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写历史之人,100年出一个

我是历史其实挺有趣 2024-06-10 10:05:13

(顺治帝 绘像 局部)

公元1661年,清朝定都北京之后的第一位皇帝爱新觉罗·福临,也就是顺治驾崩了。

顺治死的时候,只有二十四岁。

对于顺治的母亲孝庄,也就是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晴天霹雳。

孝庄此时当然谈不上白发人,可她毕竟不到三十就死了老公(皇太极),眼下这个儿子原本是她唯一的指望,尽管,母子之间相处的并不融洽,甚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势同水火,但毕竟人活着总是比什么都强。

可是现在,儿子一朝驾崩,天人永隔,什么情仇爱恨都突然中止,烟消云散了。

有可靠史料证明,顺治是死于天花疾病。

从关外来的女真人虽然体格强壮,但对中原地区的流行病却普遍缺乏免疫力,在那个没有抗生素的年代里,一旦感染天花病毒基本上就只能等死。

对于儿子的死,孝庄不仅悲伤,而且仇恨,当然她仇恨的是命运对她的捉弄。

当年自己和姐姐博尔济吉特·海兰珠一同嫁给皇太极的时候,丈夫皇太极就独独对海兰珠钟情,自己从来就没有得到过丈夫真正的爱,海兰珠死后,皇太极肝胆欲裂,悲痛不已,没过多久也去世了。

如今自己的儿子,做皇帝的时候最喜欢董鄂妃,可孝庄偏偏不喜欢她,她是不喜欢,可架不住儿子喜欢,董鄂妃薨逝之后,顺治茶不思饭不想,整天是失魂落魄,浑浑噩噩,甚至几度扬言要出家为僧,如果不是自己这个当妈的生拉硬拽,儿子早就落了发了。

对于这个六岁登临帝位的儿子,孝庄可以说是操碎了心,从冲龄即位,到鼎立燕京,从刀劈御座,到倾心僧禅,从红颜逝去,再到一病不起,她这个做母亲的心里该是何滋味?

这一年,孝庄还不老,她只有四十七岁。

(皇太极 绘像 局部)

国丧如期举行,在一个寒冷的冬天,孝庄一身黑衣,衣袂在风中微微飘动,脸色苍白而憔悴,双手轻轻扶在紫禁城的石柱之上,指尖传来冰冷的触感。

她就那么一动不动的站着,亲眼看着宦官宫女们一件一件的把儿子生前使用过的物品投入火堆之中。

数年来她和儿子在政治上的纠缠,就如同眼前的烟尘一样,缓缓散尽。

熊熊烈火烤干了孝庄脸上的眼泪,没有人敢于直视她,就更没有人看到她脸上那复杂的表情。

儿子死了,可日子还要接着往下过,顺治的儿子爱新觉罗·玄烨成了新帝,也就是康熙皇帝,可他也不过八岁,八岁登基,就代表了他没有了父亲,而三年之后,康熙的母亲也逝去了,这么一个童蒙未开的少年,作为祖母的孝庄,又怎能不担负起培养孙子的重任呢?

诚然,对于这个孙子,孝庄是倾注了无数的心血的,她手把手的教育康熙,教他读书识字,劝他如何做人,怎样从国情而着手于政治,这不是瞎掰,孝庄对于皇帝的教育是高强度高频次的,康熙后来更是回忆说:

朕有记忆时,大概是从会走路能说话时开始的,从那时起,朕就日日受到圣母皇太后的教诲。

在祖孙长期共同生活的时间中,孝庄对康熙影响最深的,就是给皇帝养成了读书的习惯,小皇帝爱书如命,嗜读成性,早上爬起来就看书,上完朝还在看书,中午吃完饭看书,晚上睡觉前还在看,有时候看的痴迷,晚上直接就不睡觉了,干脆读个通宵。

(少年康熙写字图 局部)

看着孙子康熙如此勤学上进,孝庄既欣慰又心疼,因而劝阻康熙说:

看你读书的劲头,哪里还像个天子,倒像是要进京赶考的读书人。

严厉中伴随着慈爱,康熙就这么一天天的长起来了。

孩子长大了,总有叛逆期,可是康熙对祖母的情感却越发深厚,随便翻阅皇帝的《起居注》,都可以看到他几乎每天都会抽时间去向祖母请安问示,有时候是上朝之前去,有时候是散朝之后去,忙的时候一天去一趟,不忙的时候一天能去三四趟。

是啊,这个曾经跟着丈夫席卷辽东的女性,在丈夫的身上学到了不少做人和处事的智慧,这些智慧让她受用无穷,而如今时光流转,她又把自己学到的东西全都教给了年轻的皇帝,这些东西事无巨细,大到从国家治理,小到对个人修养,祖孙之间亦师亦友,情谊非凡,我们如今看到的康熙本人发出的奏折中,有很大一部分内容是康熙的请安折,堂堂天子跟谁请安,当然就是他时时刻刻挂怀的祖母。

康熙每每外出巡视或者带兵打仗,每到一地,一定先给祖母写信,描述当地风土人情,汇报自己的所见所闻,还会贴心的把当地的一些特色美食快马加鞭的送回宫中,让祖母来品尝。

一点一点的看着康熙长大成人,看着他从一个少不经事的小皇帝变成一个乾纲独断的大清帝王,孝庄真是感慨万千。

从皇帝的执政中,孝庄已经隐约看到了盛世的前奏,皇帝拿下过权臣鳌拜,治理过贵族圈地,疏浚过黄河,平定过三藩,还收复了自古就是中国领土的台湾...

