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被刺杀的大人物们(上)

俇攘 2024-06-18 21:31:45

民国,历史上一个最为动荡的时代,各种势力互相角力,很多影响时局的大人物,都在这一时期站到了时代的最前沿,但是很多人也因此蒙难。接下来,我们聊一聊民国被刺杀的那些大人物。

宋教仁遇刺

1、宋教仁

1913年3月22日,民国首相宋教仁,被洪述祖暗杀于上海火车站宋教仁遇刺杀。这一事件犹如一块巨石,砸向了当时波诡云谲的政治湖面,激起了层层波澜。它不仅是一场政治悲剧,更是辛亥革命后政治格局的一次重大变动,深刻影响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走向。

宋教仁,这位才华横溢的民主革命家,在辛亥革命后积极投身政治,力主推动议会政治,希望通过和平的方式实现国家的民主化进程。他率领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取得了胜利,本有望出任内阁总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然而,就在他北上组阁的途中,却遭到了北洋军阀的暗杀,生命永远定格在了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

1911年辛亥革命之后,孙中山的临时政府所领导的革命军,在袁世凯的北洋新军面前,几乎处于全面劣势,只要袁世凯愿意,就可以轻松挥军渡江剿灭辛亥革命。但是在乱局之间,临时政府决定妥协,与袁世凯合作推翻清王朝,同时将民国总统转让给实力更强的袁世凯,国民政府组建议会内阁,宋教仁就是内阁领袖,但是自此之后,府院之争一直是逃不开的话题。议会很多人并没有执政经验,政策太激进,引发了总统府的担忧,渐渐的形成不可调和的矛盾。

北洋军阀为何要暗杀宋教仁?这背后有着复杂的政治动机和利益纠葛。袁世凯作为当时的政治强人,其领导的北洋军阀掌管着整个国家的权力,他渴望能够维持自己的独裁统治,而国民党的宋教仁所主张的议会政治无疑是对他权力的一种制约。此外,宋教仁在国会选举中的胜利也让袁世凯感到了威胁,他担心国民党会利用议会多数地位来限制自己的权力。因此,袁世凯决定采取极端手段,暗杀宋教仁,以消除这个潜在的威胁。

宋教仁重伤不治

宋教仁遇刺事件的发生,引起了全国范围内的震惊和愤怒。人们纷纷谴责袁世凯的暴行,要求严惩凶手,维护民主法治。孙中山等革命领袖也对此事表示了强烈的愤慨,他们号召国民起来反抗袁世凯的独裁统治,维护国家的民主和法治。

然而,袁世凯并没有因为宋教仁的遇刺而收敛自己的野心。相反,他更加肆无忌惮地推行自己的独裁统治,加强对国会的控制,削弱国民党的势力。这种倒行逆施的行为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引发了更多的反抗和斗争。

宋教仁遇刺事件的影响是深远的。它不仅促使孙中山等人发起了二次革命,试图推翻袁世凯的统治,还引发了人们对于民主政治和法治社会的深刻反思。人们开始认识到,仅仅依靠选举和议会并不能真正实现民主和法治,还需要有强大的社会力量和公民意识来支撑和维护。

在回顾宋教仁遇刺事件时,我们不能不感叹这位伟大民主革命家的英勇和悲壮。他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为中国的民主化进程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他的精神和理想将永远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陶成章

2、陶成章

陶成章被刺杀一案,作为民国初年的一桩重大革命党悬案,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这起事件不仅震动了整个革命阵营,更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此后民国的走向。陶成章作为光复会的副会长,其遇刺身亡无疑给革命党内部带来了极大的震动和疑惑。

陶成章,这位出生于浙江会稽,早年便怀揣着拯救国家的理想,东渡日本求学,回国后积极投身革命事业,组织光复会,参与辛亥革命,为国家的独立和民主奋斗不息。然而,就是这样一位革命元勋,却在1912年1月14日的凌晨,在上海法租界广慈医院遭到了不明身份者的暗杀。

关于陶成章被刺的原因,历来众说纷纭。其中,募兵招祸说和争督招忌说是两种较为流行的观点。募兵招祸说认为,陶成章因在上海设立光复军总司令部并募兵,引起了某些人的忌惮和不满。争督招忌说则指出,在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浙江都督一职的争夺异常激烈,陶成章作为有力的候选人之一,可能因此招来了杀身之祸。

