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诗友来北平,对饭菜不满打士兵耳光,周总理一顿饭让其自省

微影说红楼 2023-02-07 15:46:46

他自幼饱读诗书,自诩是亚洲的卢梭。

他是近代著名的政治诗人,收纳诗集中的诗词就有5000余首,甚至与毛主席结为诗友。

然而这样一位在政治上和文学上都颇具成就的大才子,却性情乖张,恃才傲物,险些犯下大错。

他就是敢怒敢骂的柳亚子,是毛主席名句里“牢骚太盛防肠断”的主人公。

1949年,柳亚子作为毛主席亲自请来的宾客,在入住颐和园期间,先后对警卫士兵和负责他起居饮食的管理员发生冲突,甚至动手打了士兵。

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让这位才子不惜大打出手,事情又是怎么解决的呢?

柳亚子动手打士兵

柳亚子出生于条件优渥的书香世家,接受的是新式教育,他的思想先进,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怀。

他从事教育事业、创办报刊,一直在为国民的觉醒和国家的复兴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虽不曾上过战场,但是他手中写诗的笔就是他革命的枪。

他的才能得到了孙中山先生的认可,受邀出任任总统府秘书,可是天性自由洒脱,喜欢无拘无束生活的柳亚子,哪里受得了军政机关里的种种约束。

到任仅仅三天,他就率性辞去总统秘书的职位,去上海创办报刊了。他性情的率直和不羁,在此事上就已可见一斑。

1949年初,北平刚刚解放,毛主席邀请了重要的党派人士和民主人士来到北平,共同商议新中国成立的筹备大事,听听来自各方代表的声音,柳亚子也在受邀之列。

受到邀请的柳亚子十分高兴,在日记中写到这是他近几年来最大的好事,他甚至得意的有些忘乎所以了。

刚到北平,柳亚子一行人等就被安排在六国饭店下榻,那是招待贵宾的最高规格了。

可是没过几天,柳亚子一行人被通知他们要到北京西郊的颐和园万寿堂居住。

颐和园的条件也是非常好的,但是与六国饭店相较而言,不但地理位置偏僻,食宿条件也略显逊色。这一对比,让柳亚子心中不免有些落差和怨言。

其实这样安排也是没有办法,因为柳亚子等参会的民主人士刚刚下榻六国饭店不久,国民党派来和谈的人就到了,为了彰显和谈的诚意以及方便工作,毛主席决定腾出六国饭店给国民党一行谈判的三十余人入住。

这样的安排虽然合情合理,可是不知情的柳亚子对此并不能理解。

除了入住条件打了折扣的的心理落差以外,对出行专车的配备问题也是大为不满。

与他一起转移到颐和园万寿堂的其他民主人士中,有的级别较高,为了方便公务往来便给他们配备了专车。

可是那时人民刚刚解放,新中国还没有成立,经济条件很是受限,没有办法给每一位宾客都配备专车。

这样的差别对待也让柳亚子很不满意,在随后写给毛主席的诗词中还特意暗指了配车问题。

另外那段时间国事繁重,毛主席和周总理一直忙于国事,抽不出身来与柳亚子见面。柳亚子却误认为对他太不重视,这让心高气傲的柳亚子心里非常不舒服。

这些问题让柳亚子钻了牛角尖,在入住颐和园万寿堂后日子里,他的心里好像压了一块大石头似的,整日烦躁不安。

人如果遇事自己想不开,心里的疙瘩就像个磁铁一样,会吸附更多的坏情绪,对更多的事情感到不满。

这段时间的柳亚子就是这样,住在偏僻的颐和园,进进出出没有车,本就够烦恼了。恰逢有一天散步回来,被门口警卫员拦住询问。

柳亚子心想:我在这里住了这么些日子了,早已面熟。进进出出从未被拦,为何今日不让进入?这分明就是有意刁难,找我麻烦。

心中不满到达顶点,他随即抡起手中的拐杖,重重的打在士兵的身上。士兵忍着疼痛和委屈,仍然坚守职责,非要搞清楚情况,再让他进去。

正在这时有认识柳亚子的警卫战士恰巧路过,为柳亚子证明了身份,这才顺利进入。

原来拦住柳亚子的士兵是新来的警卫,刚刚换岗轮到他,不认识柳亚子也是情有可原。可是就为这么点小事,柳亚子就如此生气,甚至动手,对他这样身份的人来说,实在是有些不该。

