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和南的佛跳墙,那是中国第四次Buddhajumpsoverthewall!

神婆爱吃 2023-05-22 22:02:16

[ The hospitality of MINNAN ]

好客福味

闽南有一道狠菜,

叫佛跳墙。

好客的闽南人,

每次一喊“人客,你贺!”

我就知道狠菜要上,

让人来一趟闽南人家里,

扶墙不算,

还要记一辈子。

红砖瓦厝间闽南的盛情,如果拿一盅佛跳墙来比喻,倒也恰如其分。山林海潮畔的食材,加上多元文化的传承,那让人精神抖擞的营养,也给了客家远行的力量。

进化自闽地之南的佛跳墙4.0

佛跳墙这道菜,一听名字就神。其实历经了四个标志性的版本:传说版、考据版、现代版,以及现在的闽和南版。“传说版”是传最广的,说是清光绪年间,福州银局官员宴请福建布政司周莲时的一道表忠心菜。“老母鸡、番鸭、猪脚、鸭肫、目鱼干、猪肚”一起炖,那在当时,得是钟鸣鼎食之家的家庭条件才能长出来的忠心。问菜名,回说:“吉祥如意,福寿双全”,简称“福寿全”,简直痒挠到脚丫缝里,周莲舒服极了。周莲的家厨郑春发是这宴会的帮厨,宴会结束后又回家改良,后来成了布政司的经典菜。有次宴会上,有文人即兴赋诗赞美:“坛启荤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这就是佛跳墙的由来。

但佛是个大肚子,再这样十全大补,翻墙就更困难了。

“考据版”的佛跳墙肯定更“真实”,却有点贫穷料理的意思。现存最古老记载“佛跳墙”的史料是同治五年(1866年)出版的《筵款丰馐依样调鼎新录》,这本晚清专门讲清朝菜肴的著作,里面“佛跳墙”竟然有“大肠、肉、萝肉,红汤”的配方。有社会学家称,“佛跳墙”其实起源自乞丐杂烩,毕竟有当时不登大雅之堂的猪大肠在。

1984年,美国总统里根访华,强木根大师被赋予国宴主厨的重任,他改良后的佛跳墙,既没有传说版的肥腻,也没有考据版的寒碜,“鱼翅、鲍鱼、刺参、章鱼、干贝、花菇、鱼唇”同炖的现代版佛跳墙,贵气但健康。

闽和南的佛跳墙,已经是闽南业内标杆,俨然是中国佛跳墙4.0,细节在汤里。“很多人对佛跳墙的认识仅止于福州汤浓味郁,但其实佛跳墙不仅仅是这样,我们的佛跳墙是来自闽南,融合了山海食材、必须原盅炖制。每下的任何一种食材都必须根据食材本身的烹饪时间去烹制,这样大家尝起来才能在感受原汤醇厚的同时,还有食材的鲜度,简单的说就是我们闽南人所说的吃料喝汤两不误。”

汤是闽菜的精髓,过去有一种说法叫做一汤十变,最经典的代表就是佛跳墙。我眼前这道“八臻佛跳墙”,是闽和南的镇店之宝,来自闽南的款待,都在这一坛之中。

八臻佛跳墙

主厨阿水师傅说不管是从闽南菜哪个角度看,佛跳墙都是招牌。这道菜在他手上,如今已是19个年头了,大小改动粗略估算,接近300次。

“做这道菜那时候呢,我是95年入行的,那时候才15岁。但10年时间,我都没有找到从小书里看到的'佛'也会跳墙出来的那种好吃。从05年的时候,我就真正开始着手去自己来创作,结合传统的佛跳墙。”阿水师傅说。

“闽和南这个佛跳墙跟传统的佛跳墙最大的区别之一在于哪?就是我们有说到川菜也好,或者说闽菜也好,都有说到这个烧汤。考究的烧法,烧三遍,那个汤才会烧清,但是火候上面的话就比较难控制了。就算是烧了三遍,有一些人做出来的汤,一样是会有浑浊。”