无论哪种说法,都指向了陶成章被刺背后的复杂政治斗争和权力争夺。陶成章作为革命党内的重要人物,其政治立场和行动无疑触及了某些人的利益。他的遇刺,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更是整个革命阵营的损失。

陈其美

3、陈其美

陈其美,字英士,号无为,出生于浙江湖州一个商人家庭。早年习典当业与丝业,后赴日本留学,加入同盟会,成为孙中山的得力助手。他的一生,都在为中国的民主革命事业而奋斗,无论是辛亥革命,还是二次革命,他都身先士卒,勇往直前。

然而,正是这样一位革命英雄,却在1916年5月18日遭到了袁世凯的暗杀。当时,陈其美正在为革命筹集经费,而袁世凯的密探则利用这一机会,设下了毒计。他们假借签约援助讨袁经费的名义,将陈其美骗至日本人上田纯三郞寓所,然后突然发动袭击,陈其美当场身亡,年仅38岁。

陈其美的遇刺,无疑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一大损失。他的一生,都在为推翻清王朝、建立民主共和国而奋斗。他的牺牲,让人们对袁世凯的残暴统治更加痛恨,也让人们对民主革命的胜利更加期待。在陈其美遇刺后,孙中山等革命领袖纷纷发表讲话,表达对陈其美的哀悼和对袁世凯的愤怒。孙中山更是疾呼:“失我长城”,可见陈其美在革命队伍中的重要地位。

陈其美的遇刺事件,也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复杂性和残酷性。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革命与反革命、民主与专制、进步与倒退的斗争异常激烈。陈其美作为革命的一方,自然成为了袁世凯等反动势力的眼中钉、肉中刺。

张敬尧

4、张敬尧

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北平城的六国饭店,如同一座孤岛,漂浮在纷乱的世事之中。这里汇聚了各国的资本,拥有治外法权的庇护,成为了军阀政客、名流商贾的避风港。然而,1933年5月7日的清晨,这片看似平静的水面,却被一声刺耳的枪声打破。

那天,天刚蒙蒙亮,六国饭店的客人们还在睡梦中。突然,几声枪响划破了黎明的寂静,惊醒了沉睡的人们。紧接着,一阵骚乱声响起,有人惊恐地呼喊,有人慌乱地奔跑。不一会儿,警察和救护车纷纷赶到现场,将那个倒在血泊中的身影抬走。

那个被枪杀的人,正是时任平津第二集团军总司令的张敬尧。他曾经的辉煌与荣耀,随着这声枪响,化为乌有。张敬尧,这个在湖南督军任上贪婪残暴、无恶不作的人,最终倒在了异国他乡的土地上。

张敬尧的死,并非偶然。他的命运,早在多年前就已经注定。1918年,他担任湖南督军,贪婪残暴的统治引起了湖南人民的极大愤慨。湖南人民发起了驱张运动,迫使张敬尧逃离湖南。然而,他并未因此收敛,反而更加变本加厉,四处钻营,投靠日本人,沦为汉奸。

1932年,张敬尧与板垣征四郎勾结,投入了日本人的怀抱。他出卖国家的利益,为日本人效劳,企图在北平建立傀儡政权。他的行为,引起了国民党政府的极大警觉。蒋介石意识到了日本人此举可能会给他带来的巨大威胁,于是授意特务组织复兴社负责人戴笠先下手为强,伺机铲除张敬尧。

戴笠决定派出特工,潜入六国饭店,暗中摸清张敬尧的行动规律,再实施暗杀。经过一番周密的策划和准备,特务处天津站站长王天木在六国饭店二楼,用手枪对准刚刚站起半个身子的张敬尧连开三枪,枪枪击中要害。张敬尧被匆匆赶来的卫士送往德国医院,但伤重不治毙命。

廖仲恺遇刺

5、廖仲恺

廖仲恺,杰出的民主革命家和国民党左派领袖,早年便追随孙中山投身革命事业,为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坚定支持孙中山的三大政策,并在国民政府成立后担任财政部部长,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为国家和民族付出了巨大努力的人,却在1925年8月20日的早晨,遭到了凶手的暗杀。那一天,廖仲恺偕同夫人何香凝参加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会议,当他们的汽车到达中央党部门口时,廖仲恺走出汽车,却遭到了凶手的突然袭击。枪声响起,廖仲恺身中数弹,倒在了血泊之中。尽管送往医院抢救,但最终因伤势过重不治身亡,终年48岁。

