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连任,印度教胜利!印度会从“世俗国”变“宗教狂热国”吗?

情报绕全球 2024-06-06 02:46:22

号称全球最大规模选举的印度2024年议会选举迎来最终章,这个历经7个阶段,共计46天的选举在6月4日决出胜负。

莫迪领导印度人民党锁定543个议席中的292席,莫迪由此开启第四个总理任期,如无特殊情况,莫迪将领导印度至2029年。莫迪成为继印度开国总理尼赫鲁之后首位连任三届总理的人。

但从选举结果来看,距离当初莫迪的400席目标差距较大,印度人民党控制的席位甚至上届还有所较少。印度国大党将彻领导的反对党集团表现优于此前外界预测。

▲印度议会选举

长久以来,由精英分子组成并倡导世俗主义的国大党一直是印度政坛毋庸置疑的霸主。但自莫迪2014年首次当选印度总理以来,国大党对印度政权的垄断被人民党打断。

与国大党依靠农村、低种姓选民不同,印人党的选票来源于城市中产阶级和以印度教徒为代表的保守势力。

莫迪执政10年来,印度社会的世俗色彩逐步被印度教色彩掩盖,莫迪倡导的“印度教民族主义”已取代世俗主义成为印度社会的主流。

▲莫迪的支持者

在塑造个人影响力的同时,莫迪在将印度教宗教叙事与印度崛起捆绑在一起。不断增强印度教的政治属性,同时提高自己在印度教徒中的地位。2024年5月26日,莫迪在接受新德里电视台采访时表示:

“我坚信神派我来是有目的的。一旦目的实现,我的任务就完成了”。

▲莫迪接受采访

莫迪为印度人描绘了一幅盛世远景,借助印度教民族主义的崛起,莫迪在军事、政治方面不断出击,十亿多印度教徒的“大国梦”被莫迪点燃,印度教徒梦想中的罗摩盛世似乎即将到来。

与此同时,印度的宗教、民族对立也变得更加尖锐。

▲抗议莫迪农业改革的农民

重新塑造印度政治生态的莫迪有着怎样的成长之路?在他的领导下,印度真的会崛起吗?

一、有声有色的大国

1950年1月26日,新德里的国会大厦内。61岁的总理、国大党领袖尼赫鲁走到发言席前:

“1947年印巴分治,我们获得了独立,成为英国的自治领。从今天起《印度宪法》生效,印度共和国成立”。

▲印度国会

尼赫鲁出身于印度的高级种姓,一个富裕婆罗门家庭,是印度精英阶级的代表。种姓制度根植于印度教信仰中,给每个人划定了“命数”。

富人将权势代代相承,穷人则在困苦中不得解脱。

▲种姓制度

在全场的欢呼中尼赫鲁接着讲道:

“以印度现在所处的位置,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要么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国家,要么销声匿迹”。

▲尼赫鲁

共和国成立的消息传遍了印度,古吉拉特邦的瓦德纳加尔火车站前,一个售卖茶水的小商贩还有更高兴的事情。1950年不仅诞生了印度共和国,他的第三个儿子也来到人间。

在狭小的屋室内,他抱起儿子开心的笑起来:

“你的名字就叫纳伦德尔·莫迪”。

莫迪来自一个低种姓家庭,虽然是印度教徒,但他并不是占人口多数的印度斯坦族,而是古吉拉特族,该民族占印度人口的4.7%。

▲古邦位于印度西部

独立后的印度拥有约100个民族,最大的印度斯坦族占比约46%,而人口千万的少数民族超过10个,国内缺乏占据主导性的民族。

印度被承认的官方语言达22种,地方性口语更是达到440余种,除了80%的印度教徒,还有上亿的穆斯林以及耆那、锡克、基督、佛教等众多宗教。民族、宗教、种姓对立严重。

▲语言有点多

虽然有不小的民族和宗教矛盾,但印度独立时继承了6万公里铁路(同时期中国仅为2万公里),工业体系初具规模,其中钢铁产量更是位居全球第六,印度还从英国手中获得了一套运行有效的文官体系。

▲运力惊人的印度铁路

尼赫鲁认为凭借这些家底,印度一定会在成为大国的道路上阔步前进。

上世纪50年代,美苏冷战日益激烈。1955年,亚非29国在印尼万隆召开会议。作为会议的发起者之一,尼赫鲁在这场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会上发表演说:

“我们需要的是民族独立,而不是殖民主义,我们选择的是发展经济,而不是在美苏之间选边站队”。

▲万隆会议

尼赫鲁的表态即透露出对亚非反殖运动的支持,也揭示了印度试图充当第三世界领袖的野心。

有了目标,尼赫鲁开始行动了。1961年,尼赫鲁与埃及、南斯拉夫、印尼、阿富汗5国领导人举行会晤,决定成立“不结盟运动”,借以将第三世界国家联合起来,希望成为美苏冷战下的“第三极”。

1961年12月18日,1万余名印军在重武器支援下向印度半岛西海岸的果阿逼近。这座城市自1510年起便被葡萄牙占领,印度是从英国手中独立的,而葡萄牙并不想慷慨的把果阿交给印度。

▲果阿

独立后的印度看不上葡萄牙这种“过气殖民帝国”,尼赫鲁需要一场胜利来呼应自己的大国追求。

果阿的葡萄牙驻军不足5000,距离葡萄牙本土遥远难获增援。印军只用了26小时就击溃了葡军。

▲印军占领果阿

双方伤亡总计不足百人,却是反殖民斗争的重大胜利。葡萄牙对此地长达451年的殖民被终结,新德里的报纸都在高呼“这是印度人最得意的时刻”,尼赫鲁也自信满满的吹嘘道:

“印军已是一支非常强大的军队,我是深知内情才这么说的……印度陆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强大”。

▲尼赫鲁与军方

似乎是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尼赫鲁对印军的实力产生了错误的判断。他颇为硬气的向中国提出了领土要求,派遣军队入侵中国西藏。

只可惜印度这次选错了对手,果阿战争结束仅仅10个月,印度就在中国军队的反击下溃败。

印度政府做了最坏的打算,首都新德里进行了政府部门疏散,一些政府官员逃离了首都,执政党国大党的老议员戴夫就是其中一员,他乘火车返回了位于老家古吉拉特。

▲被缴获的印军物资

戴夫在古吉拉特邦的办公室临近一个小镇的火车站,莫迪家离戴夫的办公室不远,已经12岁的莫迪开始给戴夫家打杂。看着面色凝重的戴夫,莫迪忍不住的问了一句:

“先生,究竟是什么事情让您苦恼”。

戴夫自言自语地回答道:

“战败给尼赫鲁造成了沉重的打击,他垮了,沮丧不堪,因为他耗尽一生精力建立起来的大国虚像被战争打得无影无踪”。

戴夫看了看莫迪接着说道:

“你的父亲靠在火车站摆茶水摊养活你们6个孩子,这些事情你不会懂得”。

早在8岁那年(1958年),莫迪就加入了国民志愿服务团(英文缩写“RSS”)的少年组织——纱卡团。

▲儿时的莫迪

RSS成立于1925年,鼓吹印度教民族主义,极力宣扬印度教在印度的支配地位。印度独立后,RSS的影响力进一步膨胀,特别受到贫苦中下层印度教徒的欢迎,形成了一股强大政治势力。

少年时的莫迪一会儿给国大党议员打杂,一会给RSS跑腿,压根谈不上有什么政治信仰。但莫迪的宗教信仰十分坚定,特别是RSS宣传的清心寡欲的宗教思想被莫迪全盘接受。

▲训练中的RSS

1967年,父亲为17岁的莫迪物色了一位15岁的新娘,这个年纪结婚在当时的印度十分正常。励志献身宗教的莫迪不甘被婚姻玷污,更不希望像父亲那样摆一辈子茶水摊。

激烈争吵过后,莫迪选择离家出走。而莫迪的妻子贾苏达本从此开启了守活寡的生活。

▲岁月过往,夫妻二人有名无实

在莫迪的传记中,这段经历被美化成“宗教修行”。莫迪用2年时间走遍北印度,说好听点就如同化缘的唐僧,实际上就是一路要饭,这一点与有乞丐经历的朱元璋倒是有几分相似。

▲莫迪曾到达喜马拉雅山下

1970年,衣衫褴褛的莫迪返回家乡,短暂与母亲相见后,他前往镇上找到RSS在当地的领导者萨希卜,希望能再次加入RSS。

萨希卜接纳了莫迪,莫迪的人生开始了新的一页。而在边境战争中被按在地上摩擦的印度经过几年休养,在尼赫鲁之女英迪拉·甘地的领导下逐渐恢复了元气,印度的“大国梦”又开始作祟了。

