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年彭德怀侄女看望杨尚昆,一见面杨说:你来得正好,我也要找你

五彩的记忆 2024-02-11 19:46:52

阅读本文前,您可以点击【关注】成为铁粉,这样才能每天第一时间收到最新的文章推送,免费了解党史热点、领袖过往等相关内容,不忘历史,永记先辈!

杨尚昆和彭德怀是长期合作的黄金搭档,私下里他们也是亲如手足的好兄弟。杨尚昆也曾说过:彭德怀同志是一个真正高尚的人。

当彭德怀去世后,彭德怀的侄女彭钢也会经常来看望杨尚昆,没想到一见面杨尚昆就说道:你来得正好,我也要找你。那么,杨尚昆要找彭钢做什么呢?杨尚昆和彭德怀之间的关系如何呢?

彭德怀和杨尚昆之间的相知相交

1933年6月,杨尚昆调任红一方面军政治部主任,年底,又去红军第三军团任政治委员。此时,彭德怀应该35岁,已经是一位威名远扬的将军。

杨尚昆要比他小9岁,虽然年龄小,但他投身革命要比彭德怀早。所以从党龄上来说,比彭德怀还要长两年。当时,从苏联回国的王明等人掌权中共中央,所以,杨尚昆被派到这里就有种“钦差大臣”的感觉。

当杨尚昆来了之后,杨尚昆仍然记得第一次见到彭德怀的情景。当时彭德怀虽然是军团长,但他的穿着和普通战士一样。

当他一走进军团指挥部,彭德怀就迎上来握着他的手,用浓重的湖南口音对他表示欢迎。

随后,他谦虚地说道:“我年纪比你大,但文化不高,参加革命比较迟,今后互相帮助,遇事情多多商量。”

他们二人出身不同,经历也不同,但因为他们都怀着对革命的赤胆忠心,所以两人关系很好,经常在一起促膝长谈,二人之间也没有丝毫芥蒂。

杨尚昆刚刚到达苏区之后,就赶上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广昌战役,在敌人的炮火攻击下,红军损失惨重,一枚炸弹差点炸到杨尚昆。

彭德怀一听战机俯冲的声音就赶紧把杨尚昆推到了坑道里。杨尚昆这才捡回了一条命。

彭德怀站出来下令将部队撤下火线,转移阵地来保存实力,他敢于在左倾冒险主义阻挠下做这些事,这让杨尚昆对他敬佩不已。彭德怀那种正气凛然的神态,杨尚昆晚年回忆时仍历历在目。

1935年6月,红一方面军在雪山脚下和红四方面军会师,张国焘想要夺取中共中央和红军的最高领导权。

于是,张国焘分别找了彭德怀和杨尚昆谈话。而两人却用不同的方式拒绝,所以在反对张国焘的斗争中,他们的立场是鲜明的。

为了团结红四方面军北上,中央决定,调杨尚昆任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两人不得不分手。

在张国焘公然违抗中央北上后,中央决定单独北上,叶剑英将这个消息悄悄通知了杨尚昆。

杨尚昆按照约定的时间来到约定的地点,和叶剑英汇合后,在黎明时看到了毛泽东和彭德怀正在向他们招手。彭德怀什么话都没说,只是紧紧地握着杨尚昆的手。

不久之后,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将单独北上的红军改编为工农红军。毛泽东为政委,彭德怀为司令员,叶剑英为参谋长,王稼祥为政治部主任、杨尚昆任政治部副主任。

在全面抗战前夕,杨尚昆来到中共中央北方局,先后担任副书记、书记。从1938年起,北方军和朱德、彭德怀率领的八路军总部在一起,领导华北敌后军民抗击日本侵略者。

在那段岁月里,他们又相处了两年,两年后,杨尚昆奉命调回延安,名义上仍然兼任着北方局书记,实际工作全部由彭德怀代理。

解放战争时期,彭德怀是西北战场的前线总指挥,杨尚昆是中央直属纵队司令员、中央后方委员会副书记,保卫中央首长的安全和中央机关撤离延安的疏散工作。

1947年6月,杨尚昆奉命给彭德怀送信,当他来到前方司令部,见到了久别重逢的老友,两人都非常激动。

杨尚昆把毛泽东的亲笔信交给彭德怀,彭看后问道:“你知道什么事吗?”杨尚昆表示自己怎么敢相信。

彭德华告诉他,主席的意思是把西北的军事交给他,后方的工作交给老总。杨尚昆分析这大概是毛主席去苏联临行前的托付。

后来,杨尚昆才知道毛主席送信给彭德怀,是为了酝酿新的战略部署,和贺龙调动指挥关系,他们也处理得非常好,受到了毛主席的称赞。

经过长期的合作,杨尚昆对彭德怀的认识和了解不断加深。

他认为,彭德怀是一位善于独立思考而又勇于修正错误、胸襟宽阔而又勇于修正错误的人。

他内心火热,外表严肃,实现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他毕生的追求,从军打仗只是他实现理想的一种手段。

