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秀北伐四川为何遭到惨败?吴三桂赢得保宁之战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系的一个小学生 2023-01-18 10:36:57

历史人物传记《南明战神李定国》系列连载NO.33

明军进展如此顺利,沿途所遇到的清军只知道望风而逃,形势对南明可以说是好的不得了。

俗语有云:物极必反。

如此大好形势,让刘文秀不免有些飘飘然,认为清军水平不过如此。既然这样,那就一鼓作气拿下保宁,把四川清军彻底歼灭!

其实,刘文秀如果坐下来冷静地想一想,是可以想明白两个问题的。

第一个问题:进攻保宁暂时是否有必要。

由于清军全线不战而退,明军很顺利就收复了四川的大部分地区。此时刘文秀要做的应该是长期围困保宁,切断清军从陕西向保宁运送的粮草和兵员,迫使吴三桂不战自溃。

然后,刘文秀可以把战略重点放在经营四川上,努力稳定四川的局势,恢复经济,把四川建设成为和云贵一样的稳固基地,为接下来进一步的反攻提供坚实的保障。毕竟,在提供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便捷性上,四川比云贵更有优势。

也许你会问了,既然如此,那么彻底消灭四川清军,消除任何潜在隐患之后再一心一意经营四川,不是更好吗?

这就是刘文秀需要想明白的第二个问题:进攻保宁是否有必胜的把握。

四川清军除了在叙府被几乎全歼,在重庆被白文选追击,兵力受到了一些损失之外,其他州县都是主动撤退,兵力并没有受到毁灭性的打击。

而明军入川以来收复了许多州县,这些州县都需要派兵驻守,刘文秀所能使用的攻城兵力就不会太多。加上此时白文选的部队还没赶到,明军在兵力上对保宁清军并没有压倒性的优势。

当然了,这些都是我事后诸葛亮的看法,真实的历史事实是,当时刘文秀是铁了心要一举拿下保宁。

十月二日,刘文秀带着明军逼近了保宁。

保宁城东、西、南三面环水,东面是东河,西南两面是嘉陵江,东河和嘉陵江之外全是大山。刘文秀下令搭造浮桥,把主力渡过嘉陵江,部署在保宁城北面,准备发起强攻。另外派火枪兵占领了城外的各个山头,居高临下地开枪,配合大部队的攻城行动。他还抽调出了一部分军队,防守保宁城以北的葭萌关和梁山关,防止破城以后清军往陕西方面逃窜。

刘文秀考虑得如此周到,真可谓是势在必得。

然而,他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孙子兵法》有云:围师必阙。刘文秀堵住了吴三桂的所有退路,这等于是逼着吴三桂破釜沉舟,否则就只有死路一条。有如此求生欲望的清军,是不太好对付的。

明军副将、灭虏将军王复臣对刘文秀的这种布置非常担忧,他说:“不可围城,围城将会使我们兵力分散,围久必溃。”他建议刘文秀集中兵力攻打保宁城最薄弱的地方,以破城为主要目的。破城以后,即使不能全歼清军,也能迫使他们往陕西逃窜,从而可以确保收复全川。

而刘文秀信心十足,对王复臣的这种稳妥建议不以为然,他说:“吴三桂坐守孤城,保宁可计日而下,将军为何如此之胆怯?”仍然坚持自己的进攻方案。

十月十一日,一切准备就绪,刘文秀登上保宁城东北的山头,亲自指挥大军攻城。

明军的阵势相当大,据说横着排列了有十五里之多,前后列为四阵,以战象居于前列,后面是使用盾牌和长枪的士兵,再后面是使用匾刀的士兵,最后是手持鸟铳的士兵。明军将士个个是气势如虹,威风凛凛。

按理说以清军的实力,是断然不敢主动迎战的,没想到吴三桂居然难得有种了一回,亲自带着部队出城迎战。

吴三桂是吃错了药?还是嫌自己活得太长?