▲英迪拉与尼赫鲁

二、苦行僧

1947年印巴分治后,印度教徒为主的印度和穆斯林为主的巴基斯坦变得水火不容。英国人规定英属印度内的土邦可自行决定前路,克什米尔土邦大君信奉印度教,但土邦的大多数民众是穆斯林。

独立伊始,印巴就围绕克什米尔大打出手,两国就此成为世仇。

1971年,印度入侵东巴基斯坦,协助其建立孟加拉国,一举肢解了巴基斯坦。

▲克什米尔

此时的莫迪和萨希卜居住在一起,但他还是一个杂工。每天负责给萨希卜一家取牛奶、洗衣、煮饭。

看着印巴战争胜利的消息,莫迪也是一阵兴奋。但他不理解印度会在之前的战争中败给山那边的邻居。 他询问萨希卜:

“中印两国在同一时间赢得民族解放,印度无论是GDP、铁路里程、工业产值都优于中国。中国同时遭受美苏的战略压力,而印度在美苏之间左右逢源,可为什么总感觉印度比中国稍逊一筹呢”。

萨希卜告诉莫迪:

“安下心来,相信印度,我们是天生的大国”。

莫迪的付出赢得了回报,萨希卜利用关系将莫迪送入德里大学攻读历史和梵文。

▲德里大学

成为“文化人”之后,莫迪被任命负责RSS在古吉拉特的宣传和会议组织工作。这丰富了莫迪的人脉,也锻炼了他左右逢源的能力。

1974年5月18日,这一天是佛诞日。印度西部的塔尔沙漠中突然传来了裂地巨响,在英迪拉的命令下,一颗当量1.2万吨的小型核装置成功起爆。

核爆后次年,印度出兵邻国锡金,以“公投”的方式吞并了这个小国。

▲锡金亡国

当然,无论是肢解巴基斯坦还是核爆试验,都是由英迪拉率领的国大党政府组织的。但英迪拉的经济政策并不成功,70年代的印度通胀率不断攀升。

莫迪作为反对者之一,不断变换形象帮助RSS去联络其他反对派,他一会化妆成僧侣,一会变成小贩,让一众反对派大佬认识了自己。

国大党毕竟是印度政坛的老牌政党,反对派声势浩大却难以形成合力。1980年,一部分RSS成员组建了印度人民党(简称“印人党”)。

1984年,由于错误的民族政策,英迪拉被怨恨自己的锡克族卫兵刺杀。面对印度政坛洗牌的机会,莫迪受RSS指派在1985年加入印人党,开启了政治生涯。

▲英迪拉遇刺

英迪拉遇刺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国大党的执政地位,印人党等反对党蠢蠢欲动。1988年,莫迪被任命为印人党古吉拉特邦分支的秘书长,成为印度政坛的一颗新星。

▲印人党旗帜

进入90年代,随着冷战的结束,全球体系进入新阶段。国大党如同一个老朽的赶车人,越来越难以驾驭印度这架拼接马车。印人党开始攻城略地,掌握了越来越多的地方议会。

例如1995年,印人党就拿下了莫迪的老家古吉拉特邦的政权。而随着印人党实力的增长,莫迪在1995年被调往首都新德里,出任印人党全国秘书长。

1998年,印人党在瓦杰帕伊的领导下一举拿下了三分之二的议会席位,成为执政党。此时的莫迪已成为印人党总书记,是印度政坛的重量级人物。

▲瓦杰帕伊

1998年5月11至13日,距离印巴边境100公里的博克兰连续传来巨响。消息送到总理府时,莫迪正端坐在瓦杰帕伊的对面。

“我要向全世界宣布,印度的5次地下核试验基本成功,这将鼓舞全体印度人”。

莫迪将手架在鼻梁上,他回答道:

“核武器是世界大国的标志之一,还要让全世界知道,忽视印度的声音将是一个致命错误”。

印人党政府组织的核爆让整个印度陷入癫狂,仿佛此时的印度已能够和联合国五常平起平坐。

▲可携带核弹头的印度导弹

如果说尼赫鲁带领印度迈出“建设大国”的第一步,那么从英迪拉到瓦杰帕伊,印度努力成为世界的重要一极,这是印度大国梦的“第二步”。而印度大国梦的第三步,将在莫迪的领导下迈出。

