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三大刺杀事件之费祎遇刺案,一件改变季汉走向的历史事件

群众魏蜀吴史 2024-04-01 03:43:17

我是三国路人甲,专注三国史。跟着我,一起聊三国

季汉后主延熙十六年(253年)大年初一,大将军费祎在汉寿前线召开岁首大会,不觉喝酒大醉。在座的魏国降将郭脩突然发难,举刀刺死费祎。同年八月,魏帝曹芳追封郭脩长乐亭侯,追谥威侯,从而更为这一事件蒙上了一层历史迷雾。

电视剧《三国演义》费祎剧照

一、齐名董允

费祎,字文伟,江夏鄳县(今河南省罗山)人。

费祎幼年时失去父母,依附在同族叔伯费伯仁(疑为表字)家生活。这个费伯仁的姑姑,也就是费祎的堂祖母,是益州牧刘璋的母亲。因为这层关系,刘璋派人接费伯仁入蜀,费祎就跟着一起到了蜀中游学。

刘备定益州后,费祎就留在了蜀地。他和同入蜀的汝南人许叔龙(疑为表字,应该是许靖族人)、南郡人董允齐名。

这里还有件逸事。董允之父、掌军中郎将董和,一度觉得费祎、董允二人才具难高分高下,但经过一事,他心中有了答案。

当时左将军长史许靖之子早丧,董允和费祎一同前往参加葬礼。作为公子哥儿,董允就向他老爸董和要车。董和一向清廉,就给他俩派了一辆三蹦子(鹿车)。董允一看,觉得有些掉价,就面露不悦,费祎却没什么表示,从容上车就座。到了那里,诸葛亮等权贵已经到达。董允一看,他们都开的劳斯莱斯、宾利、兰 博基尼(车乘甚鲜),就更感觉脚指头都能抠出三室一厅来,费祎却还是一切神态自若。这司机回来后,董和问二人表现,他就如实相告,老董和听了,感慨地对儿子道:“我过去一直觉得你和文伟优劣难分,通过这事儿,你娃比人家差远了!”(参见)。

费祎、董允、许叔龙齐名

这之后,董允果然事事比费祎要差那么一点儿(参见)。这是后话不提。

顺带说一句,前述费伯仁有个同族兄弟叫费观,他却又娶了刘璋的女儿,这辈份也不知道该咋论。在刘备入蜀时,费观作为护军李严的参军,同李严一起拒刘备于绵竹(今四川德阳),后又与李严一起归降刘备(参见)。刘备定益州后,以费观为禆将军,后先后任巴郡(治江州,即今重庆)太守、江州都督。刘禅即位后,费观封都亭侯,加振威将军。他在三十七岁时去世。

二、称名江东

先主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今四川成都)称帝,册封刘禅为太子,费祎与董允同时为太子舍人。后董允升太子洗马,费祎为太子庶子。

太子舍人、太子洗马、太子庶子都是太子府属官,其中,太子舍人,俸二百石,掌太子宿卫;太子洗马,俸比六百石,为太子侍从;太子庶子,俸六百石,类似皇帝侍中。费祎这就比董允要高了半格。

后主建兴元年(223年),刘禅继位,董允、费祎又同为黄门侍郎,即皇帝近侍。

建兴三年(225年),诸葛亮南征后返回,百官出成都十里外迎接。他们多数年龄、职位都在费祎之上,诸葛亮却特意召费祎与他同坐一车,众人因此对他刮目相看(参见)。

费祎、董允又同为刘禅为太子时的属官

为与孙权重修旧好,此前,诸葛亮已派尚书郎邓芝出使江东。这时他刚从南方返回,又以费祎为昭信校尉,派他再次使吴。

大魏吴王孙权此人,一向爱和群臣开些没大没小的玩笑。诸葛恪、羊衟等江东大臣,也都才学渊博、能言善辩。费祎到后,这帮人就逮住他,半真半假地一顿辩难。费祎不慌不忙,见招拆招,见势拆势,东吴君臣始终讨不到半分便宜。孙权因此对费祎非常器重,对他说:“先生乃天下德才之士,必当为西朝(指季汉)股肱,恐怕以后不能常来江东,与孤相见了啊。”

有关费祎出使江东,还有许多趣的记述。比如失作者名字的《祎别传》记载,孙权见辩费祎不过,就恶作剧让群臣轮番灌他酒,终于把费祎给灌晕了。孙权又借机询问西蜀国事,并让吴臣再次向费祎发动辩论。费祎却酒晕人不迷,告一声“外臣酒醉了”便退回舍下。酒醒后,费祎再依记忆,把江东君臣的问对一一以书面形式回复,居然一条也没落下,一条也没失误。

