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年主席审核大将名单,萧克位列其中,后却被降衔,与刘少奇有关

百年人物志 2024-06-06 10:17:47

百年人物志,每天发布历史类文章。您可以点击关注,并在本文下方留下您宝贵的评论和意见。

萧克出生于书香门第,从小喜欢文学,迫使他走上革命道路的是因为大哥的死亡。萧克的大哥是个性情中人,江湖义气,嫉恶如仇,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这样的性格避免不了要得罪人。

1923年,因得罪了当地的大地主,萧克的大哥被残忍杀害。事情发生后,萧克扔掉了笔杆子,决定为大哥报仇雪恨。以此为契机,萧克逐渐走上了革命道路。

1926年初,弃笔从戎的萧克考入了位于广州的中央军事委员会宪兵教练所第二期。毕业后,萧克进入叶挺部队任职。

就在他刚刚投入革命军队之际,却恰好赶上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国民党反动派大肆杀害共产党人和先进分子,全国革命陷入了低潮,广州等地先后被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

在这腥风血雨的生死关头,萧克选择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许多意志薄弱者争相退出共产党或对共产党避之不及的情况下,他却立志要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足见其英雄本色。

此后,南昌起义、井冈山斗争、长征等重要节点上,都能够看到萧克的身影。就连毛主席都对他印象深刻。

1968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当天,北京天安门城楼上举行庆典活动,萧克应邀前来参加。毛主席见到他后,再次提到了两人第一次相遇的故事。

萧克是在1928年4月率领湘南农军独立营向井冈山转移的路上遇到毛主席的。虽然已经过去了40年时间,但毛主席还清楚地记得当时的情况,他问萧克说:“我们第一次见面是在龙溪洞吧?”

萧克点点头,回答道:“是在龙溪洞,主席。”

“那会你们人有多少?枪呢?”

“一共500多人,男女老少都有。枪大概有六七十条,还有300多杆梭镖呢。”再次回忆起当年的事情,萧克仍然历历在目。

毛主席听后,大赞道:“揭竿而起啊,这是真正的揭竿而起。”

不惧生死,投身革命

在中央苏区反“围剿”战斗中,时任红六军团第十七师师长的萧克在我军没有空中优势的情况下,却两次诱使敌机对自己人误炸,足见他的足智多谋。

1934年1月,根据中革军委命令,萧克率军北上,计划与十六师会合,配合其行动。

一接到命令,萧克便立即派出侦察部队,就北上路线进行侦察,做好途中与敌人遭遇后的作战准备。1月24日,萧克率领十七师出发北上,两天后,他们在友军的配合下渡过袁水,开向奉新黄沙地区,与十六师会合。

国民党军得知情况后,集结大批兵力,企图堵截红十七师。然而,萧克为避免夜长梦多,遭到国民党军围堵,连续数日率军急行军,2月2日,红十七师已经抵达黄沙地区。

由于昼夜不停行军,红十七师体力消耗巨大,急需休整。鉴于此,萧克下令原地休整,等待红十六师会合。

然而,就在这时,国民党军也来到了这里,并对我军发起进攻。

国民党军除了在数量上占据优势外,还派出飞机在我军上空实行轰炸,俯冲扫射。在国民党军的狂轰滥炸下,红十七师一度处于被动。

萧克见状,对国民党飞机为何能够准确地轰炸我军阵地产生了好奇。于是,趁着停战的间隙,萧克来到一处高地,从望远镜中,他发现了国民党阵地上用白布设置的陆空联络信号。

萧克收起望远镜后,心中立即有了办法。很快,只见我军阵地上也设置了同国民党军一样的白布联络信号。

等国民党军的飞机再次来到战场后,果然没有轰炸我军阵地,反而在混乱中轰炸了自己人。我军也在这时趁机打开了缺口,突围成功。

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红六军团奉命离开湘赣苏区。1934年8月,红六军团接连突破了国民党设下的四道防线,胜利突围。国民党军大惊失色,立即下令追击。

