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斗大字不识一箩筐的文盲将军,却是数次扭转季汉危局的关键

群众魏蜀吴史 2024-03-23 03:16:42

我是三国路人甲,专注三国史。跟着我,一起聊三国

季汉后主延熙七年(244年),魏将曹爽率步骑十万进攻汉中。驻守汉中的镇北大将军王平却兵不满三万,部下诸将建议,应弃关守城,等待成都救兵。王平却认为,救兵悬远,放敌入关,势必为祸,应该拒兵兴势,阻敌前进。诸将的建议,其实就是后来姜维“敛兵聚谷”的预演,王平的策略却是魏延“错守诸围”的延续。那么这两个防守策略,到底哪个更胜一筹呢?

电视剧《三国演义》王平剧照

一、汉中归顺

王平,字子均,巴西宕渠(今四川渠县)人。

王平小时养在外祖何姓人家,取名何平。后来他又改回本姓,故名王平。这一点倒是和同为“平安三侯”的马忠有点像,不过马忠是连姓带名一块改了,王平只是改了姓(参见)。

汉献帝建安二十年(215年),王平随朴胡、杜濩等一同到洛阳归附曹操,被曹操任为代理校尉。

朴胡是巴郡七姓夷王,杜濩是西南賨人首领。在刘璋为益州牧时,他们与巴夷人袁约一起,投靠了割据汉中(治南郑,今陕西汉中)的张鲁(参见)。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攻汉中,三人又率巴夷、賨人归附曹操,曹操即以三人分任三巴(巴郡、巴东、巴西)太守。三人后被刘备所署护军黄权所破,其民北迁,后被称为巴人。

賨人,又被称为板楯蛮,在春秋前即在宕渠建国。所以有学者认为,王平实际上汉化的賨人。不过我倒觉得,宕渠是賨人故地不假,但生在此的也不一定非得是賨人,说不定是賨化汉人呢?

朴胡、杜濩曾先投张鲁,再投曹操

总之吧,王平和杜濩三人一同归附曹操。三人是部落首领,所以被任为太守,王平却没那么大影响,所以只得了个代理校尉。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讨虏将军黄忠在定军山阵斩曹操大将夏侯渊(参见),已称魏王的曹操率军来争汉中,王平随行。此战,曹操被刘备击败,王平遂归顺刘备。

刘备识人用人,放眼整个三国也属一绝,他即任王平为牙门将、裨将军。牙门将是主将帐下担任护卫性质的低级将领,裨将军则是将军之末。但王平这已经是从校尉一跃升为了将军,属质的飞升了。

那么刘备提拔的这位降将,能力到底如何呢?

二、街亭露颖

后主建兴六年(228年),王平随丞相诸葛亮进行首度北伐。

此次北伐,开局一片良好:诸葛亮扬声由斜谷取郿城(今陕西眉县),以吸引曹真兵力,他自己则率主力进攻祁山(在今甘肃礼县)。陇右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归附,关中一时震响。

当时诸葛亮以参军马谡守汉军咽喉街亭(在今甘肃天水),王平为马谡先锋。战中,马谡舍水上山,调度混乱,王平数次进谏,马谡却执拗不听,致使汉军大败于魏将张郃(参见)。

马谡街亭之败,唯王平受赏

当时汉军一时溃散,只有王平率千余人,擂响战鼓,坚守阵地。张郃怀疑王平军有伏兵,所以也不敢逼近。王平就徐徐收拢各营残兵,并将他们平安带回。

战后,马谡及将军张休、李盛被杀,将军黄袭兵权被夺,诸葛亮也自贬三级为右将军。唯有王平受到特别嘉奖,被加拜参军,统领五部兵马并兼管屯营事宜,同时晋封讨寇将军,封亭侯。

这里的“五部兵马”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指前被诛免的马谡、张休、李盛、黄袭等人的部众,还有一种更为流行,就是由南中賨、叟、青羌等组成的无当飞军。但这种说法,我并没有找到相关历史依据。据《华阳国志·南中志》“(庲降都督)有五部都尉,四姓及霍家部曲”来看,无当飞军驻于庲降都督府的可能性更大,但后来也许又抽调汉中前线。大家有这方面史料的,也可以教我。

三、南围显能

建兴九年(231年),诸葛亮再出祁山,进行第四次北伐。此时魏大司马曹真病重,大将军司马懿首度与诸葛亮交手。

此战,司马懿率张郃、费曜、戴陵、郭淮诸将前来,但诸葛亮出奇兵,破坏上邽(今甘肃清水)麦田,魏军不得不从关中运粮自给,司马懿遂固守不战。诸葛亮引军南撤,司马懿却又率军尾随,两军在卤城(今甘肃礼县)对峙。

诸葛亮第三次北伐,与司马懿首度交手

诸葛亮为引诱魏军决战,故意撤去祁山堡围困,使自己陷入粮道被断、南北御敌的不利境地。当时王平在南围,司马懿以张郃攻南围,自己则率军攻诸葛亮北围。这样,王平、张郃,诸葛亮、司马懿,这两对宿敌在祁山展开了决斗。

张郃进攻王平,王平坚守不动,张郃无法取胜。另一方面,诸葛亮以魏延、高翔、吴班兵分三路,大破司马懿,“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参见)。卤城之战,王平与诸葛亮分兵两路,相互配合,终致大捷。此后,诸葛亮乘势向魏军推进,形势一片大好。

