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对淮海战役提出三不原则,却写下一首词,不言而喻

奕伟聊过去 2024-06-06 02:07:16

淮海战役是中原战场最精彩的一次大战,粟裕贯穿始终。很多人就劝粟裕,写一写淮海战役吧,毕竟他最有发言权。可是粟裕却摇摇头。

粟裕生前写作了个人回忆录的一部分,却故意不写淮海战役章节。他曾专门对夫人楚青说:

淮海战役的文章我不写,淮海战役的书我不读,淮海战役的戏我不看。这就是他的淮海战役“三不原则”。为什么要提出这“三不原则”呢?

原因自然有很多。淮海战役太惨烈了,敌我都伤亡很多。第一阶段,华东野战军要啃下黄百韬兵团,黄百韬负隅顽抗,我军伤亡很大,将士们有抱怨情绪。

粟裕的压力很大。正在这个时候,毛主席来电报了,毛主席说,此战要准备伤亡10万人。毛主席这是为粟裕解围了。有了毛主席的电报,将士们不再抱怨,拼死向前。

粟裕也更有信心了。所有的胜利都是用鲜血和牺牲换来的。一将功成万骨枯。那是一段十分惨痛的历史,无数烈士们的牺牲,换来了淮海战役60万打败80万的神话。

也成就了粟裕的神话。粟裕是战神,他就是为战争而生的,可是他并不歌颂战争,并不喜欢战争,中国革命几十年的战争,都是被反动派逼出来的,粟裕和毛主席一样,都是被逼上梁山的。

粟裕的淮海战役“三不原则”,就像王近山从来不看战争戏一样,太伤心了,见不得牺牲和死亡。战争是残酷的,宁愿不看,不说,不写。

过去的,就让他永远过去吧。当然了,粟裕提出“三不原则”,还有其他更为深层的原因,这是一种过人政治智慧的表现,也是粟裕一向谦虚低调使然。

虽然提出了“三不原则”,可淮海战役已经刻入了粟裕的脑海,那是他戎马一生的巅峰之战,也是他戎马一生最为紧张的一个时刻,粟裕为之投入了太多的精力,付出了太多的心血。

怎么能从脑海中抹去呢?是抹不去的。淮海战役是粟裕最先向毛主席提出来的,强大的黄百韬兵团是粟裕指挥野战军独立全歼的,吃掉黄维兵团也是粟裕派兵协助刘邓大军完成的,杜聿明本人是被华东野战军活捉的。

毛主席说过,淮海战役,粟裕当居首功。

淮海战役让粟裕魂牵梦绕,感慨系之,他实在忍不住不写,那就写一首词吧,古诗词是比较含蓄的,意思表达不是那么一目了然,粟裕就写了一首词:《沁园春·淮海战役》。

作战方针,攻城打援,首占开封。又俘区寿年,再创敌援;战局过坳,敌转防御。兖济解放,徐海动摇,横扫江淮在今朝。十月节,我大军南挥,分割包抄。

首歼碾庄伯韬,看徐双瓮鳖哪里逃。笑纬国东援,损兵徒劳;双堆黄维,称蒋嫡系,覆灭于后。杜氏将军,倾巢突围也难逃。时迫矣,灭蒋家王朝,就在今宵。

这首词写了淮海战役的前前后后,从豫东战役,写到了济南战役,然后才是淮海战役,这是粟裕戎马生涯的光辉时刻。也把淮海战役的三个阶段写明了。

粟裕此词,用笔凝练,言简意赅,短短百十个字,居然把淮海战役全部概括了。

一方面说明粟裕的语言功底很强,他毕竟是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的高材生。另一方面也说明对于淮海战役,粟裕早就成竹在胸,所以信手拈来,出口成章。

这首词写的很好,粟裕生前却并没有拿出来发表。当时的政治气候不允许他发表这样一首词。粟裕逝世后,夫人楚青整理他的遗物,在一个小本子上发现了这首词。

这首词才得以和世人见面。

(参考书籍:《在跟随粟裕的日子里》)

0 阅读:20

奕伟聊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