阿水师傅本身也是广东人,然后他就结合了粤菜炖汤的烹饪方法,他发明了隔水炖来做佛跳墙。“所以说我们的汤底的话,跟传统他们做的佛跳墙的汤底是不一样的,传统做的它直接是明火煲的,煤气的大小,有些不可控。还有就是长时间明火煲制的话,它会容易上火,汤喝下去燥热。隔水来炖制的汤色更更清澈。料的话我们的偏多,一盅佛跳墙的汤底,一斤的料最多起七两到八两的汤。有人说一斤料一斤汤,要胶质的粘稠感,是不够的。我们的版本会放金华的老火腿,还有老鸡呀,瘦肉啊,猪脚啊,鸡脚啊,鸭肉啊,牛肉这些。闽和南的主料来,有鱼翅,关东的辽参,新鲜的中鲍鱼,还有新鲜的木鱼肉,鸽蛋,花菇,蹄筋,花胶,总共有八样。”

山海八珍不光要历经浸煨泡熬的繁杂准备,烹制时更要以十八道古法慢做近十小时,清澈澄亮的琥珀色汤底,绸般润滑,胶质黏而不滞;细数食材,海参细滑、鲍鱼软嫩、鸽蛋晶莹且吸足香气,实在不愧为闽菜之状元。将人间至味熬进一坛,满满都是闽南人的骄傲。

欢席,津津有福

托“一大口”创始人美食家小宽,和纪录片《上新吧,福味》总顾问亦是同名书作者林卫辉的福,在闽和南新店的这场庆功宴,我吃撑的耳朵津津有味,庆功宴出来的肚子看起来也是福气满满。

让我记忆犹新的除了佛跳墙,还有样貌最丑却是近年来尝到最好味的海蛎饼,在海峡彼岸,那是眷村美食“蚵仔煎”,同宗人一吃就找到隔海相望的亲人。海蛎的那软糯珍珠般的肥,颗颗布满,其实蕴含着福建人家宴式的盛情款款,万水千山总是情。

晚宴选在静安区的闽和南上海首店——闽和南·欢席。“欢席”二字,取自闽南谚语“欢喜就好”,寓意更高款待,处处欢席,时时欢喜。

现在不少闽南之馐,看起来都是珍奢入馔,其实闽南人最贵的是食物里的人情。

古有南宋石狮籍美食家、士大夫林洪所撰《山家清供》,广纳山野食材,记录名称、用料、烹调方法,行文间,亦涉掌故诗文。

今有王善旭(闽和南王董的父亲),就是做了阿公的绿岛创始人老王董,年少时和一帮好友走海经商讨生活,家人为回程的他们备下的家宴,依然感怀良多。而今闽菜位列八大菜系之一,清鲜和醇、荤香多汤,自成一派。他把闽南的传统习俗中,他度过的每一个值得纪念的时刻,那一场热闹非凡的家宴,就融会贯通纳入餐厅菜单。

香气四溢间,当晚有博古通今的美食家们参与,一张餐桌亦涉掌故诗文。

与其说这是复刻闽南人一个家族分享喜悦,庆祝团圆的重要场合。不如说是专属于老王董的海上念想,来自闽南的美意款待,确实盛情。

开席前,我问王董,他个人最宣(喜欢)福建菜。正像闽南人四海为家的文化,王董从小到大忘不了的福建菜,还是逃不开“包容”二字!比如润饼,“每年清明节,我们就会全家人一起来包润饼,将春天应季的食材包到一张润饼里。比如八宝芋泥,这是用福建的槟榔芋制成的芋泥,不停地捶打与推磨才有绵密的口感,表面看起来是只有芋泥,内里却有着八种不同的食材,咸甜的搭配更有闽南的风味。还有一道“原汤牛肉羹”——“我们的原汤牛肉羹与传统牛肉汤有所不同,最特别的是汤头,牛大骨、牛排等熬煮六个小时才能激发牛本身的浓郁鲜香。 ”