▲老仙出马

三、跛足巨象

2001年,莫迪受命返回古吉拉特,靠他的威望领导印人党在当地的选举。当年10月,莫迪当选古吉拉特邦首席部长,成为印度“封疆大吏”中的一员。

莫迪没想到,上任不足半年,一场巨大的危机就出现了。

2002年2月27日,古吉拉特邦的戈德拉火车站人声喧嚣。载运着1700名印度教徒的萨博马蒂号列车停靠在站台上。

车上的印度教徒突然对站台上的穆斯林发出了咒骂,一名穆斯林商贩则将一个燃烧物扔进车厢。火势迅速蔓延,59名印度教徒命丧火海。

▲人潮拥挤的火车站

此事点燃了古吉拉特邦的宗教冲突,印度教徒在邦内对穆斯林展开了血腥的报复。消息传到莫迪耳中,莫迪立即召开全邦安全会议。但莫迪在会上对警察说:

“印度教徒在发泄自己的不满,你们不要阻拦他们”。

在莫迪的纵容下,穆斯林妇女遭到强奸,男性穆斯林则被当街扑杀。哪怕数据经过遮盖,印度政府仍宣布超过2000名穆斯林遇害。

▲骚乱的局势

莫迪是古吉拉特的“儿子”,更是这里的“家长”。惨案招致国际社会的批评,哪怕是标榜印度教民族主义的印人党都认为莫迪做的太过了。总理瓦杰帕伊公开表示:

“莫迪的作为极不恰当,他必须辞职”。

印人党在果阿召开高层会议,商讨对莫迪的处置。莫迪亲自出席并发表了激昂的演说:

“印度教是印度的核心,我可以辞职,但我绝不容许印度教徒的利益受到一丁点的侵犯”。

▲恒河边的印度教徒

可能是对印度教的情感过于真挚,与会的印人党高层被感动了,一场对莫迪的处理大会变成了声援大会,莫迪保住了自己的位子。

消弭冲突后,莫迪出台了古吉拉特邦发展规划,着重发展供水、电力、教育、扶贫。

到2014年莫迪卸任首席部长时,古吉拉特邦的发电量从0.86亿兆瓦提升到2.4亿兆瓦;邦政府总计下发扶贫资金16.3亿美元,惠及人口850万;人口识字率从61%上升到79%。

随着欧美汽车企业及印度本地药企纷纷在古吉拉特开厂,当地到2014年提供了全印16%的工业产值和22%的出口量,古吉拉特也被誉为“印度的广东”。

▲古吉拉特产业分布

在莫迪主政古邦的这些年,国大党在2004年卷土重来,曼莫汉·辛格取代瓦杰帕伊成为印度总理。金融家出身的辛格曾在1991年至1996年的国大党内阁中出任财长。他指导印度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并在1995年促成印度加入WTO。

1996年瓦杰帕伊上任时,印度GDP为0.39万亿美元。到2014年辛格离任时,印度GDP达2.04万亿美元。GDP规模从全球15位跃升到第10位。

▲辛格

2014年,莫迪在“古吉拉特经济奇迹”的光环下,带领印人党参选。与之对阵的,是尼赫鲁家族的第四代传人拉胡尔。

多年修炼,老仙莫迪对阵新秀拉胡尔,印人党席卷543个议席中的334个,莫迪终于成为总理府的主人。

▲中印经济对比

四、罗摩之道

上任伊始,莫迪就在2014年9月出访美国。在纽约的一场演讲中,莫迪自信的表示:

“印度应该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这是一个大国的应尽的义务”。

为了向外界展示更强的姿态,莫迪决定先从内政抓起,着手增加印度中央政府集权。很快,莫迪就甩出了自己的三板斧。

▲莫迪在纽约

2016年11月8日晚8点,莫迪出现在印度千家万户的电视屏幕中,他讲到:

