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造反!是太心急,还是压力大?

吴聊的历史 2024-01-18 17:35:07

太子是皇帝名正言顺的继承人,但是古时候以太子之尊谋反的就足足有六位,其中唐朝就占了三位,最出名的当属唐太宗李世民嫡长子李承乾谋反。

很多看过《贞观之治》电视剧的朋友对于李世民和李承乾对话的那一幕印象很深,不得不说两位演员都非常厉害。真正演出了李承乾对于李世民过分宠爱魏王李泰的那种不理解,以及李世民听到太子控诉后的那种愕然。

但是有部分朋友可能没有看完全剧,或者没有了解过前因后果,很容易因为这一幕,将李承乾谋反的错误都归咎到李世民身上。

  毕竟李渊当年就在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身上玩过这套,一方面确立了李建成的太子东宫之位,另一方面又过分的给秦王放权,在两个儿子中间玩平衡。所以很多人容易自然而然想到李世民也是在玩这一套,在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中间玩平衡。

其实这种思路有些走偏了,当年李渊是因为对太原旧部不信任只能任人唯亲,导致最后两个儿子实力太强,自己要坐稳皇位只能寻求平衡。

但是李世民开天策府南征北战这么多年,他的地位是远比李渊当年更加稳固的。树大根深的世家都在他面前抬不起头,更别说他这几个养尊处优连战场都没上过的儿子,他根本没必要在太子和魏王之间玩弄这些权术。

事实上,李世民不仅宠爱魏王李泰,同时也宠爱晋王李治,但是对太子李承乾的宠爱也绝不比这两个弟弟少,因为这三人是同父同母的亲兄弟,都是长孙皇后所生。

李承乾在《贞观之治》剧中质问李世民的那些理由,其实恰恰是李世民没有想换太子的理由,正是因为李世民觉得没有办法给到另外两个孩子皇位,所以才会在就藩问题和月钱问题上给予魏王补贴。

但是因为魏王李泰本身只比李承乾小一岁,并且还会投其所好讨李世民的欢心,编纂《括地志》也展露了过人的才华,这些种种迹象给了李承乾太多压力。

而李世民因为对李承乾寄予厚望,希望太子能稳住李唐江山,所以在教育上肯定会比对几个弟弟更加严格,这让李承乾的压力更大。

有人可能会有疑问,如果李承乾压力一直这么大,为啥没有早些造反?如果前些年都能忍,为啥又不能再忍一些年直到顺利继位?

这里就要说到一个非常关键的人物——长孙皇后,也就是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晋王李治的生母。

公元636年,长孙皇后病逝,这一年李承乾18岁,李泰17岁,两个人都正是叛逆需要母亲管教的年纪。如果长孙皇后一直健在,李承乾后面不会在压力下做出那么多荒唐事,李泰也不会生出太多不应该的想法。

历史上明朝明成祖朱棣时期,也有类似的事情,徐皇后如果一直健在,汉王朱高煦也不会走到那一步,这类亲王通过兵变登基为帝的家庭里面,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亲情会比传统帝王家庭更重一些,而皇后能很好的缓冲父子和兄弟之间的矛盾。

所以长孙皇后去世后,李承乾的压力无处发泄做了很多荒唐事,包括殴打师长甚至刺杀老师,以及假扮突厥人等等。

李世民和李承乾父子之间的矛盾误会也越来越深,魏王李泰和太子之间的兄弟关系也越来越紧张。以至于最后李承乾做出了刺杀魏王的决定,而谋反是因为刺杀魏王的事情败露,无计可施之下铤而走险。

很多人说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给了李承乾一个不好的示范,但是如果真这样类比,那造反的应该是魏王李泰。玄武门之变固然是李世民的污点,但是李承乾造反和这个关系真不大。

毕竟李世民对李承乾真的是非常不错了,就算是李承乾造反,最后也想着留他性命。因此在立新太子的时候,选择了性格更加温和的晋王李治,目的就是想把长孙皇后的另外两个孩子李承乾和李泰都保下来,不然李泰上位必然要除掉李承乾。

所以那些说李世民老早就有废太子之心,最后才逼得李承乾不得不反的人,可能都有些陷入李承乾的思维误区里面了,毕竟从最后立李治为太子这一最终决策来看,李世民对长孙皇后这三个孩子是真的发自内心的喜爱。

最后不得不说,太子这个位置虽然是含着金钥匙,但是也需要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不然很可能哪根神经一旦有点绷不住,就会容易被人带偏做出一些疯狂的事情来疏解压力。

因为李承乾要继承的,可是李唐刚刚打下的江山,往前隋朝还有南北朝可是都没有传几代的就亡了的,李承乾作为皇三代压力确实很大。毕竟现在很多集团的富二代都容易因为外界冷嘲热讽的压力做些糊涂事,更别说当时的李承乾了。

0 阅读:130
评论列表
  • 2024-02-17 20:58

    李承乾演的太好了,请陛下称太子!

吴聊的历史

简介: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从不同的角度再看看历史上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