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出天际的中国电动车!终于令西方国家害怕了:但他们无法复制

星辰大海评军事 2024-06-14 09:00:35

靴子终于落地了!欧盟委员会于12日宣布,对中国生产的电动汽车将额外征收17.4%至38.1%的关税,最迟将于7月4日生效,另一电动车巨头特斯拉除外,欧盟将单独沟通。美国的代言人冯德莱恩笑到了最后,对美爹的特斯拉不敢行动,对中国下了狠手!

欧盟此举是为了保护欧洲的电动车产业,中国厂商要获得欧洲市场的青睐,必须在欧洲本土化设厂,将会导致中国顶尖电动车技术外流,然而社交媒体上的舆论表示,欧洲电动车生态决定了欧洲不可能完成“市场换技术”目的,但却给中国提供了一个新的突破方向!

欧盟强征:德国反对,欧洲忧虑中欧贸易大战

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称,欧盟委员会周三通知汽车制造商,自下个月起将暂时适用额外关税,进口自中国的电动汽车将被征收17%至38%的关税。这些关税将在目前对所有中国电动汽车征收10%关税的基础上实施的,具体征收多少取决于这些汽车遵守欧盟针对电动汽车制造商的反补贴调查的程度。

按目前公布的数据,在国内几大车企中欧盟对比亚迪征收的关税增加相对较少17.4 %,吉利汽车是20%,最高的是上汽38.1%。其他没有提到的车企则是21%,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各大车企在欧洲的销售数据:

看似很高的数据,但事实上欧洲电动车销量冠军一直都被特斯拉霸占,比如欧洲德国、英国以及法国以及北欧与南欧等多国的新能源汽车销量总数约为140万辆,其中特斯拉在欧洲电动车销量排行榜中牢牢占据第一的位置,第二则是被上汽的大众霸占,其他则是法国雷诺与上汽MG名爵以及达契亚和雷诺等,真正的中国本土品牌电动车在欧洲占据并不高。

这次欧洲增加临时性关税的主要对象就是上汽集团,因为出口欧洲品牌最多就是大众和MG,大众销量最好的就是ID.4,MG的电动车则是MG4 EV,从上汽的股份占比也可以看出来德国为什么极力反对了:

德国大众汽车公司,持股比例 38%大众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持股比例10%斯柯达汽车公司, 持股比例 1%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持股比例 50%奥迪股份有限公司,持股比例 1%

因为除了中国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外,其他都是德国企业,上汽在欧洲销量猛增也有德国在欧洲的运作有关,毕竟是利益共同体,然而这次却是从德国国防部长爬到欧盟委员会主席的乌尔苏拉·冯德莱恩。

社交媒体上的舆论认为,冯德莱恩全家都是美国籍,只为美国利益代言,完全没有考虑欧洲本土的利益,在欧洲对乌克兰援助问题上就是如此,与北约秘书长延斯·斯托尔滕贝格一起出卖欧洲的利益。这次冯德莱恩极力推动欧洲对华进口电动车征收临时性关税却对特斯拉“摆摆手放过”,其主要也是借机打击中国电动车,却完全没有考虑到她的祖国德国的利益。

必须警惕:全球多国正在提高中国产电动车关税

除了欧洲对中国产电动车征收临时性关税外,另一个则是美国!据彭博社在5月12日报道称,经过近两年的评估后,拜登将在关键领域提高或增加关税。不愿具名的知情人士称,针对中国电动汽车的总关税将从27.5%提高到102.5%。在目标行业的其他产品关税则将增加一倍或两倍,但事实上中国产电动车根本就没法进入美国,相对而言欧洲提高关税能进市场还算是“相对友好”。

另一个国家是土耳其,据媒体报道,在土外长访华回国后,土耳其《官方公报》宣布土耳其对中国汽车加征40%的额外关税。而且宣布每辆汽车额外关税最低征收标准为7000美元。另外还有中国关系非常友好的巴基斯坦和巴西,分别对电车设下35%的高门槛关税;泰国也对中国电动车加税到50%。

印度对产自中国的电动车一直都征收从70%~100%的关税,阿根廷也征收35%的关税,澳洲这个和中国有自由贸易协议国家,关税也提升到了15%,这些国家大部分目的都是要求中国去当地投资,比如欧洲以及巴基斯坦和巴西,也有部分国家是为了保护本地车企的利益,比如美国与印度等。

这些国家与地区对中国电动车征收高额关税的目的不一,但原因是一样的,中国的电动车产能已经占了全球60%,价格也太有竞争优势,当地车企完全无法与中国产的电动车竞争!征收关税一来是保护,二来也是引入投资带来中国的电动车技术,增加当地就业,提升当地车企技术等等,因此有网友认为这波“贸易保护主义”将引发中国电车技术外流,将会给中国车企带来额外的风险。

卷出天际的中国电动车!终于令西方国家害怕了

中国电动车技术到底怕不怕“外泄”?这是必须要回答的问题,但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必须要从两个维度来了解下中国电车技术的发展!

第一是中国电车技术的迭代速度

中国电动车市场应该是最残酷的竞争市场,国内造车新势力的技术迭代速度之快超出各位的想象,有网友是这样形容中国与欧洲电车技术差别的,欧洲电车界三年都推不出一个新车型,都是先在车展上发PPT,然后再慢吞吞造车,等到推出新车型可能三年都不止了。在中国造车不一样,每年都能看到几个甚至多个新车型,各大车企技术迭代速度简直就是竞赛,一有新技术就立即应用,相互之间比技术路线、拼价格,消费者车展上看得眼花缭乱,完全不知道未来会流行哪个技术路线,这就是卷,国内车企相互卷已经是一个公开的事实!