“从11月9日起,政府将彻底废除500和2000卢比的大额纸币流通,这将有利于打击腐败和洗钱,民众可以在12月30日前到银行兑换新钞”。

莫迪发布废钞令时,印度90%的交易仍用纸币支付。

由于废除的纸钞流通量巨大,而兑换时间只有50天,印度全国的各大银行前排起了长队,民众生怕错过兑换期,自己手里的钞票变成废纸。

▲排队的民众

挤兑风潮蔓延全国,印度政府下令每人每周只能从账户支取2.5万卢比(约2100元人民币),这进一步引发了人们的不满。

废钞令一出,穷人富人都要把钱拿出来兑换,让政府掌握了更多的资金情况,有利于增加税收。结合此前推行的税制改革,莫迪政府的钱袋子鼓了起来。

▲抗议废钞令

除了内部改革,莫迪还不断强化印度对南亚各国(除巴基斯坦)的影响力,时不时拿出贸易禁运、军事威胁来恐吓周边小国。

不丹妥妥的成为印度的保护国,尼泊尔也因为与中国的合作项目,三番两次的被印度贸易禁运(尼泊尔85%的进口物资来自印度)。

在坐稳南亚头把交椅的同时,印度还加强与在印度洋的布局,制定东进战略,企图把脚伸进南海。

莫迪的种种行为都透露出他对中国的看法,即将中国看做主要的竞争对手。

▲印度海军

执政8年来,莫迪带领印度GDP迈进3万亿美元。通过一系列改革,中央政府的权利得到加强。在“印度制造”的口号下,印度工业水平有所进步,大量军购更是扩充了印军实力。

2022年,印度迎来独立75周年的大庆。莫迪号召年轻人“利用未来25年,努力把印度建设成发达国家”。

细细看来,印度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其中不乏大量的高科技人才、全球第一的耕地面积、较成体系的工业、强大的军事力量、庞大的英语人口(约1.3亿人以英语为日常用语),这都是印度成为大国的砝码。

▲畸形发展的IT产业

但人才大量移民、土地利用率低下、工业水准较差、军队贪腐成风,这都阻碍着印度变强。

▲反对农改、反对军改,印度的抗议活动犹如家常便饭

电力供应不足、基础设施落后、人口受教育水平低、妇女地位低、人均粮食产量不足无不制约着印度前进的脚步。

随着印度教势力的崛起,莫迪的政治基本盘进一步增强。2023年12月,印度100名反对党出身的人民院议员遭停职,印人党辩称大量议员停职为“藐视议会、侮辱议长”所致。

▲莫迪封住了反对党的嘴巴

这是本届人民院的最后一次冬季议会,各党都希望利用议会辩论为2024年大选造势。然而,由于大量反对党议员无法参与辩论,印人党得以在选举前借反对党“失声”之际,迅速通过有利于本党连任的18项议案。

与此同时,国大党、平民党等主要反对党的的重要领导人遭受检查或逮捕,起因就是控制政府的印人党指责反对党成员涉嫌贪腐、政治献金丑闻等,反对党话语权被严重削弱。

▲国大党领袖

2024年4月,印度新一届人民院选举开幕。莫迪此次参选最大的“招牌”就是经济发展成果。然而从莫迪第二任开始,印度经济便增长乏力。莫迪2014年9月提出“印度制造”战略时,目标是将制造业在GDP中的占比从2015年的16%提升至2022年的25%,但2023年这一比例也只有17%。

截至2023年,印度约10亿适龄劳动人口中只有约1亿人有正式工作,其他人只能从事临时工作或失业,并且出现学历越高、失业率越高的现象。

▲印度社会人口基数庞大

由于就业不足,印度在过去3年内有近5600万劳动者进入效率低下的农业领域。与此同时,莫迪期待的农业自由化改革不仅未能落实,反而激起大规模农民抗议,莫迪推进的自由化经济改革离成功越来越远。

但是莫迪通过打压国大党等政治对手、提升印度教的政治影响力,其政治地位难以撼动。

▲莫迪通过印度教,把自己塑造成印度的神

莫迪在2024年印度议会下院(人民院)选举开始前曾放出豪言,计划带领印人党夺取543个席位中的400个,在议会中形成压倒性优势。

从最终结果来看,国大党在农村、低种姓人群中的基本盘仍然稳固,400个议席只能是莫迪的白日梦。

▲印度人口集中在北方,印人党在此影响力巨大

另一方面,印度南方的达罗比荼诸民族(泰米尔、泰卢固等族)抵触莫迪推行的印地语化教育的同化政策,东北黄种人居多的阿萨姆、特里普拉等邦民族矛盾尖锐,当地民族政党在各邦影响力巨大,这也将对印人党的最终席位数带来变数。

从印度全国来看,数以亿计的狂热印度教徒将莫迪看作带领印度走向世界之巅的领袖,这股强大的力量裹挟着印度社会前进。对于印度人来说,莫迪似乎又成了唯一的选项。

▲印度民间对莫迪的支持率一度超过7成

0 阅读:4

情报绕全球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