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的警卫团到底有多牛,看看配置才知道?

历史有小狼 2024-05-19 08:40:34

孙中山,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奠基人,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引领中国步入新纪元,因此被誉为“国父”。

1921年4月,孙中山在广州的观音山南麓就任非常大总统,旨在以广东为基地发起北伐,目标是结束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实现国家统一。

为确保总统安全,孙中山建立了一个精英警卫团。从第1师中精挑细选出三名杰出军官,分别担任三个营的营长,组成了总统府警卫团。

孙中山的警卫团到底有多牛,看看配置才知道?

豪华警卫团

1921年春天,孙中山被国会选举为大总统。

总统府被设在风景秀丽的广州市观音山南麓,不仅便于管理和指挥,还易于防守。

孙中山的政治抱负不仅止于此,他计划以广东为根据地,实施雄伟的北伐计划,目标是结束那时候的军阀割据和混战局面,以期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为了此大业,孙中山整编了粤军,并任命了陈炯明为广东省省长及粤军总司令,同时组建了粤军第1师,为北伐做好充分的军事准备。

粤军参谋长邓铿负责从第1师中严选精英,挑选出了薛岳、叶挺、张发奎三位将军分别担任三个营的营长,组成总统府大本营警卫团。

这三人后来都在北伐和抗日战争中成为著名的将领,显示出孙中山在用人上的高瞻远瞩。

陈可钰则被任命为警卫团团长,以其丰富的军事经验和卓越的领导能力来指挥这一精英部队。

1922年,当陈炯明背叛革命并围攻广州总统府时,这支精心组建的警卫团展示了其真正的战斗力。

在长达10多个小时的激战中,叶挺的营坚守总统府前门,而薛岳所部则固守后门。

在危急时刻,警卫团不仅成功保护了宋庆龄从总统府后面观音山的粤秀楼突围,而且组织了一次精心策划的撤退行动。

叶挺全营在前开路,薛岳率领机枪营殿后,确保孙夫人安全抵达岭南大学校长钟荣光的石屋避难。

与此同时,孙中山在事变发生前已经登上楚豫舰,随后转至永丰舰(即后来的中山舰)。

年仅25岁的海军陆战队营长叶剑英,指挥宝壁舰紧随孙中山所乘的永丰舰,全程保护,展现出无畏的勇气和决断。

而张发奎则在韶关翁源与叛军进行了激烈的交战。

陈可钰:公开抨击蒋介石

1927年4月12日,一个骇人听闻的历史事件在中国上海爆发,国民党内的右翼势力,在蒋介石的领导下,发动了臭名昭著的“四一二”武装政变。

这一天,街头充斥着枪声和哀嚎,数不清的共产党人及革命群众遭到残忍屠杀。

紧接着,这场政变如瘟疫般迅速蔓延至全国,各省纷纷开始“清党”行动。

然而,抵抗的火种并未因此而熄灭。

在1937年8月1日凌晨2时,一场由叶挺独立团为主力的南昌起义在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革命领袖的领导下爆发。

这场起义标志着红色革命武装的奋起,决意与国民党右派的反动势力进行坚决抗争。

在起义之后的几日内,起义军虽然面临重重困难,却展示了无与伦比的勇气和决心。

与此同时,远在日本的陈可钰得知消息后,怀着对革命的忠诚与对蒋介石、汪精卫背叛革命行为的极大愤慨,立刻踏上归国之路。

他回到广州后,立即在第四军司令部召集了一次重要会议,参与者包括所有少校以上的军官。

在这场激动人心的会议上,陈可钰作了一番深刻的局势分析,他的言辞激烈且充满情感。

他公开指责蒋介石和其同党不仅背离了革命的初心,更成为了革命内部的新敌人。

陈可钰高声斥责说:“蒋介石之流根本不忠于革命,他们是披着军人外衣的奸诈新军阀,必须铲除这些毒瘤,革命才能继续,中国才有未来。”

他还强调,国民党与共产党的合作应当是坚定不移的,只有这样,革命才能完成其伟大的使命。

陈可钰慷慨激昂地指出:“现在的首要任务是恢复革命的纯洁性和活力,打倒蒋介石这类新军阀,是我们当务之急。”

陈可钰的这次发言,揭开了蒋介石虚伪面具下的反动面目,在国民党高层引起了巨大震动。

作为当时国民党为数不多公然站出来和蒋介石叫板的高级将领,他因此遭到了蒋介石的强烈排斥和打击。

薛岳:国军“战神”