丈夫皇太极已经故去四十年,倘若他泉下有知,会为自己对康熙的教育感到骄傲吗?

(庄妃朝服像 局部)

是啊,上天没有赐给她一个深情的丈夫,也没有给过她一个称心的儿子,可是上天很公平,上天补偿给了一个让她满意的孙子。

当年皇太极随海兰珠故去的时候,孝庄的心就已经死了,而当正值壮年的儿子猝然崩逝的时候,孝庄更是已经变成了一具行尸走肉,虽然她并不衰老,但是她的生命早就枯萎了。

对于这样一个身负王朝命运的女人来说,丈夫和儿子先后离去时,总是会从她身上带走不少的精气神,从而使她更加萎靡。

幸好还有孙子康熙,尽管已经是隔代之亲,但康熙成了孝庄生命的延续。

从关外到关内,从皇太极到康熙,孝庄已经不知道经历了多少个岁月,而现在,她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

公元1688年,孝庄病逝,享年七十五岁。

祖母的死,对康熙皇帝来说无疑是沉重的打击,那时康熙皇帝已经三十四岁,早已经不是那个少不经事的孩子了,在这个世界上和自己血缘关系最为亲近的人离开了自己,他简直无法接受这个事实。

早在孝庄患病弥留之际,一向性格稳重的康熙难以自持,他向上天祈求,愿意以自己折寿的方式来换取祖母的身体康健,可任谁都知道这一切无济于事,孝庄还是薨了。

面对祖母已经渐渐冰冷的尸体,皇帝匍匐坛下,涕泪交颐,不能自已。

往事一幕幕浮上心头,晴朗的早晨,阳光透过窗棂洒落在祖母那慈祥的脸上,祖母手上拿着一本古籍,正在耐心的为自己讲解,午后,祖母带着自己在御花园中散步,那里的花儿竞相开放,蝴蝶翩翩起舞,晚上,祖母会坐在床边,为自己讲述她年轻时的故事,话语中充满了对往事的怀念和未来的期许。

(晚年康熙像 局部)

孝庄病逝的半年时间里,康熙在乾清门外临时搭了个简陋的帐篷,他席地而坐,就那么一天一天的坐着,一边坐着一边流泪。

孝庄的死对皇帝的刺激太大了,甚至一度影响到了皇帝的身体健康,他十分痛苦的和大臣们说,朕现在的身体情况和精神状态都不如从前了,自从太皇太后仙逝之后,朕深感心乱神迷,困惑不清,忧虑和劳累已经到了极点,你们平时对朕说过的话,给出的建议,朕当时听得真真的,可之后很快就会忘记。

在未来的漫长人生中,皇帝只要提到祖母,一定潸然泪下,皇帝晚上做梦,时常梦到祖母,醒来时总是哭湿了枕头,《大清圣祖仁皇帝实录》中更有这样的记载:

皇上前日与廷臣言及,辄涕下如雨,哀不自胜。

就是说,皇帝有天上朝的时候和大臣们提到太皇太后,直接涕泪横流,哀伤不能自控。

校对一下这一条记载的发生时间,那一年的康熙已经步入花甲之年,而距离孝庄逝世,也已经过了三十年整。

回到这位大清太后生命终点的时刻,我们不禁感叹,六十多年的风风雨雨,把当年天真烂漫的少女变成了老辣强硬的政治家。

(紫禁城 摄影)

在辽东,在关外,再到中原,到紫禁城,清王朝走向巅峰盛世的前奏中,她频繁的出现,到处都有她的身影。

统两朝之养孝,极三世之尊亲,这位传奇女性在弥留恍惚之间,看到了一望无际的草原,看到了天空中飞过的鸿雁,看到了丰茂的水草和成群的牛羊。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积水成渊,蛟龙生焉,那时她还年轻,投入丈夫的怀抱中时,是否想过,会有这样传奇的一生呢?

而她的灵魂,又是否会穿越千百里的土地,回到科尔沁的故乡?

年轻的蒙古姑娘在篝火旁翩翩起舞,不知命运为何物,而如今,她已经成为了命运的一部分。

2 阅读:500

我是历史其实挺有趣

简介:趣说历史,带你看点有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