可当时的柳亚子并不理解,士兵这样做也是职责所在。他气呼呼的回到了房间。

饭前管理员拿着菜谱请示柳亚子意见,柳亚子看着菜单上写的黄瓜干,很是不满。

谁都知道晒干储存的蔬菜的味道不如新鲜的蔬菜好吃。柳亚子对管理员愤怒的说:“我不吃干菜,我要吃新鲜的黄瓜。”

当今社会的温室大棚,可以让人们在一年四季吃到新鲜的蔬菜。可是新中国成立前的条件却不比现在。那时候只有夏天才能吃到应季的新鲜蔬菜,其他季节根本没有。

这一点想必柳亚子也该心知肚明,但是彼时的他被怒火冲昏头脑,已经顾不上那些了。

于是管理员解释说,这个季节哪有新鲜黄瓜吃。

本来就压着一肚子不满的柳亚子,像一根被点燃的火柴,当即怒火中烧,他不受控制的扇了管理员一巴掌。

他认为管理员是在顶撞他,甚至冠冕堂皇的数落管理员没有尽职尽责,本职工作做的不到位。

管理员也是士兵出身,当兵期间还做过指导员。在前线时枪林弹雨,吃过苦也受过罪,但是却从未受到过被人打耳光的屈辱。

他怎么也想不到在招待贵宾的颐和园万寿堂,竟会遭遇这样的无礼行为。他不甘这样默默忍受,于是将此事上报了领导。

很快周总理和毛主席都知道了柳亚子动手打人的事情,连同他之前发牢骚说的,领导们再不来接见他,就要投湖就要上吊的疯癫言辞,也一并传递进总理的耳朵里。

周总理的巧妙批评

周总理知道这些以后,自然也是不能认同柳亚子的过激言行的。对于这种恶劣的行为,认真的周总理是不能纵容的。

可是周总理没有对他严厉的批评指责,反而在百忙之中同夫人邓颖超一起,在颐和园宴请柳亚子。

宴席上周总理首先向柳亚子对革命工作和新中国筹备工作的大力支持表示了感谢。又对这些日子没能抽身与柳亚子见面做了解释和礼节性的道歉。

总理如沐春风般的问候和感谢,把柳亚子心中被忽视的感觉一扫而光,郁结的心情畅快了不少。

周总理对柳亚子的错误只字未提,先与他谈论起国事,特别是这次和谈的背后原因和结果。这些正是柳亚子作为革命人士所最关心的话题,一番畅谈,彻底打消了柳亚子心中的疑虑,露出了多日不见的微笑。

这时总理认为时机成熟了,可以谈谈柳亚子所犯的错误了。周总理先开口说道:“我们的同志刚到北平,很多事情还不太熟悉,做得不周,让柳先生动怒了。”

这样一来,让柳亚子倍感愧疚,没等总理批评,他自己就先认识到了错误。

这时候总理只是点到为止,寥寥几句就说出了重点:在革命的队伍里是不可以打人的。还拿朱德司令爱戴士兵的事情举例。这样的对比让柳亚子自惭形秽,深深的认识到动手打人是多么恶劣和不被容许的事情。