可惜的是,负责督运粮草、改名李平的李严,因阴雨连绵、粮草转运不及时,假传信息,让诸葛亮退军。诸葛亮在撤军时,在木门道(在今甘肃天水)设伏,将前来追击的张郃射杀(参见),只是北伐大业却功败垂成。

四、力挽危局

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发动第五次北伐。同年秋八月,诸葛亮因积劳成疾,病逝武功(今陕西武功)五丈原。汉军返军途中,却出现了更大的危局。

原来,前军师、征西大将军魏延与丞相长史、绥军将军杨仪一向不和,诸葛亮去世前,却令杨仪引军撤退。魏延大怒,即绕在杨仪前面,烧绝栈道,而后率军攻击杨仪。

杨仪令王平前去抵抗魏延。王平到阵前,痛斥魏延先头部队:“丞相去世,尸骨未寒,你们怎能如此相残?”魏延手下一听,一时溃散。魏延和其子等数人逃到汉中,后被杨仪派平北将军马岱追斩(参见)。

后,王平升后典军、安汉将军,辅助车骑将军吴懿驻守汉中,并兼领汉中太守。典军位在监军之下,这个安汉将军,此前麋竺也做过,可知此将军名号虽是杂号,其实十分尊宠。吴懿是刘备的大舅哥,继魏延后为第二任汉中都督。汉中都督,则是季汉汉中、永安、江州、庲降四大都督之一,处在抗魏蕞前线,是季汉蕞重要的防区司令。

季汉四大常设都督府位置图

建兴十五年(237年),吴懿去世,王平晋封安汉侯,继吴懿后为第三任汉中都督。

后主延熙元年(238年),大将军蒋琬驻沔阳(今陕西勉县),准备与吴夹击魏国。王平改任前护军,署大将军府事。次年蒋琬升大司马,王平依然署府事。延熙六年(243年),蒋琬病重,回驻涪城(今四川绵阳),王平被拜为前监军、镇北大将军,统领汉中。

而王平,也将在汉中,迎来他一生的高光时刻。

五、星耀兴势

延熙七年(244年),排济掉司马懿的魏大将军曹爽,为建立军功,与其表弟夏侯玄一道,率步骑十余万,从骆谷口(今陕西周至)攻入汉中。

当时汉中守军只有不到三万,诸将听闻大惊,就提议:“今我军兵力不足以拒敌,不如放弃阳平关(在今陕西勉县),固守汉城(今陕西勉县东)、乐城(今陕西城固)。敌人来了,放他们进口袋,过不了多久,涪城救兵就会到来,定可重夺阳平。”

王平却说:“非也。汉中距涪城有千里之遥,敌人若得了阳平关,就会为祸一方。如今应该派刘护军、杜参军拒守兴势(今陕西洋县),某自为后援。若是敌人分兵从黄金谷(兴势东)来攻,某当自率千人下山迎击。这样等待涪城军兵到来,才是上上之策。”

众将都面有怯色,只有护军刘敏赞同王平的策略。王平当机立断,即依计行事。

后魏军果然被阻在兴势,供给困难,牛、马、骡、驴多死。这时,大司马蒋琬的涪城军和大将军费祎的成都(今四川成都)军到达,汉军即向魏军发起反攻。曹爽无奈,只得退军。费祎又截断魏军归路,魏军死战狼狈逃走,但损失惨重,一切和王平当初料想如出一辙(参见)。

兴势之战示意图

此战后来在刘伯温所著《百战奇略》中,被归为“退战”,成为历来以攻势防御取胜的典型案例。

其实如果细思一下,诸将的建议,就是后来姜维“敛兵聚谷”的预演。而王平的策略,则是魏延“错守诸围”的延续。虽然前后时势不同,不可机械对比孰强孰弱,但王平的军事思想,对时下仍具借鉴意义。

曹爽退军后,在曹魏朝中逐渐失去人心。这也导致后来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时,朝中老臣多支持司马家而对曹爽坐视不理。所以,往大了说,说此战扭转了三国的走势也不为过。

六、平安三侯

当时,邓芝在永安,防备东吴;马忠在南中,镇守南蛮;王平在汉中,预防曹魏。三人各守一方,保护后诸葛亮时代季汉平安,因此被称为“平安三侯”。

更令人惊奇的是,王平创下如此军功,他却是个斗大的字识不了一箩筐的文盲将军。史载,他“生长戎旅,手不能书,其所识不过十字”,但他聪明异常,由他口授,别人代写,都句句在理。他还让手下为他读《史记》《汉书》诸传记,他听了也能略知大义,与人议论起来也能不失主旨。王平为人遵守法度,与人说话一板一言,从不开玩笑。他从早到晚,端坐终日。但也许是读书少的缘故,他性格略有多疑,为人自轻,因此声名有损。

延熙十一年(248年),王平去世,其子王训袭其爵。

前有王句,后有张廖

王平同郡人汉昌(今四川巴中)人句扶,忠勇宽厚,屡立战功,功名爵位亚于王平,官至左将军,封宕渠侯。后来张翼、廖化并为左右车骑大将军。所以时人有语:前有王句、后有张廖。他们四人,可并称为季汉“小四虎”。

我是三国路人甲,一个铁杆三国迷。跟着我,一天学一点三国知识

相关文章

0 阅读:5

群众魏蜀吴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