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硬”之间,《流浪地球2》把科幻片给整明白了

纳兰惊梦 2023-01-24 19:00:48

能让“物理学霸”张朝阳, 知名科普作家严伯钧都能够从科学严谨的角度解构电影里的物理知识,你就知道《流浪地球2》有多硬了。

能让观众由衷在社交平台上打出“整个视觉特效质感进一步提升,在影院除了震撼就是自豪”的评价,你就知道《流浪地球2》有多硬了。

能让见惯了“大世面”的海外观众,在知名电影评价网站烂番茄上给出烂番茄新鲜度75%,观众可看度高达92%的推荐评价,你就知道《流浪地球2》有多硬了。

毕竟,作为一部硬核科幻片,特效硬不硬,就是检验影视质量成色的第一标准。

得益于第一部《流浪地球》票房的大获成功,这回郭帆终于不用卖车卖房,也有大把的预算花在特效上。

片中无论对于月球基地、方舟空间站还是地表未来建筑的呈现,震撼感丝毫不亚于任何一部好莱坞电影。而“太空电梯”和“宇宙空间站坠落”的设计,更是只有“瞠目结舌”四个字足以形容。

特效制作全面升级直接体现在观众的口碑之上,“太值了”是许多观众观后感中最常提及的。

必须要夸一句的是,与以往不少电影特效外包给国外团队做法不同的是,这次《流浪地球 2》有 90% 的特效都是中国特效团队做的,妥妥的made in China。

有网友更是评价“以前当我们提到科幻电影时只能提好莱坞的,现在已经不是了。”

就这评价,硬不硬?

硬科幻之外,必定有软人文。

相较于好莱坞式的个人英雄主义,《流浪地球2》里呈现的自然是千百年来中国人骨子里的集体主义。

什么是集体主义?“50岁以上的出列”就是。

什么是集体主义?移山计划最终胜过“电子生命”项目成为全人类的选择就是。

这个集体概念,不以国界论,甚至是跨越了时间。因为按照移山计划,是需要用2500年的时间,整整100代人去做一件看似完全不可能成功的事情。这就跟西方普遍存在的人生在世及时行乐,死后哪管洪水滔天的价值观存在天壤之别。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就被《流浪地球2》给安排的明明白白的。

“软”“硬”之间的拿捏,足以印证了《流浪地球2》完全可以被称之为一部成熟的科幻片。

有人说《流浪地球2》实在是过于沉重,关于生命本质的讨论,关于生死命运的抉择。但是,不管你讨不讨论,抉不抉择,它们都在那里。与其回避,倒不如大大方方的直面。

过去我们的影视作品里太少敢于直面这个话题,或者是我们的文化里就避讳讨论,但放在宏观大命题中,这种讨论其实并不突兀,反倒更容易让人理解许多或许以前不曾深思过的问题。

毋庸置疑的是,《流浪地球2》带给中国电影史的不仅只有象征意义,更有许多的实际意义,也难怪有许多人都已经在期待第三部了呢。

1 阅读:30

纳兰惊梦

简介:影评人、剧评人,专栏作者,影视行业观察者,电视节目评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