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军的崛起:从弱小的地方团练到决定清王朝的命运

知识乾坤袋 2024-06-15 11:02:12

自十九世纪中期起,清王朝面临的困境日益加重。

外部,通过鸦片战争,西方人利用坚船利炮打开了清帝国的国门。

内部,国内民族起义不断,像太平天国运动,席卷了大半个中国内地。

然而,面对着这种内忧外患,朝廷的军事力量似乎毫无作为,无法应对这纷乱的局面。

在这样的情况下,清政府不得不依靠新的军事力量,来保证帝国的稳定,这就给了汉族私人武装崛起的机会。

腐败的朝廷军队

众所周知,清王朝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朝代,朝廷军队最开始由八旗兵组成,分为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总兵力约有二十多万人。

清朝初期,八旗兵能征善战,但自从入关以后,特别是自康熙年间开始,八旗兵已经日渐腐败,战力不存。

此时朝廷还有一支能打仗的军队可以依靠,绿营兵。

绿营是清朝入关之后,按照明朝的卫所军制,招募丁壮编成的一支汉人部队,分散驻守在京城以及全国各省各地。

因为用的旗帜是绿色,而被称为绿营兵,总兵力超过五十万人,起初也是颇有战斗力的军队。

但好景不长,绿营兵也像八旗兵那样,没多久便腐败了,在面对内部的起义以及西方的侵略军时,绿营在战争中几乎土崩瓦解。

平定准部、回部图.局部.清代

湘军的崛起

作为朝廷的正规军部队,八旗跟绿营都不同程度地走向衰败,朝廷不得不依靠新的军事力量来面对动荡的局面。

咸丰三年(1853年),清政府任命了多个省份在籍的前官员为督办团练大臣。

所谓团练,是一种由地方绅士组织建立的地方性防御武装,就相当于民兵组织。

咸丰帝任命的这些前官员,从前都是当过巡抚、布政使、各部侍郎等高级职位的人物,多为汉族大地主、地方大绅士,他们在当地的影响力极大。

由这些大官员兼大绅士来督办团练,“官督绅办”,一人饰演双角色,其中的含义可想而知,为了方便朝廷掌控。

此时因为母亲的丧事,还留在原籍湖南湘乡的前吏部侍郎曾国藩,就被咸丰皇帝任命为帮同湖南巡抚办理本省团练事务的大臣。

曾国藩接到旨意后,便赶往长沙,开始着手团练事务。

当时的湖南地区,因为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已经有了不少的地方团练组织。

而曾国藩便用自身的号召力和影响力,通过募将而不是募兵的方式,把湖南地区已经存在的团练聚集了起来,再经过扩编,整合成了一支规模庞大的武装部队,湘勇。

湘勇,或者称为湘军,是以宗亲氏族、门生故旧、亲密好友作为纽带,而组建起来的军事力量。

这样组成建制的原因,除了是地方性团练之外,还因为湘军是参考明代军事专家戚继光的军事组织方法和训练方式来构建成的。

湘军的治军理念有别于朝廷的正规部队,朝廷军队强调军队必须“兵为国有”,兵可以随便调配。

但湘军的治军思想参考了戚继光的军事思想,强调“兵为将有”,将领手下的士兵只归此将领所用。

因此,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湘军水陆各军将领均由曾国藩直接选定。

而将领以下的官兵,则由各级军官自行寻找,这样的模式层层往下,使整支军队构成了以亲朋好友,同乡邻里为关系的强大网络。

曾国藩就处在这种关系网络的最高统帅位置,只要手下部将足够忠诚,可以说这就是一支由他个人完全掌控的私人武装力量。

曾国藩雕塑像

湘军都是湖南地区的士兵,湘乡人居多,军队以营为单位。

每营共辖五百人,营下辖四哨,哨下辖八队,队设有什长、正勇、火勇共十来名,另外营官还直辖有亲兵六队。

此外每营还设有杂役一百八十名,专门负责搬运物品,以此来减轻作战士兵的体力负担,从而能增强整支军队的战斗力。

除了陆军之外,曾国藩还在衡州(今衡阳一带)和湘潭设立了两座船厂,造炮船,建水师。

招募了五千水勇,将他们分成十个营,并且向外国购买了大量枪炮弹药,武装了整支军队。

与朝廷军队由户部发放军饷不同,湘军的所有军费支出都是通过自筹解决。

虽然没有朝廷的支持,但湘军军饷相比绿营兵高出三倍之多。

而且管理严格,严禁冒领,这样的制度下,使得军队能够稳定的发展壮大。

经过一年多时间的筹备与训练,湘军实力大增。

1854年,曾国藩奉旨平乱,向太平军发告了“讨粤匪檄”,从此以后湘军成为了能左右清王朝命运的军事力量。

0 阅读:91
评论列表

知识乾坤袋

简介:历史、国学、文化。在浮躁的社会里找到心中的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