这些菜都能在闽和南吃到吗?能!我这才意识到自己真的是看着碗里的,想着锅里的。

闽和南九味美馔,以安海土笋冻开席。

安海土笋冻

土笋又名涂笋,辉哥说土笋又叫可口革囊星虫,据《闽小记》载:“予在闽常食土笋冻,味甚鲜异,但闻生于海滨,形似蚯蚓,即沙巽也。”最出名的要数泉州安海的土笋冻,现在土笋因为环境变化,越来越稀少,我也是吃一次回味一次。

恰到好处的芥末味并不冲人,散去后仍能感受到一阵咸鲜,冻本身的清爽香嫩,让我对下一味更添期待。

蒜椒汁沾大九节虾

入选石狮宋元海丝宴的蒜椒汁沾大九节虾,是福建南部的特产。一深一浅的九节花纹,经一番浅烫深浸,伴着入口的蒜爽椒辛,不减浓鲜。

我问王董他觉得什么是福建的味道,他说福建所处的地理位置是关键,“一个山海交会的地方,拥有丰富的山海食材。”当地人都以食材的“鲜”作为“好吃”的首要条件,福建菜求清淡,这不是指没什么味道,而是注重食材本味。加上福建自古以来的传统饮食文化,咸与甜的搭配,不仅仅来自于糖和盐,更多来自食材本身的味觉感受,通过之间的化学碰撞,从而得到闽菜的张力。

如果要选一碗汤拉进我和闽南的距离,王董最爱的原汤牛肉羹首当其冲。

原汤牛肉羹

土黄牛肉去筋切条,经数小时手工捶打,入煲足六小时的牛骨原汤汆煮成羹。细姜除腥,青蒜提味,汤鲜羹滑,保留了牛肉适度的纤维感。牛肉吃起来十分鲜甜,要能再配上一碗咸饭,便足以抚平一切心绪了。

白萝卜饭

咸饭不是咸的饭哦!那是入选《舌尖上的中国2》归乡宴的闽和南白萝卜饭,也就是闽南人口中的咸饭。萝卜晶莹剔透,米粒软糯清甜,虾干、蛏干、香菇的鲜味丝丝渗入,难怪当地人一日不吃,甚是想念。

含水量近90%的石狮大厦村沙土萝卜,以“白、水、甜”著称,入口便如一汪水般化开,连着八肥两瘦的土猪肉用卤汁精心调养。料头要吊出香味,需先翻炒,再用四小时现熬的骨汤焖煮,20分钟后,五常米软硬正合,贺呷!

花雕酒醉河田鸡

都说没有一只鸡能飞出广州,如果飞到福建,鸡鸭同理。

说到花雕酒醉河田鸡,王董说有很多客人以为是和田鸡,但其实它不是,那是福建长汀县的一种鸡。《上新吧福味》的林卫辉老师做过报道跟采访,这道菜有闽北的盐酒鸡的影子在里面,同时它受广东客家菜的盐焗鸡的影响。闽和南总厨阿水又从丈母娘为太太坐月子为灵感,在这道菜里放了几味药材,党参,当归,川芎,白芷,一起放去蒸,历时三个月才有了这点百吃不厌的鸡。

当晚还有一道让我吃出坐月子感觉的,就是一道如雷贯耳的鸭菜。闽南人好食补,姜母鸭可以作证。

古法酱香姜母鸭

古法酱香姜母鸭以七两老姜,同麻油一起,小火慢慢煨熟整只番鸭,九十分钟诠释出“甘、鲜、香、咸”的传统滋味。

然后遵循古法,放凉切件,下煨过的老姜再煎至金黄,阿水亲自上阵,外脆里汁。

食至过半,海之鲜——破布子蒸特大伍鱼登场。

破布子蒸特大伍鱼

伍鱼是海上疍民向海而生的吉光片羽,鱼油含量足,配破布子,味道极美。破布子我之前在台湾菜里常吃,原产闽粤或云贵地区的山谷溪涧。破布子不能直接吃,要去除果皮,腌泡后涩味才消除,绽放鲜香,带一点点酸甜与果味,搭配鱼类堪称妙笔。