1959年庐山会议后,彭德怀受到错误批判,被免职后闲居在北京吴佳花园。毛主席指定杨尚昆和他联系,一个月两次。

所以在之后的几年实践中,杨尚昆经常去看望身处逆境的彭德怀,传达中央和毛泽东对他的关怀。

每当杨尚昆前去,都能看到彭德怀不是在劳动,就是在外面调查,或者在家里看护。因为,彭德怀对杨尚昆说道:“共产党员是不能计较个人得失的。只要国家兴旺,人民幸福,我就快乐了。”

彭德怀在那期间,所有的心里话都会和杨尚昆说。1965年下半年,毛主席决定让他出任西南三线建设副总指挥。

杨尚昆转达了让彭德怀出来工作的意见,并传达了毛泽东请他到家里吃饭的邀请,彭德怀听后也非常高兴。

之后,他们一起在毛主席那里交谈了许久,几天之后,彭德怀专门来到杨尚昆家里辞行。彭德怀也非常感谢这些年来杨尚昆对他的照顾。

杨尚昆也一再叮嘱,希望他回北京时,两人能够再见。然而没想到的是,这次竟然是他们之间的最后一次见面。

而在一周之后,杨尚昆也被免去了中央办公厅主任职务,到下面工作两三年。就这样,两位老战友都被外放出了北京。

而在彭德怀逝世后,杨尚昆也经常会想着他。

彭德怀侄女看望杨尚昆

彭钢是彭德怀的侄女,却被他视为亲生女儿。彭德怀膝下无子女,彭钢是和他生活时间最长,也是交流最多的晚辈。

无论做人处事,她都深受伯父的影响。所以,对于伯父的许多事情,她也非常了解。

朝鲜战争结束之后,彭德怀留在北京主持军委工作,住在中南海。1953年彭钢读初中,在家走读,所以她在中南海住了六年。

在她的记忆中,她经常见到的伯伯中,杨尚昆是最年轻的一位。

她清楚地记得杨尚昆的喜好,他喜欢看电影、喜欢游泳,有时会和他的孩子一起来。大家都觉得杨伯伯和蔼可亲,对他们这些孩子都非常关心,大家都愿意和他在一起。

伯伯在军队工作,大多数来到这里的都是军人,杨伯伯是为数不多中不是军人的一个。

她们也听说杨伯伯早年在苏联留学,是知识分子出身。不过,年少的她们并不知道杨伯伯早年就在军队工作,还和伯伯是老战友。

1959年以后,他们一家住到了西郊吴家花园。伯伯的警卫参谋、机要秘书和司机也都跟了过来,他们知道这是杨伯伯安排的。杨伯伯认为,在当时的情况下,身边的人都熟悉一些,才能照顾好伯伯。

在彭德怀搬出中南海之前,他把自己的元帅服、历次战争所授的勋章、朝鲜战争受赠的国际勋章等物品清理出来,全部上交。

这些东西反而被保存了下来,这都归功于杨尚昆,因为在此之前,杨尚昆就交代有关部门,彭德怀上交的东西一定要好好保存。

后来,在彭德怀与世隔绝的六年中,彭钢清楚地记得杨伯伯是到吴家花园来看望伯伯最多的人,也是伯伯在处于困难处境中,默默地尽自己的力量不断给予帮助的人。

后来,当伯伯平反后,彭钢经常去看望杨伯伯,经常和她谈过去他和我伯伯在一起工作的情况。

1978年11月10日至12月13日,在北京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陈云提出平反冤假错案。在此期间,当彭钢得知杨伯伯被放了出来,就赶紧去看望他。

他们根本想不到彭钢会来,见到他们都很高兴。杨尚昆还叮嘱她,找老总的骨灰一定要仔细,千万不能搞错。

1978年12月24日,中共中央在人民大会堂为彭德怀和陶铸举行追悼会,彭钢在现场泪流不止,邓小平伯伯告诉她:“不要难过,今天应该高兴。”

杨伯伯紧紧地握着她的手,什么话都没说,但她也深刻地感受到他对伯伯的深切怀念。

后来,湖南平江树立了一个彭老总的铜像,底座上是杨伯伯的亲笔字:彭德怀同志铜像。

1998年3月初,当她去看望杨伯伯,一见面他就说道:“你来得正好,要不然我也要找你啦!”她问有什么事吗?

杨伯伯说道:

“今年是老总诞辰100周年,我要写一篇纪念文章。现在自己动笔不行了,只能口述,得有个人帮助整理成文。能写文章的人好找,但对老总有所了解的人就不好找了,你看找谁合适?”

彭钢想了一下,向杨伯伯推荐了《彭德怀》编写组的何定同志。

当时,杨伯伯已经年过虚岁,身体却非常健朗。杨伯伯告诉她,打算秋后到湖南区参加老总诞辰100周年纪念会,也顺便看看老总的故乡。杨伯伯还问他住在湘潭好还是住在长沙好?

