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薛其坤:从沂蒙山区走出的“量子追梦人”

新黄河 2024-06-24 14:10:21

2024年6月24日,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在京揭晓,李德仁院士、薛其坤院士获得中国科技界崇高荣誉。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就在八个月前,薛其坤院士获得国际凝聚态物理领域的最高奖巴克利奖,成为70年以来首位中国籍的获奖者。

荣誉满身的薛其坤自称是“一艘从沂蒙山区驶出的小船”,在量子凝聚态物理领域远航。

“沂蒙山里出来的孩子,不怕挫折。”

薛其坤来自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是一个山村少年。在他上小学时,就埋下了当科学家的种子。通过学习,他知道了牛顿、爱因斯坦等科学家。他渴望走出山区,想成为一名科学家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福祉。

小船迅速起航了。

薛其坤高考物理考了99分(满分100分),被山东大学光学系激光专业成功录取,但考研究生的挫折及随后读博的打击让他“始料未及”。

考研3次读博7年,薛其坤曾在多个场合提及他的考研经历。第一次考研究生,高等数学39分,惜败。后来,他到曲阜师范大学教书,再次考研,再次失败。直到1987年,他才终于考上研究生,进入中国科学院大学物理研究所凝聚态物理专业学习。

这些挫折没有打倒沂蒙山的孩子,反而让薛其坤拥有更强大的抗打击能力,也让他经受住了科研路上的挑战。

硕士毕业后,薛其坤选择继续读博。恰好其导师陆华老师得到了一个与日本东北大学金属材料研究所联合培养的机会,这是日本最古老的大学附属研究所。在这里,薛其坤迎来了人生中最困难的时刻。

薛其坤(左一)在日本求学期间与导师樱井利夫(左二)合影

一周工作6天,早上7点来实验室,晚上11点之前不许离开。薛其坤对那段岁月记忆犹新:“每天就是三件事,吃饭、睡觉、搞科研。有的时候困得坐在马桶上都能睡着。”

除了体力和毅力上的考验,语言不通则是精神上的折磨,但薛其坤凭借扎实功底和超常付出,取得了“7-11实验室”三十年来最大的科研成果。

薛其坤终于感觉到,自己这个山东农村放牛娃脑海里朦朦胧胧的梦想,开始变得有一点儿真切了。他也开始体会到做科学研究的美妙,日常靠抽烟提神的他,采到精彩数据的时候,恍然发现,“三个小时没吸烟了”。

薛其坤开始在国际物理界崭露头角。

36岁那年,机会来了。1998年,凭借出色的研究能力,在材料科学领域已颇有名气的他通过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回国,正式加入物理所工作。

2009年起,薛其坤联合来自清华大学物理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多个研究组组成攻关团队,一起从拓扑绝缘体研究方向尝试攀登这座科学高峰。

2012年底,在克服了一道又一道难关后,薛其坤和团队终于成功地在实验上观测到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这一发现被视为全球基础研究领域的重要科学发现,是世界物理学界最为重要的实验进展之一,为后续国际凝聚态物理研究引领了新的方向。

因为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这项重要的科学发现,薛其坤迎来了人生的高光时刻,获奖无数。

2016年,薛其坤获得首届未来科学大奖;2018年,他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20年,获得菲列兹·伦敦奖;2023年,获得巴克利奖……

盛名之下,薛其坤有着自己的坚持:作为科学家更应该追求对知识、对科学的崇拜,而不是奖项。“要挑战国际上的权威,做科研需要持批判的态度,坚定自己的方向,才能把工作继续往前推进。”薛其坤说。

作为国内顶尖的物理学家,薛其坤没有放下科研梦想,目前团队还在攻克两个方向:一是探索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及其有关的量子态在拓扑量子计算等方面的应用,另一个是高温超导机理研究。身兼多职,薛其坤似乎从无疲惫之感,只有逐梦的快乐和幸福。

薛其坤指导学生做实验。

薛其坤说:“我是个幸运儿,赶上了中国教育、科技包括人才发展的黄金时期,能赶上这样一个时代,还能到清华大学当老师,对我来讲是一个无穷的鼓励,所以碰到一点小困难,在我面前都是小意思了。”

这艘从沂蒙山区驶出的小船,经历了大风大浪后,终于停靠在理想的彼岸。而这艘小船仍会继续向前,探索未知。

大众新闻客户端综合:中国之声、中国教育报等

编辑:俞丹

1 阅读: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