回的具体规模和涉及各部门的比例。

分手协议签字盖章后就被紧急撤回,李想也是开了造车新势力另类用人的先河。很快,#理想汽车召回部分被裁员工 的话题迅速登上热搜。此前,雷锋网还提到,遭遇裁员的理想汽车智能驾驶部门员工曾表示,本轮人员调整对内部研发测试部门影响极大,开发几乎陷入停滞,测试仅靠少量低成本外部团队协助。

这个收缩的调整,被网友形容为“裁员切到大动脉”。 大动脉切了,就是把真正做事的核心员工裁了,业务陷入混乱或者停滞也是自然。

事实上,这次召回行动的背后,是理想汽车为正在遭遇的一系列生存挑战,而做出的应激反应。 其首款纯电动车Mega失利后,改款方案也迟迟没有拿出,理想汽车的纯电车型推进节奏也受到影响。这直接导致理想汽车今年80万辆的销售目标大幅下调。“晚点Auto”报道称,多位投资者推算,理想汽车全年销量约为48万辆,较去年同期增长27.6%。这一目标较最初的80万销量,近乎腰斩。

裁员增效成为最简单粗暴的应对手段,研发和测试等关键部门也成了主要的调整对象。 有理想汽车员工表示,这次裁员没有事先通知,“非常突然”,公司内部采用了分批分拨的形式,进行人员优化调整。外部有消息称裁员比例为18%,对应5600人,也有消息称裁员人数高达1万人。还有消息称,如果理想第三季度的情况仍然不尽如人意,公司很有可能在9月份启动今年的第二波裁员。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不是理想汽车首次进行人员优化。2022年5月,理想汽车曾因毁约应届生备受关注;当年年底,理想汽车又进行了一次人员调整,只不过当时主要涉及产研、技术等部门和相关人员,波及范围没有这次广泛。

对李想来说,这种正在进行时的裁员又决定临时“撤回”,是一个艰难的决定。但相比打脸,这件事情背后反映的两个大问题,正在给李想酝酿一个更大的危机,更需要引起他的警惕。

一个是李想依然缺乏对技术的敬畏之心。 早在理想汽车押注增程路线时,就被吐槽“不好好研究技术,只会冰箱彩电大沙发”。这惹得脾气暴躁的李想,在当时的理想汽车用户日上破口大骂,“一帮臭搞技术的,天天冲我们哔哔,什么增程电动是个落后的技术。他们搞出来什么屁技术了? ”

如果从纯技术的角度来看,理想ONE、理想 L7、L8、L9确实存在很多瑕疵,甚至很多工程师会认为完全是“工业垃圾”。但理想还是成为新势力里首家盈利的品牌,“你笑理想没技术,理想笑你没销量又亏钱”。2023年,理想汽车营收首次破千亿,净利润超过100亿,是新势力中首个营收超千亿、首个实现净利润为正的公司。

这也催生出一个观点:最没技术的理想汽车却成功了。但实际上也是,理想汽车的成功并不是建立在核心技术上,更多依赖精准的赛道切入和用户需求洞察,大干快上,以较高的企业运营效率,套娃式地推出L系车型。

这或许就是理想汽车的裁员计划里,每次都会先拿产研、技术线的员工“开刀”的原因。但随着新能源汽车产品同质化日益严重,技术沉淀、品牌势能所带来的优势也将愈发明显。

理想这几年走得太顺,在核心技术研发上的缺失和错位,已经开始动摇其生存的根本。即便近两年来,理想也在不断地追加研发投入,资金换时间,这个过程会很漫长。当理想的增程路线被问界等友商复刻,赛道优势被消耗时,理想也要过紧日子甚至苦日子了。李想心里也要清楚,技术是真香的。

还有一个是理想汽车的管理存在混乱。 这次大裁员历时一个月,直到流程基本走完时,才发觉部分关键岗位不能裁。这意味着,李想在裁员之初,对研发、测试等关键部门的影响预估不足。李想现在的打法很明确,就是聚焦L系列的增程车型,稳定销量,纯电产品继续延迟推出。战略方向的调整,需要理想汽车以极高的执行力来贯彻。

具体到裁员事项上,有员工对第一财经表示,本次人员优化没有明确的标准,不是单一地通过绩效考核进行优胜劣汰,多名员工认为不公开、不透明,部门负责人的主观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优化人选。由于信息不明确,内部员工大量人心惶惶,“这造成了一种感觉,公司整个组织方向或者规划的错误,最后让员工去买单”。

从理想最近的几次架构调整中,外界也能看出,过去李想“管的太多了”,各个部门都要向他直接汇报。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理想汽车管理模式垂直扁平,几乎都是围绕着李想本人,其好处是方向统一,能够快速统一思想,令行禁止。但弊端也相当明显,一旦决策错误,在公司规模庞大、架构复杂时,就可能会出现系统性的方向偏差。不仅如此,李想过去的几次微博事件,也给理想汽车带来不小的负面舆情。

好在,李想是善于学习也是勇于道歉的。 Mega引发系列震荡后,他发了一封全员信,指出理想汽车目前遇到的问题。这可以视为理想汽车版的“罪己诏”,也为5月的裁员埋下伏笔。

今年2月18日,李想更新了一条微博,他称“产品学苹果,商业学特斯拉,制造学丰田,组织学华为,变革学微软。当下的规模,好好学习最重要。”面对“那什么是自己的”质疑,李想回复称“文化是自己的”。

而这次,他主动撤回了一部分理想裁员计划,引发的舆论反弹,不知道他又能从中学习到什么?是否会站出来进行反思?但他需要正视:理想汽车的赛道红利,实在的肉眼可见的缩小了。

参考资料:

第一财经,《理想汽车裁员:优等生的首个滑铁卢》

我是唐辰同学,关注互联网科技及商业故事。原创内容,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唐辰同学」

钛媒体、36氪热榜

澎湃新闻月榜

界面新闻优质榜单

腾讯新闻2023年度优质答主

2023搜狐新闻年度优质创作者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2023年度优秀作者

2023网易新闻年度内容合伙人

界面、36氪、钛媒体、澎湃、蓝鲸、知乎专栏认证作者

0 阅读:103

互联见解唐辰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