彭钢说道:“我的意见是住在湘潭,离老家乌石镇近一些,减少路上的劳累。那里的情况我了解,到时候我陪你。”

然而,令她没想到的是,不久之后杨伯伯就病倒了。

杨尚昆对彭德怀的怀念

1978年,杨尚昆获释之后,四处打听彭德怀的消息,才知道他在1974年已经辞世。杨尚昆痛心疾首,潸然泪下。心中对这份感情的不舍,或许只有他自己知道。

1979年夏,彭德怀的妻子浦安修和彭德怀专辑编写组的人,编辑整理成《彭德怀自述》一书,希望能公开出版。

在出版之前,首先需要对这本书的历史真实性进行论证,所以这些稿本送给曾和彭德怀共事的一些老将军、老干部校阅。

杨尚昆也在列,当他拿过这本稿件时,感觉到责无旁贷,一定要仔细审读。

当时的他身为广东省委第二书记兼广州市委第一书记,工作繁忙,但他仍然挤出时间翻阅。

他仔细地研读着,想着彭德怀经历的种种,心痛不已。他想起了他和彭德怀的第一次握手,想起了他们在一起共处的日子,共同憧憬着革命的美好未来。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杨尚昆每天晚上工作到深夜12点,然后再用两个小时来阅读这本《彭德怀自述》。

他身临其境跟着彭德怀的文字追述,像过电影一样看着他的经历,一次次流眼泪。他将这本稿件仔细阅读了好几遍之后,激发了他的对彭德怀更深的思念。

他深有感触地说道:

“读着《彭德怀自述》中彭老总那一如战争年代草拟电文的半文半白的问题,好像他就在眼前!《彭德怀自述》中的许多事情,我都曾亲历。我相信《彭德怀自述》的出版,定会引起广泛的关注。”

彭德怀在文中所叙述的,也谈及了和杨尚昆的种种,这让他更加想念彭德怀。

因此,在这之后,杨尚昆促成了《彭德怀自述》的公开出版,这是杨尚昆对彭德怀的最好纪念。

杨尚昆不仅积极支持《彭德怀自述》的出版,而且还曾数度深情撰文纪念。

1979年,杨尚昆深情撰写了一篇《我所知道的彭老总》的回忆文章,文章记述了他和彭德怀相识相知的往事,也记载了他们之间的战斗友谊。

退休后,他又写了一篇题为《追念彭大将军》的文章,以寄托自己的哀思和怀念。

在开篇,他开门见山地说彭德怀是他一生中关系最亲密的战友,他们相识相知32年,分别33年。别离的时间已经超过相识的时间,但对他的怀念丝毫没有淡化,反而日久弥深。

之后,他满怀深情地回忆了两人32年的重要交往和深厚情谊。

往事如烟,年过九旬的杨尚昆,怀着对战友的深深思念,打算去彭德怀的故乡看看,但不久之后他就病倒了。

1998年8月下旬的一天,在北京301医院的一间病室里,杨尚昆静静地躺在床上,身旁放着一份已经修改了四遍的《追念彭大将军》的文稿。

他要工作人员给他再读一遍,做最后的审定。此时他的病情很重,在一字一句地倾听中,他又陷入了半昏迷状态。最终,这篇文章在8月22日完稿。

1988年9月,彭德怀诞辰90周年之际,彭德怀传记编写组编辑、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了《彭德怀军事文选》。在出版前,杨尚昆为该书认真郑重地写下了序言。

他再次打开了记忆的闸门,对彭德怀军事生涯的军事才能进行了高度地评价,同时从侧面表达了自己对彭德怀深厚怀念之情。

除了编写关于怀念彭德怀的文章之后,杨尚奎自从退休以后,自1995年起就酝酿撰写《回忆录》,其中不乏对彭德怀的追忆。

在这本厚厚的《杨尚昆回忆录》中,杨尚昆在多处重点提及了彭德怀。关于彭德怀的记忆随处可见,寄托了对彭德怀深切的怀念和深厚的情谊。

不过,当杨尚昆去世后,彭钢还听他身边工作的同志说,杨伯伯在病中还关注着纪念文章《追念彭大将军》的撰写。在几个月的时间里多次修改,彭钢读后热泪盈眶。

但遗憾的是,杨尚昆没有等到彭德怀100周年纪念日就离开了他们。

在杨尚昆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连续完成了三篇纪念彭德怀、周恩来、刘少奇的文章。应该说,他一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都是和自己的战友心心相印的。

1998年9月14日凌晨1时17分,杨尚昆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对自己的身后事,他早已留下嘱托:丧事从简,回老家,埋在我家乡,埋在四哥身边。

杨尚昆带着对彭德怀,对战友的思念,和他们重聚,或许在九泉之下,他们早已把酒言欢,诉说着对彼此的思念。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点赞、评论、转发),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每天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参考资料:

《杨尚昆的晚年情怀》邱建 葛幼力

《字里行间的怀念从杨尚昆心系彭德怀著述看其战友情深》洪梦

《杨尚昆与彭德怀患难与共》刘明钢

《患难见真情——彭德怀与杨尚昆的交往》彭钢

0 阅读:206

五彩的记忆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