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野将领授衔整体上偏高?拥兵百万并非主因,而是独具四大优势!

度度狼观抗战 2024-06-26 09:12:39

长期以来,军迷圈流行着一个说法,第四野战军由于编制最大兵力最多,又从白山黑水打到海角天涯,立下横扫十三省的不世战功,因此在1955年大授衔时,四野将领的军衔整体有些偏高。最明显的佐证,是四野18位军长中产生了7名上将,而同样战功赫赫的第三野战军,16位军长居然没有一位步入上将方阵,这个反差实在太大!

(大将上将和元帅)

第四野战军系统产生了两位元帅和三名大将(黄克诚、萧劲光和谭政),而第三野战军仅有一位元帅和一名大将(粟裕),毕竟严格来说,资格最老的张云逸大将,并非出自三野系统,而是一直担任华东军区副司令员的职务,换言之,四野的元帅和大将数量,达到了三野的两倍之多。

如果从开国将帅的总体数量来看,第四野战军授予开国少将以上军衔者,1955年更是多达360人,也超过了第三野战军的313人。粗略估算,三野的开国将帅总体数量,只有四野的86%左右;而三野上将以上的将领数量,更是只有四野的68%左右,差距确实较大。

大部分军迷将这个现象,简单归结于四野在解放战争后期的兵强马壮,因为四野从平津地区南下时,总兵力已达88万余人,而同样也是四个兵团建制的三野,渡江战前的总兵力却只有58万余人,只占四野的65%强,累计解放的省份亦只有六个,战功自然不及四野显赫。

其实这样的想法稍显幼稚,人民军队不同于旧军阀部队,单位建制无论拥有多少兵力,那也是党统一指挥下的武装力量,将领们的衔级不会因此“水涨船高”;各野战军在不同的时间点上,发展速度和兵力规模也不尽相同,比如1947年1月底华东野战军正式成立时,已经拥兵27万余人!

而东北民主联军直到1947年5月,野战部队的兵力刚刚突破25万人(加地方部队共46万人),数量尚不及四个月前的华野,因此编制大兵员多,肯定不是四野将领授衔整体偏高的主因。深度剖析的话,是四野将领群体较比其他三个野战军,具备了四个无与伦比的优势。

一、四野“双红一”出身的将领最多

曾经撰文介绍过四野部队的血脉,特别着重指出,在最早出关的11万大军中,来自山东军区的6万多八路军,以及3万多人的新四军第3师,是为东北我军最初的骨干力量,当然也是后来发展成为百万大军的基础。

罗帅领导的八路军山东军区主力,是由第115师师部、第343旅与山东纵队整编后,逐渐发展起来的;而黄克诚的新四军第3师,则是由115师344旅发展壮大起来的,换句话说,东北我军最初的基干力量,主体即是抗战初期八路军头号主力第115师的战斗序列。

而八路军115师的前身,则是1935年11月恢复番号的红一方面军,下辖红一军团(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的部队,改编为师属343旅)和红十五军团(红25军长征到达陕北的部队,以及原陕北地区的少量红军,共同改编为师属344旅)。

(黄克诚)

毫不夸张地说,重新组建的红一方面军(当时只有14000余人),是未来中国革命最核心的力量,尤其是百战余生的红一军团干部们,皆是中央苏区时期,红4军、红一军团、红一方面军的老底子,其中相当一部分,参加过井冈山时期的革命斗争,党龄军龄普遍较长。

彼时的红一军团,几乎是8万中央红军保存下来的精华所在,因此在军史上,将中央苏区时期红一军团、红一方面军出身的干部,通称为“双红一将领”。这些将领资历深厚,是人民军队的早期骨干,即便解放战争时期战功并不突出,在1955年评衔时,也必须特殊加以考虑。

比如四野政治部主任谭政大将,后勤部长李聚奎上将、军需部长杨至诚上将,以及陈伯均、陈奇涵等上将,这些将领都不是大家所熟悉的军事主官,却都是资历深厚的“双红一将领”,因此在人民解放军的大将或上将方阵中,必有一席之地。

在长达22年的武装斗争中,人民军队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山头”,这是必须承认的客观历史,而“双红一将领”是其中最大最重要的一个“山头”,产生的高级将领数量较多,显然在情理之中,也是研读军战史绕不开的话题,包括彭总主动提出撤销红三军团的番号,更是一段佳话。

(陈奇涵)

二、四野的“兵团级”首长数量最多

这个“兵团级”的称谓属于简称,其实应包括1952年评定的正兵团级、副兵团级和准兵团级。理论上说,副兵团级和正兵团级将领,都有评为上将或者大将的可能,而第四野战军由于自身特殊的原因,正、副、准兵团级将领的数量,明显高于其他野战军。

1948年11月军委下令统一部队番号时,东北野战军总兵力已经接近80万人,因此军委给这支大军预留了六个兵团的番号,即从第十二到第十七兵团(华北序列因此从第十八兵团开始),如按其他野战军各兵团10到12万人的标准,东野当时组建六个兵团的建制,在兵力上绰绰有余。

但出于“低调”等各方面原因的考虑,至1949年4月底,第四野战军只组建了四个兵团,跟第三野战军主力兵团的数量持平,这就使若干资深军长(原纵队司令员)和军政委(原纵队政委),失去了晋升兵团正职的机会。同时,军辖四师的特殊编制,也影响了四野增设军级单位和干部岗位。