廖仲恺的遇刺,引起了全国人民的震惊和哀悼。他的离世不仅让国民党失去了一位杰出的领导人,更让中国的革命事业蒙上了一层阴影。他的牺牲,使得原本就已经充满矛盾和纷争的国民党内部更加动荡不安,为日后的政治格局埋下了伏笔。

徐树铮

6、徐树铮

民国名将徐树铮,一生纵横捭阖,却在1925年12月30日那个寒冷的冬日,人生画上了句号。

在徐树铮的众多恩怨中,与冯玉祥的仇恨尤为深重。这源于徐树铮曾暗杀冯玉祥的姻亲陆建章。陆建章是直系大佬,曾大力提携冯玉祥。徐树铮设计鸿门宴将陆建章诱杀,引起冯玉祥的极大愤慨。尽管段祺瑞曾提醒徐树铮小心,但徐树铮并未将此事放在心上,反而以陆建章勾结土匪、煽动造反为由,认为其死有余辜。

1925年冬,徐树铮结束海外游历回国,立刻投入到联合大军阀孙传芳、张作霖以反对冯玉祥的计划中。冯玉祥得到情报后,自然感到芒刺在背,再加上徐树铮曾枪杀他的恩主兼舅丈陆建章,因而对徐树铮萌生杀心。于是,在徐树铮乘火车离京赴津途中,得到消息的冯玉祥命部将张之江在廊坊火车站劫持徐树铮,随即将其枪杀于军营。

皇姑屯惨案

7、张作霖

1928年6月4日凌晨,东北沈阳皇姑屯车站路段,一场突如其来的爆炸震惊了整个中国。在这次震惊中外的皇姑屯事件中,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乘坐的专列在驶过京奉、南满铁路交叉处的三孔桥时,被日本关东军预埋的炸药炸毁,张作霖被炸成重伤,送回沈阳后,于当日死去。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东北王,就这样以一种戏剧性的方式结束了他的生命。

张作霖,字雨亭,出生于奉天省海城县西90华里北小洼村的一个贫苦农家。他自幼便尝尽人间冷暖,饱经风霜。然而,正是这些艰苦的经历,塑造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聪明才智。他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智慧,逐渐在乱世中崭露头角,最终成为北洋政府第十四位国家元首、北洋军阀奉系首领、陆海军大元帅。

张作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先后担任奉天督军、东三省巡阅使等要职,号称“东北王”,成为东北三省的实际统治者。他在政治上具有狐狸的狡黠和狮虎的勇猛,善于权谋和战略,在北洋军阀混战中屡屡取胜。他的崛起,不仅改变了东北地区的政治格局,也对中国近代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权势滔天的东北王,最终却被日本人所不容。关于张作霖被刺杀的原因,历来众说纷纭。有人认为,这是日本关东军为了控制东北地区而采取的暗杀行动;也有人认为,这是张作霖在政治斗争中得罪了某些势力,遭到了报复。无论真相如何,这一事件都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引发了东北地区的新一轮政治动荡和军事冲突。

张绍增

8、张绍增

张绍增,一个曾经叱咤风云的政治人物,和蓝天蔚、吴禄贞并称为“士官三杰”。他的才华与智慧在当时的政坛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然而,命运似乎总是在和他开玩笑。在辛亥革命时期,他与蓝天蔚等人共同计划发动起义,却因张作霖的阻挠而未能成功。这一事件成为了他与张作霖之间矛盾的导火索,为日后他的悲惨结局埋下了伏笔。

曾任民国总理,为国家的发展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然而,由于时局动荡,各方势力风起云涌,他最终被迫下台,尽管离开了政坛,但张绍增并没有放弃对国家的关心与担忧。他深知国家的命运与个人息息相关,因此他积极与冯玉祥等国民党人士取得联系,支持北伐运动。他大量捐献金钱和物资,为国家的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然而,他的这些举动却引起了张作霖的极度不满。张作霖视张绍增为眼中钉,肉中刺,决心要除之而后快。他派遣亲信来到天津,邀请张绍增参加一场宴会。在这场看似平常的宴会中,却隐藏着致命的杀机。一名杀手突然出现在他的身后,手持枪支对准了他。张绍增在惊愕中试图反抗,但一切都已经太晚了,枪声响起,一个鲜活的生命结束。

3 阅读:742

俇攘

简介:研史,读书,写诗,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