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迁13年,我们终于团圆了

看航空 2024-06-21 16:10:25

时光荏苒,云卷云舒。当秦岭的脊梁在远古造山运动中挺立,当秦岭的温柔在岁月轻抚中氤氲,谁可曾知晓,许多年以后,航空工业郑飞的前身——灵宝新卫机械厂和一个神秘的地址“河南灵宝2号信箱”在这里悄然诞生。

在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的上世纪60年代,来自全国各地的技术精英心怀航空报国梦想相聚在这豫西边陲的大山里,他们踏碎凌晨霜,划破寒夜雾,默默无闻为祖国铸造神弓,他们凭着山一般永不弯曲的脊梁,顽强拼搏,激情奋进,在这里守候了30年,战斗了30年。

当年,工厂地处深山,自然灾害频发,水资源缺乏,职工生活质量受到很大影响。厂区分散、远离城市,导致企业运营成本居高不下,与外界合作十分困难。

但真正的危机不仅是一种动力,更是一次新生。郑飞人痛定思痛,必须变“危”为“机”,经过深思熟虑,形成了“搬迁谋求发展”的广泛共识。

经过近两年的多方协调、推进,1986年,一抹曙光照进了这个已身心疲惫的深山。1987年12月至1988年1月,航空工业部、国务院三线办、国家计委相继下文批准了工厂搬迁建设立项。通过多方调研、论证,决定迁至河南省会郑州,与郑州市建材厂合并,组建“郑州航空机载设备制造总厂”。至此,郑飞拥有了破晓的羽翼,只待腾飞。

搬迁的困难超乎想象。1990年,搬迁一期工程获批,要求自筹资金建设。1992年,在广大职工的高度关注和多方共同努力下搬迁工作艰难启动,1993年为提振部分职工搬迁信心不足的被动局面,工厂在搬迁建设进入最困难的时期,果断决定一分厂率先全迁郑州,动迁一分厂职工驻郑生产。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美好开端,给众多留守灵宝的职工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信心和希望。

然而,1993年底,搬迁二期工程因故搁浅。如果二期工程建设不能尽早开工,不仅一期工程效益无法正常发挥,而且整体建设周期拉长,造成人力、物力、财力浪费,投资效益降低,两地组织生产,管理费用也大大增加。据此,即使面对当时的困难局面,1995年二期工程仍然顶着压力开始实施。1996年、1998年相继组织两次搬迁后,终于于2000年,在搬迁建设投资项目基本完成,郑州新厂区科研生产条件建设基本具备的条件下,迎来了规模最大、人数最多、也极为重要的航空产品研制主体——科研所迁郑。

科研所组建于1972年,是当时工厂三分之二的收入来源。主体能否圆满完成任务,直接影响如期搬迁。1999年,科研所以搬迁促生产,组织大规模劳动竞赛,提前两个月完成全年任务后,一边生产,一边准备搬迁。

为确保搬迁工作顺利实施,专门成立了搬迁指挥部和郑灵两地分指挥部及专业管理办事机构,形成了强有力的组织指挥系统,2000年1月8日科研所搬迁正式启动。主体搬迁三个多月的“浴血奋战”,没有人叫苦叫累,“三线精神”在郑飞人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难忘的2000年,期盼了多年之后,终于实现了主体迁郑,并在迁郑后7个多月时间里,高质量完成全年研制任务,工业总产值创历史新高。

2002年8月,二分厂迁郑,标志着整体搬迁目标如愿以偿,同年12月顺利通过竣工验收,为13年搬迁建设的浩大工程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实现了郑飞人大团圆的夙愿。

搬迁的过程痛并快乐着。纵观13年的搬迁,工厂从信息闭塞的偏远山区搬迁到四通八达的中心城市,变分散管理为集中管理,由粗放经营到集约经营,逐步走出困境,自强不息,不断超越,恢复、发展、扩大生产,研制能力持续增强,航空产品订货量显著上升,豪迈跨入助力航空强国建设的伟大征程。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弹指一挥间,已是郑飞整体迁郑的第22个年头。这20余年,郑飞人用共同的信念,铸就了军工魂、航空魂;这20余年,郑飞人用汗水浇注了幢幢住宅、座座厂房、阵阵笑语、锵锵豪情。

新征程新目标新奋斗新期待,郑飞人愈发自信而丰满。直面今朝的机遇挑战,郑飞人将继续弘扬“忠诚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攀高峰”的新时代航空报国精神,为新时代航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来源 | 中国航空报、航空工业郑飞

文字 | 蔡璐

责编 | 张亚歌

主编 | 郭美辰

0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