对于柳亚子认为自己不被重视,担心自己的才能不被重用的心理,周总理一番巧妙的言辞又给他吃了一颗定心丸。

总理说:“柳先生要好好保重身体呀,未来的革命道路还很长,还有很多事情需要先生去做呢。”暗暗指向了柳亚子先前放话要投湖上吊的言论。

柳亚子是个聪明人,总理这样的批评教育给他留足了颜面,让他从内心决定收敛自己的坏脾气。

周总理为人和蔼可亲,深受人民群众的爱戴。可他对于犯错误的同志,也有自己独特的批评方法。他不吼不叫,不暴怒,温和的处理方式让人印象深刻,避免再犯。

周总理巧妙批评的经典事件还有很多,除了对柳亚子的这种“内疚”式说教,还有“加深印象”式的批评。

有一次柬埔寨亲王访华回国,总理带领几位将军去机场亲自送行。亲王登机后,还微笑着向着窗外送行的人们挥手告别,随即飞机开始滑行、起飞。

将军们看到飞机从地面腾起,便都转身准备离去。这时周总理赶紧把他们叫住,让他们列队站好,注视着飞机在空中盘旋一圈以后,才结束送行礼仪。

转过身来对将军们说到:“你们可懂得外交礼仪?外宾的飞机起飞后是要在空着盘旋一圈后再正常航行的,目的是表示对这里的不舍和感谢,是很重要的礼仪。”

原来总理知道将军们送完柬埔寨亲王后,相约要去现场看球赛,所以才着急离开。

而总理故意多讲一些外交礼仪,正是想拖延一些时间,让将军们因为错失了一些看球的时间,反而因此对这次错误印象深刻。

总理是仁爱的,他的批评和惩罚都分寸恰当。见将军们恍然大悟,知道这次一定给他们留下了深刻记忆后便说:“走吧,我们一起去看球吧,还能赶上下半场的球赛。”

如此看来,周总理的待人接物真是与柳亚子的为人处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周恩来总理的为人是这般谦和,就连批评都最大程度的做到既给对方留足颜面,又达到最好的效果。

他的一生都在为人民鞠躬尽瘁的服务着,而自己却无儿无女,这样的总理怎能不被世人所爱戴呢?

柳亚子与毛主席的渊源

回到柳亚子身上来说,他的恃才傲物,除了自身的性格之外,毛主席与他是诗友的特殊情谊,恐怕也是他内心膨胀的原因之一。

柳亚子与毛主席的渊源始于第一次国共合作,后因二人在诗词方面相投,时常用诗词回复往来。

毛主席赴重庆谈判时,曾特意会晤柳亚子,并将亲笔写的《沁园春·雪》赠与他。得到毛主席亲笔诗的柳亚子非常高兴,很快和了一首《沁园春次韵和毛润之咏雪之作,不尽依原题意也》回应,并在《新华日报》上发表。

这次柳亚子颐和园打人事件,也让毛主席十分不满,作诗写到“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意思是说柳亚子遇到不满的事情就牢骚满腹,不能排解负面情绪,长此以往要小心身体的健康啊。并教导他看事情要用开放的眼光,心胸打开了,眼光放远了,对琐事自然不会太过计较。

其实此诗并不是毛主席主动写的批评诗,而是对柳亚子写给他的“牢骚满腹”的诗词的回复。在周总理宴请柳亚子,对他批评教导之前,柳亚子就对心中的不满作了一首诗,传递给毛主席。

诗词的大意是说昔日的友人润之,当了主席后就忘了旧人。将自己出行没有专车、认为受到冷落等抱怨都写在了诗中。还说如此这样,自己不如隐居好了。

从此诗中不但看出了柳亚子满腹的牢骚和矫情,还看出了他敢说的率真性情。难怪郭沫若老先生评价他“敢哭、敢笑、敢怒、敢骂”,从他敢于写这样的诗向毛主席表达不满就可以看出了。

然而毛主席并没有因此生气,反而回应了一首诗来劝慰她,足以看出毛主席伟人般的博大胸襟,再次与柳亚子的胸怀形成鲜明的对比。

柳亚子误以为毛主席对他不够重视,毛主席在周总理去过之后不久,在处理繁忙公务之余,抽出时间到颐和园万寿堂拜访柳亚子。

这场误会彻底解除,也让柳亚子这个党外人士更加坚定的投身到新中国的建设上来。

成熟的麦子总是低着头,毛主席、周总理、柳亚子都是一身才华,而性情和胸襟却不尽相同。

中国人常说“德才兼备”、“德不配位”,可见自古以来“德”都是放在第一位的。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太多的家长都只关注于子女的学习和成绩,而忽略了身心健康,熟不知这其实是本末倒置的行为。

好的德行才是最重要的,良好的品行、开阔的胸怀才是一个人成长为参天大树的根基。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