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卢俊义为什么最后被轻易毒杀?只因梁山丢失了一样东西

读书悟道君 2024-02-07 01:11:19

梁山三位寨主,若问谁的功劳最大,大多数人都会说是宋江,其实不然,王伦、晁盖合起来也占一半的功劳。

王伦,作为梁山第一任寨主,他人品是有点问题,眼光也不长远,但人家苦劳还是有的。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梁山的根基是在他的领导下建立的,如果没有他的初始经营,又何谈壮大?

王伦被林冲火并后,晁盖接手梁山,成为第二任寨主。对于晁盖的功劳,小说中也有比较明确的描述。

朝廷要剿灭梁山并不是从宋江开始的,早在晁盖时代就启动了。在刘唐去找宋江之前,梁山就已经经历了一番考验了。

作者在这里特意写了两件事:

其一,朝廷派团练使黄安领一千人马前来剿匪,结果偷鸡不成蚀把米,自己还被活捉上山,搞得济州府尹好不苦恼,关键是梁山还收了许多人马船只;

其二,这边刚把官军打退,朱贵就报信说有商队过境,三阮下山就干了一票大的,“二十馀辆车子金银财物,并四五十匹驴骡头口”。

以上两件事说明,晁盖上山之后,极大的壮大了梁山的影响力,同时他也有能力给兄弟们一口饭吃。小说中也写到,说梁山泊自从晁盖上山,好生兴旺。

到三十五回,宋江打算带领花荣等人投靠梁山时,晁盖手下已聚集着三五千军马,把持着梁山泊,官兵捕盗,不敢正眼觑他。

而晁盖凭什么能壮大梁山呢?除了吴用、公孙胜等人的辅佐,有一点也是最为关键的,那就是他有容人的肚量,是真正的有义气之人。

在打败官军,劫取大批财物后,他说了一番话,首先感谢了林冲,感谢林冲将他推上寨主之位;其次,又感谢众兄弟的合力抗敌;再次,他说还要感谢宋押司、朱都头,所以才有了派遣刘唐带着感谢信和金条下山去找宋江。

可见,晁盖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同时也能做到实事求是,不独吞功劳,这在宋江上梁山后的一系操作,也可看出。正是晁盖的不设防,才遭了宋江的算计,吴用的背叛。

再有小说中还特意写了一件事,那就是林冲自打上梁山后,就一直想把林娘子接上梁山,但怎奈第一任寨主王伦不容人,林冲根本没有机会。

到了晁盖当上寨主后,小说中这样描述,说“林冲见晁盖做事宽宏,疏财仗义,安顿各家老小在山”,所以,他也向晁盖提出了接林娘子的要求。

从林冲的眼中,也可看出,晁盖这个人能混,讲义气。不像宋江,李逵下山接老娘,明知他这个人莽撞不省心,还放他一人去,结果也真出事儿了,老娘被老虎吃了,自己也被沂水县衙捉了去。但回去之后,也没见宋江半句安慰。

从这些细节对比一下,也可看出晁盖与宋江完全是两种人,一个老实人,一个心机鬼。谁是真正讲义气的人,谁是真正的仗义疏财,一目了然。

宋江所谓的仗义疏财,那都是需要别人回报的。

他在郓城县口碑好,人人皆知,但都是受了他恩惠的,而且他这个人,对于自己的付出,虽然不主动要求回馈,但也不拒绝别人对自己的回馈。

比如在收阎婆惜这件事上,他若是真正的不贪恋女色,必然不会收阎婆惜,但问题就在于他不是,只是没西门庆那么上心,但送上门的也不拒绝。

他不是帮了阎婆母女吗?收了阎婆惜就等于他接受了阎婆母女对自己的回馈。

再如,晁盖派刘唐下山去感谢宋江时,带了金条感谢他,宋江也并非分文不取,而是取了一条。

这些细节都说明,宋江的仗义疏财并没那么单纯,而是多少带着些私心的。

所以,在宋江当了第三任寨主之后,梁山的风向就变了,变得带有了宋江色彩,而宋江的色彩就是宋江的私心。

那么,他的私心是什么呢?梁山的聚义厅过渡到忠义堂,义字虽然还在正中间,但性质已经开始变了,怎么变,从狭义慢慢地向广义过渡,从乡野之气上升到家国情怀。

宋江的招安之心是从何时开始有的,从他有了上梁山的想法就有了招安之心,他从来就没有真正想过要当一名贼寇,上梁山只是他走投无路时的权宜之计。

所以,当他上了梁山之后,就开始为将来的招安做准备,准备什么?

首先,还是他的老套路仗义疏财,一上山就将矛头对准了祝家庄,劫财劫物还劫人,一下子人气大涨。

其次,不断的招兵买马,大量的接收朝廷军官,以为招安谋取最大的话语权。

第三,以打促谈,不断与朝廷作战,主动也好,被动也罢,都是在谋取谈判的资本。

之后,我们也发现,梁山的义气从仗义慢慢在过渡到仗忠,江湖义气正在消失,家国情怀正在慢慢建立。

招安没那么简单,宋江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把梁山送上招安的道路,但朝廷迎接他们的却是一轮又一轮的打击。

先让他们去征辽国,接着征田虎,然后去征王庆,看到梁山完好无损,最后又让他们去征方腊,这次终于让梁山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战死59人,病逝11人,坐化1人。

我们常说牵一发而动全身,一百单八将,一下损失了这么多人,对于梁山来说意味着什么?

很明显,就是凝聚力的丧失,梁山再也无法握成一个拳头了,也再没有实力去与朝廷对抗了,他们用江湖义气谱写了一曲家国情怀,然而却没有得到公正的待遇。

因为他们不是生活在一个正常的社会形态之下,他们所生活的社会环境,正如鲁智深所言:

“只今满朝文武,俱是奸邪,蒙蔽圣聪,就比俺的直裰染做皂了,洗杀怎得干净。招安不济事!便拜辞了,明日一个个各去寻趁罢。”

在一个非正常的社会形态之下,宋江的理想是难以实现的。

征方腊后,像混江龙李俊、柴进、李应、阮小七等人都主动退出了庙堂,为什么宋江的仗义疏财再也不能将这些人笼络住了,答案很明确,就是梁山好汉的江湖义气已经散尽。

最后,宋徽宗能轻而易举将宋江、卢俊义毒杀,就是因为梁山已经丢失了一样东西,那就是义气,没了义气的梁山好汉,就没了凝聚力,又成了单打独斗,朝廷会害怕一群人造反,但并不担心一个人造反。

更何况,宋江仍旧执迷不悟,为了实现忠义的理想,他宁愿将自己人头递上,真是可惜了其他好汉了。

0 阅读:117

读书悟道君

简介:分享高质量历史阅读,市井江湖小说 水浒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