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不能说快乐,只能说安康,有道理吗?

解忧诗词 2024-06-10 10:20:15

互道快乐是国人庆祝节日的一大习惯,然而事实上,很多传统节日都不适合互道快乐。

尤其是那些缅怀先人的节日,如清明节、中元节,寒衣节等等,毋庸置疑,是不能说快乐的。

一直有争议的是端午节。

吃粽子,赛龙舟,明明是很欢乐热闹的氛围,却不能说快乐,只能说安康。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呢?

第一这个节日充满了历史的厚重与苍凉。

众所周知的是,浪漫主义诗人屈原在这一日投汨罗江而亡。

屈原对后世文人的影响有多大呢?

我们都知道,古代文人在写诗填词时,总爱以美人自喻,来表达怀才不遇的愁情,而这一传统就是始于屈原。

人们赞赏屈原坚定不移的爱国之情,更悲痛于他的抱屈而亡。

所以在提到屈原时,都难免悲伤,甚至经常借其来浇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块垒。

而除了屈原以外,还有几个历史人物也与端午这个节日有关,而他们的故事同样充满了悲情。

例如春秋时期的伍子胥。

他本着一片忠心,劝诫吴王夫差彻底消灭越国。

夫差不但不听劝,甚至因为奸臣伯嚭的谗言,赐他宝剑,令其自尽。

而后又在五月五日那天,将其尸体抛入钱塘江中。

还有东汉著名孝女曹娥。

她的父亲在“迎伍神(也就是前面提到的伍子胥)”的祭祀活动中,不幸溺亡。

十四岁的她沿着江边寻了整整十七天,无果,遂投江而亡。

屈原是因蒙受冤屈,又见楚国无力回天,而以死明志。

伍子胥是被他所效忠的帝王抛尸江中。

而曹娥为父殒命,她的做法是否值得效仿,如今看来有所争议,但她的孝心却是毋庸置疑的。

他们用生命诠释了忠孝节义,历来为后人所赞赏。

所以在这样充满历史的厚重与苍凉的节日里,确实很难说快乐。

那么不能说快乐,为何要说安康呢?

这就关系到端午的风俗了。

古代,“五月”常常被视为“恶月”,而五月五日则是“恶月中的恶日”。

为了在这一日驱邪避恶,古人想了很多法子。

例如用艾草扎成老虎的形状,“虎者……百兽之长也……噬食鬼魅……亦避恶”。

用菖蒲做成人形,或是剑状,插于门前,以驱邪镇恶。

还有以五色丝结成索,或系在手臂上,或悬挂在床帐上,“五月五日,赐五色续命丝,俗说以益人命”。

还有浴兰汤、采百药,饮菖蒲酒等等,都道出了人们心底对安宁、健康、长寿的渴求。

基于这样的美好愿景,说快乐,不如道安康。

因为身体健康才是最大的幸福与财富。

当然,也有人觉得,端午祝安康没有问题,但不能说“快乐”委实没有道理。

哪个传统节日的背后没有几个悲凉的故事?

若是因为这个原因,就不能说快乐,那除夕、重阳还是四大祭祀节日呢,岂不是也不能说快乐?

不知你们怎么看呢?

-END-

作者:解忧诗词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0 阅读: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