在中国近代历史的波澜壮阔中,1921年的广州事件尤为引人注目。

在那一年,年仅26岁的薛岳作为大元帅府警卫团第一营的中校营长,不仅证明了他的军事才能,更展示了他对孙中山的忠诚和保护。

在此期间,虽然蒋介石经常被描绘为孙中山的救星,但真正日夜守护孙中山安全的,非薛岳莫属。

1921年5月4日,孙中山发起北伐,薛岳随之前往广东韶关。

然而,陈炯明于同月借北伐之机占领广州,向孙中山施压要求恢复其粤军总司令和广东省长职位。

6月1日,孙中山和他的夫人宋庆龄返回广州,希望能通过对话解决分歧。

孙中山夫妇下榻于粤秀楼,薛岳则指挥警卫营全力护卫。

薛岳的情报网络极为有效,他于6月15日傍晚得知陈炯明计划在夜间发动政变。

立刻行动的薛岳通知了孙中山的秘书和参军,紧急制定了撤离计划。

他建议孙中山伪装成夜间出诊的医师,借助夜色穿过叛军哨站,直奔广州天字码头,并最终安全登上了永丰舰。

就在当晚深夜,陈炯明果真发动了政变。面对两三万名叛军的强大压力,薛岳和他的800多名警卫部队坚守大元帅府。

尽管宋庆龄仅有20多名卫士的保护且情况危急,薛岳依然镇定指挥,成功击退了叛军的多次攻势。

在叛军计划纵火焚烧粤秀楼时,薛岳迅速行动,协助宋庆龄撤离至永丰舰,与孙中山安全会合。

薛岳的英勇不仅体现在智谋和勇气,更在于他对孙中山革命理想的坚定信念。

在接下来的三天三夜里,他带领部队与敌军周旋,直到18日晚,带领剩余的200多名士兵突围至韶关方向撤离。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军队开始其野蛮的全面侵华战争,嚣张宣称将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

这是对中国的严峻挑战,也是对中华民族抗争意志的极大考验。

在这场看似不平等的战争中,中国军队却展现了惊人的坚韧和勇气。

9月23日,中国战场的关键时刻,蒋介石委任薛岳为第十九集团军总司令,负责指挥这一战区的所有作战行动。

次日,薛岳将军不畏艰难,立即前往上海安亭战场,亲自指挥前线作战。到任后,薛岳迅速对战场局势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评估。

他指出,我军在上海战场之所以伤亡惨重,是因为战术部署上存在问题。

为了迅速扭转不利局势,薛岳果断改变了之前的战术安排,将过去的一线阵地战略转变为多层次纵深防御。

他调整部队布局,强化南北两翼的协同作战,构建起一条坚不可摧的纵深防线。这一战术调整增强了防线的整体弹性和抗击打能力。

10月31日上午9时,日军以20辆战车为先锋,强势发起进攻,试图突破中国军队的防线。

当敌军战车冲至我军前沿阵地仅10米处时,薛岳果断下达了开火命令。

瞬间,机枪和迫击炮齐鸣,手榴弹如雨倾泻而下,数辆日军战车被击中猛烈爆炸,随后步兵也遭到重创,伤亡惨重。

尽管日军拥有铁路运输线的物资支持和机械化部队的优势,我军却依靠轻武器和坚定的抵抗精神与之抗衡。

薛岳嫡系的第四军在吴奇伟将军的带领下,勇猛作战,坚决不退。

战场上,双方你来我往,展开激烈的肉搏战,战事异常惨烈。

薛岳巧妙地运用炮兵优势,每当日军调整战车与步兵协同进攻时,便以猛烈的炮火覆盖,有效地阻碍了敌军的前进。他的战术灵活多变,极大地削弱了日军的攻势。

在与云南省主席龙云的通信中,薛岳自豪地称:“上海战局在我手,血战半载,寸土未失。”

薛岳个性耿直,不喜钻营,能在派系林立、恶性倾轧的国民党军中拔尖而起,完全凭借历次战役立下的赫赫战功因而有国军“战神”之称。

叶挺:在烈火中永生

叶挺,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和革命领袖,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之一及新四军的重要指挥官。1896年,他出生在广东归善(现惠阳)的一个朴素农民家庭中。

青年时期,他被孙中山的革命理念深深吸引,毅然投身于援闽粤军中,开始了他的革命生涯。

1924年,叶挺被派往苏联莫斯科,进入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及红军学校的中国班深造,这段留学经历为他后来的军事职业生涯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同年10月,他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到了12月,叶挺正式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员。