这里有一个大众ID.4的案例分享给大家,之前有媒体报道称,ID3在欧洲的售价是国内价格的2倍以上,并且还不愁卖,欧洲经销商挖空心思到中国进口车辆,然后运回欧洲销售,而大众的解释更是让大家哭笑不得,列了三个理由来解释欧洲为什么那么贵:

欧洲的人工太贵;ID3的供货商来自中国,进口配件需要关税;中国市场竞争激烈,ID3在中国并没有优势

欧洲人工贵大家都知道了,电动车供应商来自中国,这个欧洲很无奈,因为中国有全系电动车产业链,车上的每一个零件都能在中国找到卷到死的厂商,超大规模火拼后幸存下来的骨灰级厂商,价格便宜质量还好,进口欧洲组装还要关税,能不贵吗?

另一个是技术路线,中国国内的电动车企技术卷到不断迭代,国内早就流行800V平台,ID.4还在400V平台上折腾,充电慢,技术层次低,然而仅凭这还是欧洲技术最高的车型,这个在中国根本就卖不动,但在欧洲却卖疯了!

各位能想象出这种技术迭代速度吗?短期内根本就是赚不到钱的,因为车企仅有的利润甚至是投资者的注入的资金全都用来研发技术了,只有在野蛮的技术大战中击败对手才能生存下来,但这样一个超级“恶劣”的环境却是技术升级的最佳环境,不断迭代的技术,会在某个平衡点后在车企之间形成各自的技术体系,等到那时就差不多变成了良性循环。

等达到这个层次后,国内车企就会在考虑走出去,因为技术已经稳定了,各自都有自己的竞争优势。那么问题来了,从十几年“狼群生涯”中拼死突围的中国车企与欧美这种懒洋洋的车企竞争会是个什么结果?答案是非常明显的,欧美车企完全没有机会,剩下的只有一条路,贸易保护主义,人为提高关税保持竞争优势!

第二是中国电车技术的产业链

电动车产业链包括哪些?电池、电控、电机、车身、悬挂、轮毂与轮胎以及车载车机系统、自动驾驶......中国占全了,而且电池产业链是从锂矿源头控制的,这产业链从采矿到冶炼再到原材料与电池生产全产业链,只要中国想,外国不可能从中国挣到一分钱。

从理论上来看,中国对外投资会造成这些技术外溢,这是必然的现象,只要所在国愿意学习,愿意投资,愿意在技术研究迭代升级,那么技术外溢必然就会发生,尽管这对目前的欧美来说有点困难,但从技术层面上来看完全是可能的。

不过电动车真正的全产业链却不只是电动车这个产业链,还包括与电车相关的道路建设全球、水电建设全球、特高压输变电、太阳能电池领域与储能领域,可能有很多网友无法理解这个逻辑,道路建设能理解,但发电与特高压输变电以及储能与电车又有什么关系?

一台电车的电池容量大约在80~100度左右,要在10分钟内充满电,这个功率大概在数百千瓦左右,相当于一座小型工厂,国内电车目前占销售车辆的30%左右,2023年中国销售了大约1000万辆电动汽车,各位试想看看,这些车的充电功率有多大?

这种突增的功率只能通过风电与光电来吸收,中长期可以通过水电来增加,但中国的风光水电资源丰富的都在中西部,需要损耗量极低的特高压输变电来实现超远距离输电。在用电中东部也有一个问题要解决,无法应对突变的容量需求,因为电车充电可能在某个时候发生,另外一个问题是风光电不持续,需要一个强大的储能设施来调节,目前流行有两种,一种是抽水蓄能电站,另一种是蓄能电池,两者都有大量投资,为的就是应对国内爆炸式增加的电动汽车。

从全球范围来看,中国在特高压输变电、太阳能电池领域与储能领域的建设都占了绝对优势,欧美国家如果要大规模增加电车必然会应用到这些设施,否则他们就完全无法享受电车带来的优势。另一个是中国国内的这些设施是最优秀的,无疑这都会促进电车技术的进步。在这样一个环境下,中国电动车技术保持领先是一个大概率事件。

提醒了中国:未来突破方向在这里

这次全球大面积对中国出口电动车增加关税倒是提醒了中国,中国车企一直都很卷,低价优势确实实惠了消费者,但对当地车企确实大大的不利,我们是去挣钱的,不是去玩死对方的,所以对方祭起贸易保护主义大旗,从全球化角度来看确实有些违反规则,但从保护本土产业角度来看,似乎也有那么点道理。

我们必须要找到一条能让双方双赢的路子,可以用几个策略并行来完成市场细分,将国内车企的技术优势与成本优势以及所在国的企业利益都纳入考虑范围:

1、高端车纯出口,必须在国内生产,技术优势中国必须保持;2、中端车可以采用出口与本土化生产并行的方式,中国必须控制产业链与规模;3、中低端车可以采用落地本土化生产,可以在适当的区间内进行缓慢升级;

中国电动车在国内已经在逐步摆脱低端车的形象,我们走出去的车却依然在卖低价显然是不合适的,必须要来开层次,维护品牌形象,这样溢价率才会出来,中国车企必须走上制造业的高端才能匹配下一步发展。

至于技术扩散,只要不是像印度这种流氓国家,整体上是可以控制的,这也给大家提了个醒,未来的技术类投资千万不要前往印度,否则不光被吃得渣渣不剩,还给人家做嫁衣回过头来和我们竞争,连宗主国英国的企业都被玩死了,切记,印度完全是个投资禁区!

2 阅读:612

星辰大海评军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