《祎别传》还记载,孙权器重费祎,就把手中的宝刀赠予费祎。这事就有点拉拢费祎的味道了,费祎道:“外臣不才,怎敢受大王如此谬爱?不过刀是用来讨不臣、平叛乱的,但愿大王能建立功业,同赞汉室。如此外臣虽愚昧,也终不负江东之志啊。”这就回答得有理有节,很有语言艺术。

习凿齿《襄阳记》记载,孙权有一次喝醉了对费祎说:“杨仪、魏延,牧竖小人也,虽有鸡鸣狗盗之才,但对二人过于宠信,一旦没有诸葛亮,恐生事端啊,你们怎么如此糊涂呢?”费祎一时不知如何回答。这时费祎的副使、宣信中郎董恢对费祎说:“可以说杨仪、魏延不和,只是起于私忿而已,二人并无黥布、韩信之难制御。如今大汉正要扫除贼逆,一统寰宇,若舍此二人不用,岂不是怕风波而废舟楫吗?”费祎以此回答,孙权听了哈哈大笑,也就不再说什么。

孙权爱和臣下开些没大没小的玩笑

虞溥所著《江表传》也记载,费祎与诸葛恪互相辩难,诸葛恪说你们蜀不是个好字,费祎说这是怎么说?诸葛恪说:“有水者浊,无水者蜀。横目苟身,虫入其腹也。”也就是说,“蜀”字是个横目苟(狗)身、虫入其腹的意思。费祎不服气,说你们吴是什么意思?诸葛恪说:“无口者天,有口者吴,下临沧海,天子帝 都之意也。”就是说我们“吴”是君临天下之意,一时辩得费祎哑口无言。但这事在《三国志·薛综传》中说这是薛综与蜀使张奉之间的对话,而且刘备所建的是“汉”,“蜀”只不过是篾称而已,吴国这时也还未建国,所以这事大概率不可信。

管辰所著《恪别传》则记,孙权对群臣说:“蜀使来时,你们只管咥饭,不要起来迎他。”可是费祎到时,孙权却停下来起迎,吴群臣坐仍坐那自顾自埋头苦吃不起。费祎就说:“凤 凰来了,麒麟都知道停食等待,驴骡这种蠢货,却只顾低头猛吃。”诸葛恪即答道:“我种梧桐,本来是等凤 凰来憩,谁知却等来一只燕雀。看我拿只弹弓,射它回老家去。”费祎就要笔写了篇《麦赋》,表示自己是良才。诸葛恪也拿笔过来,写了篇《磨赋》,我把你磨了,看你还作怪?这个俗俚不堪,看起来更像民间故事。

……

总之,费祎从江东返回后,升为侍中,成为刘禅的私人秘书。

三、谏喻魏杨

前述孙权说杨仪、魏延牧竖小人的话,说明二人“绝代双彪”的恶名已当世皆知。而且,这俩货不但“彪”,而且互相看不上。

杨仪在刘备称汉中王时为尚书,但他却与顶头上司尚书令刘巴不睦,因此被刘备改为遥领弘农(治弘农,即今河南灵宝)太守。在诸葛亮北伐时,杨仪为随军长史,这时他又与魏延不和(参见)。

魏延、杨仪不和,当时已驰名国际

当然魏延也不是啥好鸟。魏延以部曲随刘备入蜀,在刘备为汉中王时,被越级提拔为汉中都督、汉中(治南郑,即今陕西汉中)太守,随诸葛亮北伐,屡立战功,被升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但魏延比杨仪还不招人待见,他因提出子午谷奇谋,不被诸葛亮采纳,因此常在背后说诸葛亮胆小怕事,因此人人避而远之(参见)。

但二人确实有才能,杨仪做事干练,魏延勇猛过人,只是二人就是尿不到一个壶里。诸葛亮既惜二人之才,又恨二人不睦,因此十分头疼。

可以调和二人的,就是费祎。

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北驻汉中准备北伐时,以费祎为参军。这时费祎还常奉使出使江东。建兴八年(230年),费祎转中护军,后又为丞相司马。

这时杨仪和魏延更是闹得不可开交,魏延是个兵哥,肚子里墨水没有杨仪多,争不过了就动粗,甚至拿刀架杨仪脖子上玩横,杨仪被气得一把鼻一把泪,诸葛亮那个闹心啊……

费祎这时候就居中调停。以费祎的口才,终保证在诸葛亮还活着时,二人还能各尽其用。但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去世后,杨仪奉诸葛亮之命带军退回汉中时,魏延终于暴发,便想引部曲前往攻击杨仪。

当时杨仪也料到魏延不会善罢甘休,就让已为后军师的费祎前去魏延处刺探情况。魏延见了费祎,果然竹筒倒豆一阵牢骚:“丞相虽亡,还有我魏延在,岂可因一人之亡而废伐魏大事?况且我是魏延是什么人,岂能受杨仪小人节制?”

