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非迷信!俗话“端午5不做,做了灾祸多”,这5不做指的是什么?

早妈爱美食 2024-06-07 16:23:13

“小扇引微凉,悠悠夏日长”,6月10日就是一年一度的“端午节”了,端午也叫做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等等。端午最早由祭龙演变而来,时至今日人们已经赋予了它更多的文化内涵。即便在周边某些国家,端午也成为了他们庆祝的节日。

端午作为传统四大节日,从古到今流传下来的民风习俗数不胜数,例如吃粽子,赛龙舟,避五毒,跳钟馗,斗草等等,这些习俗无一不体现出人们对它的重视。当然除此之外,传统节日还有着许多禁忌,虽然某些看似迷信,但其实反应出的是人们的智慧,以及对于美好生活的期待。

端午将至,老话“端午5不做,做了灾祸多”,那么这5不做指的是什么?有啥讲究?

1不做:不下河游泳

端午节正处于农历五月,这个月在古时候一直被称为“毒月”,而端午这天又是毒月中的毒日,按照老辈人的说法,这一天河里的“溺死鬼”最凶,所以不要尝试下河游泳。

当然从科学的角度来看,端午节虽然温度已经升高,北方地区也处于三十几度的高温,但是河水内部还是比较寒凉的,如果此时去游泳,极有可能导致风寒或者发生意外。

2不做:不佩戴香包或者五彩绳

五彩绳和香包是端午节的时令配饰,外观不仅漂亮,而且还有一种独特的香味,有着驱虫避邪等作用。在古时候人们每逢端午都会佩戴它们,尤其是小孩子,大家觉得除了可以辟邪保平安的意思之外,还把它们称为“长命锁”、“长命缕”。

因此端午节来临之际,记得给家里的孩子带上五彩绳和香包。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按照传统这些配饰不能随便乱丢,需要等到端午节后的第一个雨天,把五彩线剪下来扔在雨中,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

3不做:不捡路边神像

神像在人们心目中是非常神圣的,除了很多寺庙供奉神像之外,一些家庭也会供奉,甚至还有人会把神像做成装饰品挂在身上。然而如果我们在路上看到丢弃的神像,可不要好奇去捡,在老辈人来看,遗弃不仅失去灵性,还容易受到邪气的入侵。

另外路边的佛像有可能是别人丢失的,而且较为贵重,如果捡走后,也会会引来一些没必要的麻烦。

4不做:不要搬家动土

端午其实不是可喜可贺的节日,相反它是一个悲伤的日子,因为端午在历史上的这一天,屈原投汨罗水,曹娥投曹娥江,伍子胥投钱塘江……所以不应该快乐。

因此端午就成了祭祀,祈福的日子,在古人眼中端午是一个阴气较重的日子,不适合搬家动土,而且此举动还会惊动“五毒”虫,避免带来一些不祥。

5不做:不采弱小的艾草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这是端午节家家户户都要做的事情,因为五月是“毒日”,所以插上艾叶之后,五毒便会避而远之。《荆楚岁时记》:“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涤毒气”。

艾草有着特殊的芳香气味,这种气味能够驱虫祛毒,我们在采摘艾草时,不要因为方便就采摘一些弱小的,或者发蔫的,因为这种艾草富含的艾草油较少,达不到驱虫的效果。而在传统意义上讲,这种艾草也不吉利,有生命枯竭的意思。

用最简单的 食材做出最美的佳肴,为家人做一顿爱的美食,我是妈咪早早,每天都会您带来一道家常美食。如果喜欢我的话就点个赞,转发关注下哦!

1 阅读: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