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环保变迁,不仅仅是一时的政策,更是一种长期的生活方式

上海云河 2024-06-14 12:11:01

我是上海的一名普通市民,今天我想和大家聊聊我们这座城市在环保方面的一些变迁和思考。

记得几年前,上海的“禁塑令”风风火火地推行,那时候,无论是超市还是菜场,塑料袋的使用都受到了严格的限制。我们被教育说,塑料袋对环境的危害是巨大的,它们需要数百年才能分解,对海洋生物、土壤和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那时候,我们每个人都被鼓励使用环保袋,减少一次性塑料的使用。宣传铺天盖地,我们每个人都被动员起来,为环保出一份力。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发现,尽管“禁塑令”在初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塑料袋的使用似乎又回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超市、菜场,塑料袋依旧随处可见。这不禁让人思考,我们的环保意识是否真的已经深入人心?还是说,我们只是在政策的推动下暂时改变了行为?

再来说说乘坐电梯的“左行右立”。曾经,这被视为文明的标志,是城市文明的形象。我们被教育说,站在电梯左侧,让出右侧给有急事的人通行。但如今,这个规则已经不再被提倡,甚至被禁止。我们被要求在运行的电梯上“扶好把手,不要走动”。这背后,是安全的考量,也是对电梯运行规律的尊重。

社区食堂,曾经被看作是一项“民心工程”,每个社区都要开一家,要推广,要普及。但如今,很多社区食堂都倒闭关门,这个计划似乎也无疾而终。这背后,是市场经济的规律,也是社区需求多样化的体现。

我们来谈谈“垃圾分类”。这是一项由某人提出的政策,曾经轰轰烈烈,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媒体宣传铺天盖地,志愿者和“垃圾投放监督员”遍布社区街道车站马路。上海的垃圾分类政策,从最初的强制执行,到如今的“自觉分类”,似乎已经深入人心。但最近,我们发现,监管似乎不再那么严格,垃圾分类似乎又回到了“自由”的状态。

这些变化,让我思考了很多。环保,不仅仅是一时的政策,更是一种长期的生活方式。我们不能仅仅依赖政策的推动,更需要培养每个人的环保意识和习惯。政策的推行,需要有持续的监督和教育,需要有长效机制的保障。

作为上海的一名市民,我感到自豪,因为我们的城市在环保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但同时,我也感到责任重大,因为环保的未来,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和坚持。让我们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共同为我们的城市,为我们的地球,贡献一份力量。

0 阅读:6

上海云河

简介:简单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