在这次转移途中,萧克故技重施,再次令国民党的飞机炸了自己人。当时正值夏日,红六军团的指战员们头戴草帽赶路。

然而,萧克却下令让大家将草帽扔在路旁,大家虽然不理解,但还是服从命令扔了遮阳的草帽。不久,在后面追击的国民党军路过时,争相戴上了这些草帽。

果然,当国民党的飞机飞抵这一带上空后,见到戴着草帽的队伍后,立即投下了炸弹。因为经常跟红军打交道的他们,认为戴草帽的就是红军队伍。

但这次,萧克却提前想到了这一点。

抗日战争爆发后,萧克奉命在不同的岗位上执行任务,不同的战斗经历使得他逐渐成长为了一名军政全才。

1937年8月,萧克改任八路军第120师副师长。9月,萧克抵达太原,随120师开赴晋西北前线。

这一时期,八路军曾积极配合国民党军进行忻口会战,在敌后开展游击战争,迟滞敌军的行动,切断其运输路线。这些行动一度令日军深受其扰。

我军在抵达晋西北工作初期,发现了不少问题。萧克等人积极开展工作,到这一年年底,我党已经在晋西北广大地区建立了党组织,工农、妇女儿童等群众组织也先后成立。120师也由最初的8000多人发展到了2万多人。

除了大力发展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外,120师也在对日作战中立下了不少功劳。

1938年2月,日伪军接连占领晋西北根据地的七座县城,企图迫使我军西渡黄河,放弃这里。

然而,120师采用诱敌深入的办法进行反击。这一时期是我军最困难的时候,但120师全体将士们积极开展游击作战,不断创造歼灭敌人的机会。整个过程,战士们斗志昂扬,冲锋陷阵。

最终,我军将失去的七座县城全部收复。

战斗结束后,关于我军在晋西北开展的作战,萧克特意做了经验总结,写成文章发表。文章内容全面、客观,一经发表便在党内引起热烈反响。

新中国成立后,萧克继续在部队工作,先后出任国防部副部长、解放军训练总监部副部长等。

1955年9月,在新中国成立后的首次授衔仪式上,萧克被授予上将军衔。而实际上,就在八个月前,萧克的名字还在毛主席审阅的大将名单上,更重要的是,毛主席对此并没有提出异议。

按理说,萧克原本是要被授予大将军衔的,但最后为何又成了上将呢?这其中的变故跟一个人有关系,他就是刘少奇同志。

刘少奇在我们党内的地位举足轻重,仅次于毛主席,他的意见自然十分重要。当时,在讨论大将人员的名单时,刘少奇明确提出:“我不认为萧克应该被授予大将军衔。他在历史上是犯过错误的,即红军时期在关于张国焘问题的态度上。”

刘少奇说的这件事是指在1936年红二、四方面军会师后,面对张国焘分裂党内团结的行径,萧克不仅没有表态支持中央,而且还在红四方面军中任了职。当时党内不少同志对他是有意见的。

萧克对当初这件事也始终念念不忘,晚年,他还曾反省自己“站错误,犯了错误。”

除了反对萧克被授予大将军衔外,刘少奇还表示:“萧克不如徐海东同志。徐海东同志虽然因身体原因长期处于养病状态,但他的资格和党性都要在萧克之上。因此,我建议授予徐海东大将军衔,萧克可授上将军衔。”

紧接着,刘少奇又在会议上提到了粟裕,他指出:“粟裕在解放战争中立下了不朽功勋,贡献巨大。他作为‘华东代表’,是能够占据一个元帅之位的。”

其实,当时毛主席也有意授予粟裕元帅军衔。不过,就在大家针对刘少奇提出的这三点意见进行讨论时,周总理却认为“陈毅更有资格被评元帅”。

最终,大家经过反复商讨后,得出了结论,陈毅被授予元帅军衔,徐海东和粟裕被评为大将,萧克则是上将。

当然,萧克曾在井冈山时期、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担任过要职,也有声音认为他被授予上将军衔是受委屈了。萧克听到后,却十分淡然地表示:

