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型权益类基金能买吗?毛病太多,能不投就别投

筑梦投资 2023-12-22 17:17:14

对于国内的主动型权益类基金,最好不要投。如果非要投,那最需要注意的只有一点:基金经理。

在主动型权益类基金面前,基金经理就是天,就是地,可一言决其生死。

如果找到的基金经理,他的投资水平高,基金表现自然就会好一点儿。反之,基金经理的能力弱,那基金的表现好不好就看运气了。

那么,该如何挑选到一名比较靠谱的基金经理呢?我们可以从他的过往业绩中窥知一二。

如果某基金在近五年、近三年、近一年的收益率都能在同类基金中名列前茅,比如前100名,甚至前50名,那管理该基金的基金经理,其能力自然不弱。

同理,如果业绩连续几年都不行或者只是偶尔在同类基金中名列前茅,那该基金经理的能力就值得商榷了。

实际上,就国内的基金生态圈而言,优秀靠谱的基金经理实在是少之又少。

之所以如此,有基民不成熟的原因,也有规则的因素。当然,也少不了基金经理自身的问题。

无论基金经理的能力水平如何,他们比起大多数人基民来说还是更加专业一点儿的。

可问题在于,基金的钱来源于基民,且可随意申购或赎回。如此,基金经理就会受制于基民。

就像宋徽宗十二道金牌诏令岳飞回京述职一样,皇帝虽不打仗,但能决定谁执掌军权。

基民不作具体的投资决策,但能决定资金的流入或流出。如此,就会很容易出现“外行瞎指挥,内行头很大”的问题。

比如基金经理看好了一个机会,正准备扣动扳机,可回头一看,基民却因为自身的悲观情绪等原因把弹药(资金)搬走了。

此时,基金经理能怎么办?只能口上来一句“竖子不足与谋”,然后眼睁睁地看着良机溜走。

这种情况在悲观行情中非常常见。比如现在的2023年下半年的行情,每个月遭到基民赎回而清盘的基金都有几十只。

除了基民不成熟外,基金经理也会被各种基金行业的规则捆住手脚,难以发挥。

有些时候,这些规则确实能够保护到基民资金的安全和收益,但很多时候也确实限制到了基金经理的发挥。

比如有些基金会对持仓股的数量加以限制,要求基金最少持有多少只股票才行,比如最少要持有二三十只股票。

在短短的几年里,一名基金经理真的有那个精力和时间将这二三十家上市公司研究透彻吗?真的能够摸得透几种或十几种商业模式吗?

大多数基金经理能摸透几家公司甚至十几家公司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可受规则限定,基金经理在买了自己能力圈里的上市公司股票后,将不得不用资金再买上几十家陪跑的股票。

如此一来,岂不就会拉低基金赚钱的概率和收益率,增加风险,让资金利用率变低吗?

当然,在现在的基金生态圈里,基民不成熟也好,基金规则限制也罢,都赶不上基金经理的道德水平和能力水平问题,这才是硬伤。

人品有高低,能力有强弱,做人做事都得过硬,少一点儿都难以成事。

总而言之,现下国内的主动权益类基金能不投最好别投,大多主动型基金买了就是交智商税。如果非要买,那就好好挑一个靠谱的基金经理。

如果您也喜欢这篇文章,欢迎点赞、评论,并分享给您的朋友!

关注号主“筑梦投资”,了解更多基金干货!

刚买了某基金,经理就离职了,这该怎么办?​

0 阅读: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