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公司究竟该如何穿越周期?

跃幕 2023-06-02 22:37:54

电影公司的抗风险能力,依然在于自身商业模式是否“坚固”

文/庞宏波

穿越周期靠什么?

过去三年,对于影视公司来说无疑是最为艰难的三年。三年时间,电影行业摇身一变成为了国家认证的特困行业。但除了外部客观环境的突然变化,实际上中国电影市场在2019年已经“见顶”,这也意味着整个产业会迎来一个新的增长周期。

两种因素的叠加,让影视公司在商业模式上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2022年由于整个大盘的严重缩水,上市影视公司大多面临着巨额亏损。对于国内影视公司来说,当内容无法在市场当中获得足够商业回报,那么业绩自然面临着巨大波动。

5月31日,阿里影业发布了2022/23财年业绩,报告期内录得收入约人民币35.20亿元,较过往期间基本持平。对比两个期间,由于持有的上市股权投资导致的损失,报告期内归属于本公司所有者净亏损转盈为亏,净亏损为人民币2.91亿元。在排除该投资损失等相关科目,本集团于报告期内经调整EBITA依然录得盈利约人民币2.95亿元,同比增加106%。

自2020/21财年经调整EBITA首次扭亏为盈开始,阿里影实际上已经连续三个财年实现盈利。持续盈利的背后,结合着外部环境的变化来看,实际上是完全逆周期的。

1

—持续盈利,为什么可贵?—

跑赢市场的必然是健康的商业模式。

从2020年开始,电影市场就迅速迎来了一个“新三年”。在这三年时间里,电影市场大盘面临新的挑战。尤其是2022年,全年放映市场有超过一半的时间未能发挥最大放映能力的50%。据国家电影局数据,全国电影票房刚过300亿元,较2021年的472.58亿元票房缩水明显。

2021年,前三名票房相加达到了157.11亿。2022年,前三名票房相加为97.97亿元。除了内容本身对市场吸引能力的差异外,头部影片在市场如此大的票房反差实际上也能说明2022年大盘整体表现不佳。

所以,2022年对于上市电影公司来说出现了普亏局面。在这种大背景下,阿里影业2022/2023财年,在排除投资损失等相关科目,经调整EBITA依然录得盈利约人民币2.96亿元实属难得。

除了自身业务体系的支撑,阿里影业在销售及市场费用以及管理费用两大方面分别节约了2.16亿和1.57亿。简而言之,除了自身业务外,阿里影业降本增效的成果同样显著。

此外,从2020/2021财年到2022/2023财年,可以看到净盈利有了明显提升。2020/2021财年,报告期内实现盈利1.18亿;2021/2022财年,净利润为人民币1.54亿元;2022/2023财年,则进一步增长到了2.96亿。

外部环境面临挑战,净利润进一步提升,从中也能说明阿里影业的商业模式在跑赢市场。

2

—内容是抓手,但已经不是穿越周期的唯一抓手—

内容必然是电影公司的第一赛道,但内容定义在发生变化。

翻看阿里影业过往三个财年的业绩表现,可以发现内容收入依然是阿里影业业务体系中最重要的一环。整个市场大盘面临冲击,阿里影业自身内容收入增长,这说明阿里影业在头部影片上获得了足够的商业回报。

从2020年到2022年,和过往押注“爆款”不同,在这三年时间里头部内容的话语权逐渐加大,重要性也有了显著提升。根据阿里影业2022/2023财年业绩报告,受益于对内容赛道的前瞻性布局以及稳定提升的制作开发能力,本集团报告期内参与了26部电影的出品和发行,其中12部影片进入了同期票房前20,包括春节档票房亚军《流浪地球2》,暑期档票房冠军《独行月球》、暑期档票房亚军《人生大事》,以及2023年第一季度上映的《保你平安》与《铃芽之旅》。

除了院线电影内容,阿里影业也通过运营工作室的模式在剧集内容的生产上获得了稳定增长。其中由敦淇工作室打造的青春竞技剧集《炽道》8次登顶微博剧集影响力榜,登顶抖音热度周冠并连续20天登顶优酷热度日冠;由拾穗工作室打造的自制剧集《她们的名字》在浙江卫视和优酷平台播出,台播收视率最高超1.8%,连续两周取得灯塔正片播出市占率周冠军;改编自大热IP《打火机与公主裙》的青春都市情感剧集《点燃我,温暖你》播出后豆瓣开分7.5,热度登顶各大榜单,而且是优酷站内热度高的现代偶像剧;悬疑剧集《重生之门》灯塔正片播放市占率近11%,该片亦入围了第31届中国电视金鹰奖优秀电视剧这一重量级奖项。

这也符合当下国内头部内容的主流趋势,博纳、华谊等传统公司也都在剧集内容的制作和生产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这一方面通过工业化的方式大大提升了剧集内容的质量,另一方面电影+剧集+网络电影的多内容赛代布局,也增加了公司在内容收入上的稳定性。

