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的「非遗焕新图谱」

传媒1号 2024-06-07 21:05:17

你知道京剧中的「生旦净丑」分别代表什么角色吗?

在抖音,一位名为「国翠儿」的传统文化创作者能够为你解答,她借助丝滑的特效变装与精简易懂的讲解,从茶道讲到书法,再到京剧、剪纸,仅6条视频就获得了1300多万点赞,让百万网友重新认识并爱上了「非遗国粹」。

这并不是特例,而是抖音与非遗深度结合的一个缩影。《2024抖音非遗数据报告》显示,过去一年,抖音上的国家级濒危非遗相关视频数量同比增长33%,分享量同比增长40%。数字增长的背后,显示的是「非遗」从淡忘逐步走向复兴的真实写照。

细品,你会发现抖音文化创作者和他们的非遗作品,一页页书写着传统非遗之美,一份「抖音非遗焕新图谱」已经有了模样。

上篇:非遗的「后浪故事集」

从发展脉络来观察,「抖音非遗焕新图谱」的落成是循序渐进的,呈现出一种「由点到面」展开的趋势。

起初,我们看到了「非遗老技艺」迎来了一批「年轻新匠人」,95后、00后成为宣传和参与非遗的生力军。

比如「皮影」,这项国粹就是用兽皮或纸板剪制形象,在灯光的照射下,让「影人」在幕布上舞动,通过光影与表演结合的艺术形式,讲述着耳熟能详的古今故事。可惜的是,在如今娱乐活动层出不穷的时代,「皮影」这项古典艺术逐渐式微。

陕西「汪氏皮影」第五代传承人党飞华,一直在思索如何让皮影与时代结合。他出生在一个皮影世家,外公汪天稳和妈妈汪海燕都是非遗传承人,家族几代人多年来辗转于方寸幕布间,尝试让「皮影」重新焕发生机。

00后的党飞华,选择了在抖音平台发布皮影短视频。从揭秘制作流程到弘扬皮影文化,他的努力终于让一条融合皮影与迈克尔·杰克逊元素的短视频走红,观众直呼:「厉害!传统与时尚并存,让老祖宗的绝活再次鲜活!」随后,他创办皮影文化主题酒店,与博物馆合作推出文创礼盒,并与爱马仕等时尚品牌联袂,让「皮影」由小众走向了大众。

正像党飞华所说:「在很多人来看,皮影和现代元素融合极具反差感。但我们想表达的是,非遗并没有那么多束缚」。事实证明,不止皮影,各类非遗技艺都在年轻人的传播中「活了起来」。

95后的北大研究生郎佳子彧,是非遗「面人郎」第三代传人,他把传统技艺与时代热点相结合,在冬奥会期间,他用面塑创作了冠军人物和吉祥物,在抖音广受好评;95后的龍湾狮兄作为国家级非遗遂溪醒狮传承人、广东省省级非遗遂溪狮头彩扎传承传承人,一心想把这项非遗推广到全世界,于是发布了一些精心编排、拍摄和剪辑的抖音短视频作品,让非遗狮头的制作和非遗舞狮传播到了更远的地方。

正是95后、00后的年轻人,他们爱传承、爱传播、爱种草、爱消费,给非遗传承如何破局,如何获得新生提供了新的思路,一步步点燃了非遗的焕新之火。

而随着非遗短视频迅速爆火、破圈,非遗的传播也迎来了新的高潮,全民参与的热情被激发,各式各样的「非遗出圈新形式」层出不穷。

有人拜访木版年画传承人,通过亲身体验叙述其历史和演变;有人在摊位现场制作皮影,通过摆摊宣传解说非遗技术;有的学生把非遗写进论文,答辩现场演绎白族霸王鞭;有人以木雕还原《原神》中的水壶,能点亮还能悬浮......

过去一年里,共有1379万网友在抖音分享自己的非遗体验,漆扇、簪花、马面裙等非遗项目被大众体验并记录下来。这样的「破圈传播」一方面是传统非遗的审美吸引力,另一方面也离不开抖音平台的「推荐算法」。

据1号观察,抖音推荐算法通过推荐连接、高效分发,把原本孤立创作者、信息、感兴趣的用户连接起来,非遗找到了新的观众,用户也找到了自己的兴趣点,以此实现双向奔赴。在算法的精准推送下,一段简单的短视频,不仅能引发如「海啸」般的关注,甚至带动线上线下活动联动、非遗商品售卖,交织成一条文化经济新风景线。

借助抖音的直观呈现、平台连接和互动属性,非遗的传播实现了更广泛、更深入的时代性表达;而抖音平台也借由非遗的焕新,实现了文化价值的深化,成为了一本记录非遗焕新的「后浪故事集」。

