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真要喝够8杯水?研究有了新发现:这样喝水更健康!

劳动午报 2024-06-06 09:55:29

一天喝多少水最合适?真的像很多人熟知的“一天要喝8杯水”吗?

2022年,一项由中国科学院等多机构联合发表在《科学》期刊上的研究,推翻了“一天要喝够8杯水”的说法!

事实上“每天8杯水”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有点多了。研究人员介绍,对于20多岁的男性,每日平均饮水量在1.5-1.8升(6-7杯);而对相同年纪的女性而言,每日平均饮水量在1.3-1.4升(5杯半)就够了。

不过,体型、气候、年龄、体力活动等多种因素均会影响个体的需水量。因此,每天的推荐饮水量还是要“因人而异”。

喝水太多太少都不行

偶尔喝水少,人体虽不会有明显变化,但长期如此,首先会影响排尿,导致细菌停留体内时间过长,引发尿路感染、结石等;其次,水分不足,血液黏稠度变高,也容易形成血栓;再者,水分少还可能使大便干燥,引起便秘问题。

另外,喝水少了还会使人衰老得快。2023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发表在《柳叶刀》子刊《电子生物医学》的研究表明,摄入充足水分的成年人,更健康,更不容易衰老。

值得注意的是,喝水太多,也可能对身体健康产生影响。

虽然肾脏每天会排出人体多余水分,但若喝的水比肾脏代谢还多,多余的水滞留在血管里,细胞外的钠浓度就会被稀释,让细胞内外形成梯度差,从而导致细胞水肿膨胀,继而造成稀释性低钠血症,也就是水中毒。

水中毒后,情况轻的话,可能会头晕、嗜睡、神志不清等,严重的话可能导致死亡。

健康时报图

特殊时刻喝水有讲究

这些时刻多喝水——

1. 大量出汗后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营养科副主任黄晓莉在健康时报刊文中表示,大量出汗后需要及时补水,但要少量多次,喝两三口,停下来,一会儿再喝,也不要喝冰水和饮料,避免电解质失衡和胃肠痉挛。

2. 气候干燥时

夏季长时间待在空调房里,或者处于干燥的秋冬季节时,身体容易缺水,及时补水对于维持健康至关重要。应该主动饮水,保证每天的饮水量,避免出现干渴、口鼻发干、皮肤干燥等情况。

3. 感冒发烧时

北京胸科医院临床营养科马皎洁在健康时报刊文中表示,如果感冒了,多喝水确实有一定缓解作用。感冒病人多有发热、出汗症状,或因服解表药而出汗,都会导致体液流失,喝水可使体内水分及时得到补充,避免虚脱。

另外多喝水还能促使出汗和排尿,加速体内细菌和病毒快速排出。不过,如果感冒后出现无汗、无尿、水肿等情况时,应遵从医嘱是否需要补水。

伴有高热多汗的人在丢失水分的同时会伴有大量电解质的丢失,此时应选含电解质丰富的汤粥类或电解质水。

4. 做增强CT或血管造影检查时

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主任医师郑月宏在健康时报刊文中表示,做增强CT或血管造影检查后需要适当多喝水,能达到稀释血液、促进代谢的作用。

但注意在造影检查前不建议喝水,以免患者可能出现过敏反应、呕吐等不适。

资料图 董乃德摄

这些时刻少喝水——

1. 吃饭过程中

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李景南在健康时报刊文中表示,吃饭的过程中,如果饮入大量的水,会将胃撑大,减弱它的蠕动,影响消化功能。

但这并不代表进食时完全不能喝水,如果食物特别干涩,咽不下去,这时候适当辅以水、汤或粥,有利于吞咽和消化。一般建议吃饭时控制喝水量在一小杯(100-200毫升)以内比较合适。

2. 剧烈运动后

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人体科学学院教授张一民在健康时报刊文中表示,剧烈运动促使身体消耗了大量的热量,身体各器官、系统机能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这时如果大量饮水,势必造成心脏负担过重、肠胃道受到刺激,导致“肚子疼”等。

运动补水的原则是“少量多饮”和“不要感到口渴才喝水”。运动前两小时补充500毫升温开水,运动过程中适量喝些淡盐水,运动后及时补充电解质水。

3. 青光眼发作时

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青光眼科主任医师刘爱华在健康时报刊文中表示,对于青光眼患者来说,喝水也要悠着点,一次性饮水不能过急过量。

如果青光眼患者一次性饮水过急摄入量过大,水分会快速进入血液,血液稀释后渗透压降低,眼内房水急剧增多,如果患者本身眼压自动调节或房水排出通道已有缺陷,房水无法排出,眼压就会升高,导致青光眼发作。因此青光眼患者应少量多次饮水。

4. 吃某些药物时

山西省儿童医院药剂科药师毛秀娣在健康时报刊文中表示,很多人认为吃药后要多喝水,但有些药却不能多喝水。

比如,胃黏膜保护药服药后半小时别饮水,包括复方铝酸铋颗粒、硫糖铝、磷酸铝等;止咳药服药10分钟内勿饮水,包括止咳糖浆、复方甘草合剂等;口含片含服过程中别喝水,含后30分钟内不宜吃东西或饮水,以免冲淡药液;舌下含服药,如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等,含服过程中也别喝水,否则会大大降低药效。

健康喝水记好3件事

北京世纪坛医院急诊科刘瑞莹在健康时报刊文中表示,想要让水为人体好好“工作”,必须掌握3大要素。

1. 饮水量

正确的方法是勤喝水,每次两三口,不要等到渴了再喝。此外,每天还要重点把握三个喝水时段:早起一杯水(约200-300毫升);睡前一小时一杯水;餐前一杯水。

2. 水温

喝凉水会使胃肠黏膜突然遇冷,从而使原来开放的毛细血管收缩,引起胃肠不适甚至腹泻。而过烫的水进入食道,易破坏食道黏膜,诱发食道癌。因此,喝水的温度不能太热也不能太凉。

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治未病中心成杰辉、罗翠文在健康时报刊文中表示,对于一般人而言,饮用35℃-40℃的水最为适宜,因为这与人体内的温度相接近,让胃肠道更舒适。

3. 速度

喝水时,有的人习惯“豪饮”,但这种饮水方法对健康并无好处。快速大量喝水会迅速稀释血液,增加心脏负担,也容易把大量空气一起吞咽下去,容易引起打嗝或腹胀。

正确的喝水方法是,一口水分几次徐徐咽下,这样才能充分滋润口腔和喉咙,有效缓解口渴。

来源:健康时报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