(李天佑)

既然四野各兵团、各军的人数明显超编,有的兵团16万人有的军7万人,为加强对部队的管理能力,只好遴选一批资深军长,担任了各兵团的第一副司令员、第二副司令员,遂使四野的兵团副司令数量,位居四大野战军之冠,其中半数还兼着军长。

比如第十二兵团第二副司令员韩先楚,仍兼第40军军长;第十三兵团第一副司令员李天佑,仍兼第38军军长;第十四兵团第二副司令员刘震,仍兼第39军军长;第十五兵团第二副司令员贺晋年(授衔情况特殊)仍兼第48军军长等,看见没?副司令员那都得有排名。

而同一时期的第三野战军,所组建的四大兵团却均不设副司令员,换句话说,四野仅兵团副司令员的数量,就比三野多了整整八名!再加上总部机关的资深将领,评衔时“兵团级”将领的数量,自然要多些。

专业点说,关于“四野18位军长中产生了7名上将”的说法,其实是不准确的,因为其中授上将的军长,基本都已晋升为兵团首长:李天佑、刘震、韩先楚、黄永胜、洪学智,而邓华和陈明仁两员上将,干脆是兵团司令员的职务。

(韩先楚)

三、四野调往总部的将领数量最多

1955年的大授衔,除去将领的资历和功绩之外,时任职务也是一项重要的考量标准,在这个层面上,四野也有着特殊的优势:新中国成立前后,大批四野将领奉调前往北京工作,参与组建和扩编解放军总部各机关。

比如第十二和第十四兵团的司令部,连同司令员萧劲光和刘亚楼在内,在四野渡江前后,整体奉调回京,组建了海军和空军司令部,这两位四野名将,也因此成为首任两大军种司令员,顺理成章的是,一批四野将领也随调前往。

比如第十二兵团副政委刘道生中将、第40军政委罗舜初中将,均调往海军司令部任职;与此同时,原第十三兵团政委萧华上将、副政委吴法宪中将等,也调往空军司令部任职,虽然这两个军种司令部,也有其他野战军的将领调入,但是平均职务仍以四野最高。

(萧劲光)

第四野战军的将领调入总部工作者何以最多?其实跟前述第一、第二条亦有关联,军队要正规化,总部机关要健全,那么高级干部最多、军兵种最齐全、中央首长最熟悉的四野系统,自然是抽调干部的重中之重:

1954年起,担任总政治部主任兼总干部部部长的是罗荣桓,副主任为谭政、萧华;担任国防部副部长的四野名将有黄克诚、萧劲光和谭政;担任副总参谋长的四野名将有黄克诚、邓华和韩先楚(跨部门有兼职)。

另有武装力量监察部的副部长周纯全(开国上将)、杨至诚(开国上将);总后勤部政委李聚奎(开国上将)、副部长洪学智、邱会作(开国中将);总参军事交通部部长吕正操(开国上将);军事法院院长陈奇涵;空军副司令员刘震等等,全部来自于四野系统。

既然这些将领已经升任解放军的“总部首长”,在评定军队级别和军衔之际,所担任的高级职务必然在综合考量之内,如果仅仅关注他们在解放战争时期的军职,当然是不全面的。

(谭政)

四、四野将领参加抗美援朝的数量最多

从解放战争取得全面胜利,到全军大授衔的1955年,还有一个五年左右的窗口期,那么显然,期间在抗美援朝战场的表现,也是影响评衔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四野将领在这场战争中,额外有着特别的优势。

1950年7月,为应对突发情况而迅速组建的“东北边防军”,即是以第十三兵团为基干,包括四野王牌第38军、第39军、第40军和先期调回东北的第42军,拟定的司令员兼政委虽是粟裕,而副司令员和副政委正是四野的“二萧”首长。

尤其是彭总挂帅紧急跨过鸭绿江以后,一时来不及配备司令部班子,临时电请军委,决定将第十三兵团部就地升格为“志愿军司令部”,遂使一批四野将领职务陡升:邓华、韩先楚、洪学智等原兵团级干部,纷纷出任志愿军副司令员。

(洪学智)

在第一次战役打响时,首批参战的六个军有五个来自四野,加上炮兵和工兵部队,四野系统参战兵力超过了30万人。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四野先后投入作战的达到八个军。

后期入朝的第46军、第47军和第54军等部队,虽然作战时间较短,但是战场表现良好,一大批四野干部因此立功受奖,邓华、洪学智等更是在后期负责了整个战场的指挥。

地理因素,也让东北军区和四野的后方部门,承担了志愿军的主要后勤补给任务,为一次又一次的胜利做出卓越贡献,功劳簿上也得有一笔。

比如原四野后勤部第二部长周纯全,由于红四方面军时的历史问题,本来授上将的机会不大,但是在担任志愿军后勤部政委期间,工作得到了彭总的高度肯定,最终名列开国上将名单。

综上,四野将领授衔整体偏高,是多方面因素使然,仅仅关注其解放战争后期的兵强马壮,那便是以偏概全走入误区了,文中引用的数字若有错漏,欢迎指正!

(图片来自网络)

1 阅读:1159
评论列表
  • 2024-06-28 09:06

    抢占东北时,派去的军政干部的资历和能力普遍就高

  • 2024-06-27 08:22

    当年进入东北的干部多才是主因,三野的老干部少授街的肯定就少。

度度狼观抗战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