但是除了内容本身通过稳健布局换取收入,阿里影业在业务上新的增长点恰恰在于内容衍生。IP衍生及商业化业务板块一度成为了阿里影业在过去三年增长最快的业务板块。在影视公司应对内容市场回报大幅缩水的大背景下,阿里影业通过自身的平台优势挖掘出了新的蓝海。

从整个电影产业化的角度,IP衍生及商业化必然是电影更稳健收入的重要来源。阿里影业旗下潮玩品牌“锦鲤拿趣(KOITAKE)”将自有IP “AZZO”、“月白”、“果冻 -喜剧人”和“YOKUKU”与多个影剧综结合,打造了风格各异的潮玩产品。报告期内本集团塑造的潮玩衍生产品覆盖的内容作品包括本集团出品发行的暑期档冠军影片《独行月球》、优酷的热播剧《沉香如屑》、《冰雨火》、优酷的热播综艺《这!就是街舞五》,以及中国经典剧集《甄嬛传》。还与工作室艺术家合作,独家推出了“香料公主 - 敦煌伎乐系列”以及“凯拉十世 - 疯人院系列”,丰富内容类型的同时满足不同用户群体的需求。

此前,阿里影业与三丽鸥达成协议,获得凯蒂猫、美乐蒂和双子星等26个形象在中国大陆进行衍生产品开发及销售的独家代理权,授权自2023年1月1日起,为期5年,极大丰富了本集团服务的IP数量并提高了授权客户数量。此外,通过打造跨品类特色商品及季节性创新产品,使天猫模玩类目的成交规模同比增加27%。

IP衍生和商业化无疑可以拉长内容的生命周期,报告期内,本集团在中国大陆运营的线上平台为春节档票房亚军《流浪地球2》提供独家众筹服务和电商整合营销会场,众筹总额已超过人民币1.3亿元。

所以,阿里影业在过去三个财年持续盈利,一方面,通过对于内容的前瞻性布局和头部内容覆盖为公司提供相对稳健的收入。另一方面则通过IP衍生及商业化拉长了内容的生命线,在产业化的探索中寻找到了商业模式的新蓝海。

3

—科技是下一个新的增长点—

科技必然会革新电影。

实际上在中国电影市场化的进程中,中国电影市场大盘的爆发性增长恰恰来源于互联网影企通过科技基因完成了基础设施的建设。在互联网购票出现后,中国电影市场伴随着内容爆发进入到了高速增长阶段。

2020年由于配合防疫的实名购票等相关措施,中国电影市场极高的在线化率优势得以在全球率先复工复产。而除了终端市场,实际上国内电影产业的“基础设施”已经有了明显的科技基因。

在基础科技的布局上,过去五年,阿里影业陆续完成了以灯塔、凤凰云智、淘票票为基石的基础数字科技业务布局,助力中国电影市场加速推进数字化进程。

云尚制片的核心技术为超过300个泛文娱项目保驾护航,覆盖了剧集、电影、动漫、综艺、短剧、纪录片等多种类型。此外云尚制片新推出了云尚现场管理系统,帮助剧组在拍摄现场把控内容品质,提高现场协同效率,目前该功能已在多个剧组使用。

宣发平台“灯塔”、营销全案设计“黑马”、内容营销机构“淘秀光影”组成完整宣发闭环,通过底层预测逻辑、宣发商业模型,提供全案营销服务。

淘票票联合大麦进一步优化“淘麦VIP”会员体系,截至2023年3月31日,淘麦VIP会员规模已经突破1500万。

除了基础的科技业务板块来持续深化电影产业的基础设施服务,今年AIGC已经成为了各行各业新的焦点。今年,无论是光线传媒王长田还是华谊兄弟王中磊,都在内部公开信中提到了对于AIGC的关注。对于传统PGC内容的电影来说,此前已经因为UGC面临了相当大的冲击,而AIGC无疑对电影的内容创作以及电影宣发可能会产生新的影响。

一直坚持以内容+科技双轮驱动的阿里影业,在科技板块除了基础的科技业务布局,此前也推出了首个超写实虚拟偶像数字人厘里。作为淘麦VIP的代言人,厘里此前在《铃芽之旅》上映前,一同展开联动营销,同天发布了走进新海诚世界的跨次元联动视频。

数字人是阿里影业未来布局数字科技的方向之一,而有了厘里和《铃芽之旅》的联动营销案例之后,未来数字人是否会进一步革新影视营销可能会成为新的期待。

从阿里影业的财报来看,科技业务和IP衍生及商业化的增速都非常强劲,而内容上除了对于头部内容的高命中率,拓宽内容赛道同样是提供稳健的重要方式。对于影视公司来说,穿越周期不仅仅在于内容“破风”,实际上还需要通过不断完善自己的商业模式闭环来构建更加稳固的“基本盘”。

0 阅读:7

跃幕

简介:影响有影响力的电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