还真不是。

吴三桂很清楚,以自己手中这点兵力,死守只能是死路一条,无非是个时间早晚的问题。而主动迎战,说不定可以绝处逢生。他亲自登上城墙巡视了一圈,寻找明军的薄弱点。

在城墙西南角,他有了惊喜的发现。

前面说过,大西军攻占云南以后,是非常重视训练部队的,所以大西军嫡系部队的战斗力绝对是非常强悍的。

然而刘文秀此次进军四川,除了大西军的嫡系部队,还有之前孙可望出兵贵州时收编的明军部队。明军张先壁的部队就属于后者,此时被孙可望收编才不到一年的时间,所以战斗力是比较差劲的。

吴三桂能混到今天这个地位,绝不仅仅是只靠投降就能得来的。他从少年时期就跟随父亲吴襄在军中玩命,不但精于骑射,而且培养出了敏锐的战场洞察力。

在同时期的清军将领里,论军事能力,吴三桂绝对是排名前五的存在,即便与多铎、豪格这样的八旗名将相比,也毫不逊色。

就这么看似随意地在城墙上绕了一圈,他就发现,张先壁的部队看起来军容整齐,但是士兵的眼神里明显缺乏杀气,似乎并不是什么难对付的角色。

他对身边的部下说:“唯独此军可袭而破之。”决定以张先壁部为突破口。

十月十一日黎明,明军开始大举攻城,吴三桂也亲自带着手下的关宁铁骑,直冲张先壁部。

前面提到,保宁城被明军包围的死死的,清军是一点退路也没有,所以求生欲望特别强。张先壁部面对天下第一骑兵的冲击,很快就抵挡不住,率先崩溃,扭头就跑。

明军五万多人齐集保宁城北,兵员可以说是非常密集的。现在张先壁的部队不顾一切地掉头后撤,直接就把后面的明军阵型冲了个乱七八糟。

吴三桂等的就是这样一个机会,他不失时机地下令清军发起全面反攻。

战场上的局面混乱不堪,王复臣根本很难组织起自己的部队进行抵抗,他亲自斩杀了好几个敌人,可包围上来的清军却越来越多。

王复臣知道,自己这次是逃不出去了。他长叹一声:“我今日既不能生擒吴三桂,岂能被敌所辱!”说完挥刀自刎。

刘文秀的大军就这样在顷刻之间土崩瓦解了,清军越打越来劲,趁机全线反攻,明军就此彻底崩盘,急忙撤往嘉陵江边。

咦,来时搭造的浮桥呢?

原来之前,明军在全部渡过嘉陵江,准备攻城的时候,张先壁的弟弟张先轸考虑到,己方部队战斗力不强,担心部下未战先怯,所以砍断了浮桥,意图效仿汉初的韩信,激励部下背水一战。

依我看,这就是学历史学了半吊子的后果。

首先,当年韩信背水列阵迎战的时候,另外派了2000骑兵,每人带了一面汉军的旗帜,绕道冲进敌军军营,使敌军的军营里插满了汉军的旗帜。背水迎战的汉军看到己方已经攻占了敌方的军营,这才一鼓作气,大破敌军,此时的明军何曾有这个条件?

其次,韩信当初是当着部下的面背水列阵迎战的,张先轸却是私自派人砍断浮桥的,败退的明军士兵不明真相,还以为浮桥是吴三桂用奇兵之计砍断的,这不就更慌乱了吗?

败退的明军撤到江边才发现,逃生的浮桥已经不见了。很多明军士兵不是被追来的清军杀死,就是落水淹死,明军迎来了一场惨痛的大败。明将姚之贞、王继业、杨春普等人都被俘杀,损失兵士四万、战象三只、骡马二千三百多匹。就连刘文秀的抚南王金印也在匆忙撤退的时候丢失,被清军缴获。

至于历史学学渣、好心办坏事的张先轸同学也被当场杀死,算是死有余辜。

清军虽然侥幸获胜,损失也为数不小,吴三桂在战后心有余悸:“生平未尝见如此劲敌,特欠一着耳。”

不管怎么说,明军始终是失败的一方。刘文秀带着残部撤回贵州,孙可望非常恼火,下令解除他的兵权,命令他回云南赋闲(正好借机消除刘文秀对自己的威胁)。

而导致明军惨败的张先壁就没这么好运了,他被乱棍打死,以儆效尤。

2 阅读:41

历史系的一个小学生

简介:历史学爱好者,对西夏史和南明史有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