下篇:听见非遗的回响

每一个爆火的短视频,都深深蕴含着中国人对传统非遗的根脉认同。这种「文化认同」的唤醒,不仅促使我们重新探索和珍视那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更进一步让我们品味到出「抖音非遗焕新」带来的的双重意义。

它既是一种具象的,文化传承的下沉——

这种「下沉」并非简单的表面触及,而是深入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生活」层面,抖音生活服务让非遗走进生活,被近距离体验。比如成都人最爱线下体验非遗活动、最热衷于购买非遗商品。非遗团购商品订单量同比增长356%,其中河南人对非遗的兴趣飙升,焦作、驻马店和商丘进入非遗团购商品订单量增速最快的城市TOP5。

抖音电商助力非遗产品,打开了全新的市场大门。过去一年里,非遗传承人带货销量同比增长249%,购买非遗好物的消费者数量同比增长203%。从祥禾饽饽铺枣泥糕、螺蛳粉等美食,到八窖茉莉花茶、汝窑主人杯等茶用品,再到苏绣团扇等生活用品。不难发现,原本印象里高雅别致的「非遗产品」正在快速融入现代人的日常生活,实现了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

满足日常生活所需后,人们开始走出门,感受中华大地的非遗韵味。在「文旅」层面,抖音助力城市打造独特的文化符号,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比如提到赛龙舟,广东的「龙舟文化」让人印象深刻,尤其是佛山的龙舟比赛让人血脉偾张,带动了佛山酒旅订单大幅提升。诸如此类的文化符号,还有泉州的簪花,南宁的三月三、潮汕地区的英歌舞,每一项非遗都打上了地区烙印。

尤其是流行于潮汕地区的英歌舞,这项非遗起源于明代中期,融合南拳、舞蹈和戏曲,演员们迈着粗犷豪迈的步伐,敲打着手里的乐器,浩浩荡荡地跳跃前行,让人不禁湿了眼眶。人们不仅被这种艺术形式所震撼,更被潮汕人的精神、人文风貌所感动。

同样令人动容的,还有在「艺术」层面,抖音直播的兴起为濒危和小众的传统演艺类非遗项目提供了崭新的舞台,挽救了这些珍贵的艺术形式。

譬如今年最火的越剧演员陈丽君,凭借几段演出视频在抖音爆火,也把「越剧」一同带入大众视野中。据统计,抖音上平均每天都有5.3万场非遗直播,而凭借直播打赏收入的非遗主播人数也增长了25.63%,打赏成了传统艺术的「新门票」。

一张门票,看似是给表演者的奖励,其实更是一张濒危戏曲的「续命良方」。

截至2024年6月1日,已有50个稀有剧种入驻抖音,他们都称作「天下第一团」,因为他们代表的戏曲剧种,是全国仅存的唯一一家专业院团;在这紧迫的生存现状下,抖音的传播吸引了超过498万网友,直播打赏为超过10000名稀有剧种演员带来了新收入。

除了演艺类非遗,青神竹编、东北大鼓、塔吉克族服饰、羽毛风筝、盒子灯等濒危和小众非遗也被大众发掘,从衣食住行,到文化戏曲,这种「下沉」式的文化传承,让大众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了传统非遗的魅力。

同时,它也是一种抽象的,精神价值的传递——

这种精神传递是我们中国人独有的浪漫,热搜榜上,「唢呐一响、燃爆全场」「请你看浪漫的打铁花」「马头琴奏出了无奈与遗憾」等词条,每一项非遗都包裹着浓烈的情感价值。

唢呐音色高亢嘹亮,作为中国独有的吹奏乐器,常常与婚礼、葬礼、庆典密不可分,唢呐一响必然伴随着极致的欢乐、悲伤或庄重,这种隐喻已经深入骨血;同样,绚丽的打铁花在夜空里绽放,寓意着中国人盼望家庭和睦、吉祥富贵的心愿,讨上一个好彩头;而呜咽的马头琴,诉说着边疆部族的勇猛淳朴,进一步激发大众文化自豪和归属感。

几年来,抖音非遗在传承方面,不断开启新的篇章来推动非遗传承,这份「抖音非遗焕新图谱」就是最好的成绩单。但只谈成绩是远远不够的,1号更深刻地感受到了抖音在「文化意义层面」所承载的责任。

一方面,抖音以科技之力,创新传播方式、深入非遗内涵、与传承人深度合作,成功传递了「文化温度」;另一方面,抖音非遗以文化之力,丰富了互联网的文化生态,极大程度擢升了抖音平台的「文化价值」,这才是传统与现代融合最具价值的意义所在。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