下道小鲜亦有大味,沙茶煮东山大鱿鱼,自熬沙茶十分点睛。

沙茶煮东山大鱿鱼

东南海交汇的纯净海域,养出的水晶大管也娇嫩透润,只需骨汤文火一煨,再以特制沙茶一淋,三分鲜辣、七分甘醇,便勾出了独属闽南的沙茶海鲜香。

沙茶,是面粉,辣椒粉,虾干,还有大量的花生酱组成的一种神奇酱料。用闽南人的话来讲,是万物皆沙茶。不要小看闽南人请客吃沙茶面,因为一碗面可能就三五百块,可以加任何的东西:鲍鱼、辽参、花胶、龙虾…就怕贫穷限制了想象。

早年在民国时期进入福建,源于很多华侨去从东南亚带回。闽和南阿水自己熬制这个沙茶酱很特别:“添加一些炒过的花生碎,还有一些大地鱼。还有虾干也是磨成粉下去一起炒制,那最关键的。调这个沙茶,先调好沙茶酱,然后再调成一个汤,就类似于像做咖喱一样。沙茶酱是咖喱胆。最重要的还是这个汤底,一定需要猪大骨,以及大地鱼一起放下去熬出来一个汤,再冲沙茶酱。”

侨乡葱茸包,咬一口,便懂了侨乡戒不掉的心头甜。

侨乡葱茸包

扎实厨功揉出柔韧面皮,覆一层特调葱茸酱,襄一勺手打肉松蛋液馅,一小时的发酵让葱香由表入里完全渗透,流沙馅透出丝丝肉松,混着葱香直冲口腔,至此,味蕾心头尽余欢。

有口福的人,自然能遇见更多有福之人。

用小宽的话说,爱吃的人,总会相遇。

辉哥的新书《上新吧,福味》脱胎于同名纪录片,可以说,是一部专注闽南在地食材的《山海经》和《林草戏》。

其以八种获得“国家地理标识”的福建农产品为线索,将二十四位星厨置于八闽水土,从特殊地域的食材困境出发,用独特的烹调手法赋予食材新的表达。

福建菜以更博大的文化“见识”,一直带领中国味道走向更远的地方。这让我想起“扬州炒饭”。闽南菜,成为中国最会“好客”的菜系,实至名归。譬如“扬州炒饭”,很多人以为是淮扬菜,究其源头,说是闽南菜更恰当。清代扬州知府伊秉绶(1754~1815,福建宁化客家人)才是“扬州炒饭”实至名归的发明者和推动者,当年伊府大厨在炒饭里加了虾仁和叉烧,成盐商家风靡一时的必备主食,最后这碗扬州炒饭也随客家人走向世界。伊面”是一种油炸的鸡蛋面,有人认为它是最早的方便面。说起“伊面”这个名字,其实跟伊秉绶有关。伊秉绶本人又是书法家,府上经常会有一些文人墨客前来拜访,而公务在身的伊秉绶有时来不及用饭菜招待客人们。为了不怠慢客人们,伊秉绶在一位麦姓大厨帮助下,发明了“伊面”这种方便食品:将鸡蛋面条用油炸了后保存起来,待需要吃的时候将面条用高汤略煮一下,然后伴着佐料即可上桌招待客人。佐料大多是福建人爱用的鲜菇、大虾、牛肉等上等食材,因此深受文人墨客的欢迎,并逐渐流传到民间。

所以,今天有人认为伊秉绶才是方便面的鼻祖,而现代“方便面之父”安藤百福只是将“伊面”的方法加以改进而已。在广东和福建一些厂家所生产的方便面并不叫“方便面”而叫“伊面”,如“三鲜伊面”“牛肉伊面”等。

福味,传承着历史上烟火人情的味蕾记忆,海海人生,博古纳今,下一站,更值得期待!

🍌

神 婆 问

你 喜 欢 闽 南 菜 吗 ?

“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

乐恬淡之能,

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

故寿命无穷,

与天地终,

此圣人之治身也。”

——《黄帝内经》

Food Bless You!

《风味人间》顾问

《神一样的餐桌》主人

《食野中国》《人间值得369》制片人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