于是魏延要求费祎与他一起联名,强带诸将北伐。费祎一看,魏延这货是没救了,于是他假意对魏延说:“我还是回去劝一下杨长史吧,他是个文职,不晓军事,我想我劝他说不定会听。”说罢不等魏延回话,撒丫子走人。等到魏延反应过来,费祎已没了影。

后来大家都知道了,魏延部下被参军王平一顿大义教化,一时星散。魏延没法,只好和其子数人逃回汉中,后被杨仪派平北将军马岱斩杀(参见)。

杨仪后被废为庶民,终自裁于流放地

大军返回后,杨仪却恨自己年望、资历、才能都在留府长史蒋琬之上,诸葛亮却把后事托给蒋琬,蒋琬因此升为尚书令、益州刺史,杨仪不免也有些牢骚。费祎因与杨仪长期在北伐前线共事,就去看望他,杨仪却对费祎一顿输出,甚至说出要是当初带兵降魏,何至于目前被撂到一旁的话来。费祎回来把这话向刘禅一汇报,杨仪因此被废为庶民,并流放汉嘉(治汉嘉,即今四川天全)。后杨仪在汉嘉还不老实,刘禅下令收捕杨仪,杨仪终自裁了事。

四、能力超群

建兴十三年(235年),蒋琬晋位大将军,费祎代蒋琬为尚书令。

尚书令总督一国政务,时诸葛亮新丧,因此国务繁忙。费祎在此位上,表现出过人的才干。他翻阅卷宗,过目即识意旨,速度是常人的数倍。他这人还爱好广泛,常常是一边听下属汇报,一边接待来客,其间还能饮酒自若,加上与人开玩笑打趣、下棋打麻 将,身兼数事,还都一点不耽误,简直就是三国时代的蕞强大脑。

说一件趣事,后来费祎升大将军后,董允为尚书令。他也想学一把费祎的潇洒,不想十天半月之间,已经是国事家事都成了一团糟。这时他才想起他老爹董和说他不如费祎的话,不禁感叹道:“一个人的能力,相差如此悬殊,我真是不如文伟啊。”

后主延熙元年(238年),蒋琬奉刘禅之命,北驻汉中,伺机联吴伐魏。延熙四年(241年),时为大司马的蒋琬提出沿汉水、沔水东下,取魏兴、上庸二郡。朝议认为此不可行,于是令费祎与中监军姜维一道前往汉中谏阻蒋琬。

延熙六年(243年),蒋琬退驻涪城(今四川绵阳)。同年,费祎升大将军、录尚书事(参见)。

延熙七年(244年),魏将曹爽、夏侯玄侵扰汉中。镇北大将军王平拒守兴势(今陕西洋县)。朝廷以镇南大将军马忠留守成都,以费祎假节,率军前往救援(参见)。

费祎继蒋琬后,执掌季汉朝政

当时魏军有兵力十万,汉中守军却只有三万,朝廷上下都人心惶惶。光禄大夫来敏到费祎住处送行,他却要求与费祎杀一把围棋。当时往来军报不断,大军已披挂整齐,随时准备开拔。费祎听了却是一笑,摆开棋盘就跟来敏捉对厮杀开来。他既无不安,又不厌烦,来敏一看,对费祎大为佩服:“我只是来试探一下大将军,看大将军如此淡定,想来必可一举克敌!”

费祎到达汉中,曹爽果然退兵。费祎又引军截断魏军退路,魏军死战,狼狈逃走,但已是损失惨重。因此功,费祎被封为成乡侯。

同年,蒋琬以身体多病为由,坚辞益州刺史,朝廷遂以费祎兼领益州。

这样,事实上季汉权力的接力棒,已交到了费祎的手中。而史载,费祎的政绩名望,与蒋琬不相上下。而且,费祎为人,谦恭恬淡,家无余财,他的儿女都是布衣素食,出入也没专车接送,看起来和普通老百姓差不多。这倒是和季汉一帮苦行僧的做派一致。