“很多的战友为了新中国的诞生在战争中都牺牲了,我早该打死了,评不评衔,评什么都行。”

简单一句话,不仅展现了他服从组织决定的坚定党性原则,更能够看出他的胸襟足够宽广。

那么,再来看看深受刘少奇重视的徐海东将军吧。

“授我大将,我受之有愧啊”

埃德加·斯诺曾对徐海东有过这样的评价:

“中国共产党的军事领导人中,恐怕没有人能比徐海东更加‘大名鼎鼎’,也肯定没有人能比他更加神秘的了。”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大将中,徐海东将军是从小便开始经受苦难的一位。6岁起便开始背着箩筐拾柴、挖野菜。

在当了11年窑工后,徐海东于1925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走上了革命道路。

徐海东在党内有很多名号,“泥巴人”、“臭豆腐”……不过,最家喻户晓的还是“徐老虎”这个称号。

徐海东在政治原则上十分坚定,即使是在政治风暴中,他也依旧“站得稳”。

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鄂豫皖苏区的肃反运动中,徐海东在接受政治审查期间,不顾自己的处境,毅然在召开的大会上公开发声,指出“红二十五军现在非战斗减员超过了3000人,在这件事情上,领导是要负完全责任的。”

随即,徐海东的处境更加艰难。幸运的是,在随后爆发的战斗中,徐海东冲锋陷阵,不惧生死的行动为自己洗清了嫌疑。

不久,徐海东升任红二十五军军长,在他的保护下,300多名“有问题”的干部战士们得以重新回到革命队伍中。

1931年春,徐海东在鄂豫皖根据地的反“围剿”斗争中受了重伤,昏迷了整整一天一夜后捡回了一条命。此后一个多月,徐海东便一直待在后方医院疗养。

身体一好转,他便迫不及待向组织申请返回部队参加战斗。由于当时部队中的团长一职已有了新的人选出任,因此,上级便命令他继续休养,等待新的团长任命。

没想到,徐海东却一点儿也不在意职位高低,他表示:“闹革命又不是为了当官。团长、副团长都一样,我当副团长去。”

就这样,在他的强烈要求下,立下战功的徐海东却当起了老部队的副团长。对于“降职”一事,徐海东不仅毫不在意,而且还认真地给新团长当起了助手。

像这样“让官”的事情不止一次。1934年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前,徐海东主动提出由中央派来的程子华当军长,自己当副军长,协助他开展工作。徐海东不慕名利,始终铭记“闹革命不是为了当官”。为了大局,他一次次选择“让官”,足见他的高风亮节。

在革命战争中,徐海东先后9次负伤,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身上共有17道疤痕,这些都是他战场荣誉的印记。毛主席曾称赞他是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

1940年后,受伤病影响,徐海东远离了战场,成为了病人,长期疗养。尽管此后几年,他都没有再出现在战场上,但他为中国革命作出的贡献是不可能被磨灭的。

1955年,解放军第一次授衔仪式上,徐海东被授予大将军衔。这意味着党和人民始终铭记着这位猛将。

远在大连疗养的徐海东听到这一消息后,先是震惊,继而不安。他认为自己虽然很早便参加革命了,但自1940年病倒后,便再没有上战场了,尤其在解放战争中更是“毫无作为”。

于是,当周总理来大连看望他时,徐海东一见面便开门见山地说道:“总理,我已经很多年没有为党工作了,如今却授予我大将军衔,我实在是受之有愧啊。希望中央能够重新考虑此事。”

周总理听后,郑重地摇了摇头,十分认真地说道:“海东同志,你当大将,十分合适,不高不低。”

多年来,饱受伤病折磨的徐海东没有掉过一滴泪,如今,听到周总理的肯定后,徐海东却红了眼。

徐海东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真正做到了对党“绝对忠诚”。

参考资料:党史纵览2019年11期、传奇·传记文学选刊2020年3期、党史纵横2009年9期、党史博览2016年12期

0 阅读:329

百年人物志

简介:这是一个有态度的历史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