1925年9月回国后,叶挺积极参与组建以共产党员为骨干的第四军独立团,并担任团长,标志着这支部队成为中国共产党直接指挥的武装力量。

在1926年北伐战争中,叶挺率领其部队表现出色,连续取得战场胜利,其指挥的部队因此被冠以“叶挺独立团”之名,成为声名显赫的“铁军”。

南昌起义爆发时,他担任前线总指挥,之后又在广州起义中担任红军总司令,展示了他在革命中的核心地位。

抗日战争期间,叶挺被任命为新四军军长。

1941年1月,叶挺在皖南事变中表现出非凡的军事才能和坚定不屈的革命精神。

面对国民党顽固派的重兵包围,他指挥部队进行了长达8天8夜的激烈突围。

在与国民党军交涉时遭到扣押,面对敌人的威胁与利诱,叶挺坚贞不屈,其在牢中所作《囚歌》表达了他坚定的革命意志和对自由的渴望。

“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

抗日战争胜利后,叶挺得到中共中央的营救,于1946年3月获释。

他的忠诚与牺牲精神得到了党中央的高度赞扬,很快重新被接纳入党。

不幸的是,同年4月,叶挺在前往延安的途中遭遇不测,飞机在山西兴县黑茶山失事,英年早逝,终年仅50岁。

张发奎:起起伏伏,一波三折

张发奎自1912年考入广东陆军小学,起初只是一名涉世未深的军校学生,却在那里加入了充满激情的同盟会,开启了自己的军旅生涯。

此后几十年间,他的军事生涯经历了无数起伏,而他的行为却始终保持着一种复杂的平衡:既有英雄的气概,又充斥着现实的妥协。

张发奎的军事生涯,是一段充满了波折和机遇的旅程。

他有着广东名将的诸多特点:热爱国家却经常与中央政权保持距离,志在统一国家,却又推崇地方自治。

这种看似矛盾的态度,实则反映了他对权力与责任的精妙理解。

他的性格中融合了儒雅与坚韧,面对困难时,他能够保持冷静,留有余地以备不时之需。

在可以为之时,他顺势而为,巧妙地坐收渔利;当形势不利时,则能全身而退,以自保为上。

在外战中,他屡建奇功,在内战中则频频失利。

这种复杂的表现,使他在军界中既被尊重又饱受争议。

张发奎的军事生涯的确是一波三折,正如东邻屠牛,热闹非凡,不如西邻沉静致祭,享受平淡之福。

他的军事生涯起始于东征陈炯明,一战成名于汀泗桥、贺胜桥重创吴佩孚的北军,自此奠定了自己在粤军中的首领地位。

随后的岁月里,他在汪精卫与蒋介石之间的权力斗争中摇摆不定,先后支持汪精卫、附蒋介石,又反蒋介石,几度兵败如山倒,最终被迫流亡海外,命运多舛。

抗日战争爆发后的“七七事变”,为张发奎提供了咸鱼翻生的机会。

他作为抗日的猛将,在上海、武汉及两广战场上大显神威,痛击侵华日军。

然而,随着抗战的结束,他的命运再次发生转折,被政府边缘化,先是在广州行辕主任,后又担任海南特区行政长官,逐渐淡出政治与军事的中心舞台。

张发奎的一生既有顺境中的荣光,也有逆境中的彷徨。

1949年,尽管在国民党的临危授命下短暂出任陆军总司令,张发奎很快洞察到自己的角色可能变成替罪羊。

于是在7月果断辞职,隐退香港,直至1980年病逝,结束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

参考资料:

孙中山警卫团团长北伐名将陈可钰 钟明

抗日名将薛岳的传奇人生 王春华

张发奎:广东名将的幸与不幸 渊然

叶挺: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之一 支部建设

28 阅读:23867
评论列表
  • 2024-05-20 01:12

    叶挺将军年轻是真强。优等生进入保定军校。1918年毕业

  • 2024-05-21 21:06

    1927年8月一日南昌起义。建议作者严谨

  • Ss 7
    2024-05-21 12:31

    粟裕大将和林彪元帅还在叶挺将军手下干了一段时间

  • 2024-05-21 07:10

    叶剑英迎接孙中山时是连长

  • 2024-05-21 18:38

    小编乱改历史

  • 2024-05-19 23:24

    乱写,南昌起义是1937吗

  • 2024-06-23 23:51

    精兵强将

历史有小狼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