但是,费祎这种“宽济博爱”的性子,后来还是出了事 。

五、遇刺身亡

延熙九年(246年),费祎回到成都,大赦天下。大司农孟光当众责备费祎,认为大赦不宜经常使用。费祎听后,向孟光谦恭致意(参见)。

延熙十一年(248年),费祎出驻汉中。延熙十二年(249年),魏国发生司马懿诛杀曹爽党羽的高平陵之变(参见)。费祎著《甲乙论》,倡论此事的是非。

蒋琬、费祎二人执政以来,虽然都身居汉中,但朝中一应赏罚,刘禅都先向他们咨询,由他们决断后再予执行。刘禅虽为庸主,但他却严格遵照诸葛亮的遗命,将一切事务委以蒋费二人,也因此,才保证了季汉在诸葛亮亡后依然可以存活二十九年。

诸葛亮就是刘禅的精神偶像

延熙十四年(251年),费祎回到成都。有神棍说,望成都云气,城中无宰相之位,因此费祎再次北出,驻于汉寿(今四川广元)。

但是,费祎这次,却因信了这神棍的话,而丢了性命。

延熙十五年(252年),费祎开府治事。在次年大年初一,费祎在汉寿召开岁首大会,不知不觉间喝酒大醉。在座的魏国降将郭脩突然发难,举起藏在马鞭中的小刀,刺中费祎,几天后,费祎去世。

朝廷追谥费祎敬侯,其长子费承袭其爵位,后为黄门侍郎。次子费恭,娶刘禅之女为妻。费祎之女费氏,嫁太子刘璿为妃,费祎也算刘禅的亲上亲了。

费祎在任内,器重董允、杜琼,提拔陈祗等,也算为政合宜。他是季汉掌权派中的鸽 派,在他执政期间,姜维数次想要进取雍凉,但费祎都压制不从,实在被烦得没法了,就给他兵不过万,让他去小打小闹一番。费祎的口头禅是:“我等不如丞相(诸葛亮)远矣,丞相犹不能平定中原,何况我等?不如保国安民,以待有能者将来成此大业可也。”

但费祎遇刺后,无人再制约姜维,加之继费祎为尚书令的董允在延熙九年(246年)去世,此后陈祗上位,终放出宦官黄皓为恶,季汉从此走上了一条不归路(参见)。

六、千古疑案

郭脩刺杀费祎,与许贡门客刺杀孙策、韩龙刺杀轲比能(参见),并称三国三大刺杀事件。其中后两者来龙去脉非常清晰,费祎遇刺案却疑云重重。

郭脩,又作郭修,有书也作郭循,魏西平郡(治西都,即今青海西宁)人。在姜维一次进攻西平时,俘获郭脩,后被刘禅任为左将军。因为有这段经历,而且有费祎压制姜维兴兵的记载,所以后世有费祎遇刺案是姜维主使,甚至说是刘禅主使的说法。

但如果细思一下,这种说法根本站不住脚。

费祎遇刺,姜维背锅

先说刘禅。鱼豢所著《魏略》称:“琬卒,禅乃自摄国事。”也就是说,蒋琬去世后,刘禅已逐步收回权力,这种权力的收回虽然不大,但费祎明显已不是当年的诸葛亮,怎么会对刘禅形成压力?而且费祎和刘禅是双重亲家,于公于私于刘禅肉肉的性格,刘禅都不可能干这事。

那么姜维呢?费祎当时的职务是大将军、益州刺史、假节、录尚书事,并且已开府治事,也就是有了自己的班底。姜维当时是卫将军、假节、录尚书事,他要想升为大将军,得由刘禅任命,二人之间并没有利益冲突。况且费祎遇刺后,陈祗上位,朝中权力反而被陈祗所得,姜维何必做这出力不讨好的事?而且按照孙盛《魏氏春秋》的说法,郭脩本来是要刺杀刘禅的,只是只为不得手才让费祎做了替罪羊,那么姜维就更不可能了,难不成他要刺杀刘禅?

还有一种说法是魏国派来的刺客。

郭脩刺杀费祎后,他也被杀。同年八月,魏帝曹芳下诏,说郭脩节操高尚、舍死取义、杀身成仁,因此追封他为长乐亭侯,追谥威侯,并让他的儿子袭其爵位,加奉车都尉。一切看起来,这都是魏国的完 美暗 杀行动。但稍作分析,就可以看出来,这完全就是魏国上下在趁机恶心季汉。

就我个人的理解,费祎遇刺,完全就是一起偶发事故。其实,抚戎将军张嶷在进见费祎时,就提醒他位尊权重,应稍加警戒,只是费祎不当回事而已,因此才有了这个悲剧。

不知你怎么看呢?

我是三国路人甲,一个铁杆三国迷。跟着我,一天学一点三国知识

相关文章

1 阅读:77

群众魏蜀吴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