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安:咸丰心目中的“女圣人”?她超脱一生,只为秉持女德的本分

闻学天史 2024-02-21 21:33:10

她淡然一生,似乎对权势没有太大的野心;她面容稍显青雉,但不失母仪天下之雍容风范尽显;其实,在咸丰嫔妃里,只有她才是那个可以与皇帝同起同坐的人。她就是咸丰皇帝的孝贞显皇后钮钴禄,也是后来的慈安皇太后。

那么,慈安真的是咸丰皇帝心目中的“女圣人”吗?超脱一生,她的死真的与慈禧有关吗?

初入宫被皇帝另眼相待

慈安出生广西柳州,名为钮钴禄·瑞芬,父亲穆扬阿时任广西右江道职务。慈安虽是汉女出身,但自幼就爱读书练字,并接受女德训诫。她知理晓节,宽厚温婉,实为大家闺秀典范,所以自幼便广受赞赏。

慈安十六岁入宫,从入宫到被封为皇后,她仅用了数月时间,晋升速度如此之快,在清朝后宫也是绝无仅有的。而且咸丰在未继承皇位之前,他还有一位嫡福晋萨克达氏,咸丰对这个嫡福晋感情很深。

不过,这位嫡福晋命短福薄,在咸丰还未上位就因病去世了。面对福晋的英年早逝,咸丰悲痛不已,登基后就追封这位福晋为孝德显皇后。

所以在咸丰登基之初,咸丰后宫并没有很快封后。后宫妃嫔众多,但后宫无主。咸丰意识到了后宫没有人坐镇不行,于是,咸丰继位的第二年,第一次大规模的选秀开始了。

此选秀阵容很大,秀女达千人以上。秀女中,除了有慈安钮钴禄氏,还有慈禧。在众多的秀女,咸丰皇帝一眼就看上了颜如清水,德行贞淑,不施粉黛的钮钴禄·瑞芬。于是,咸丰就留下了慈安和相貌秀灵的慈禧。

于是,大清的命运在这一刻就被决定了。

入宫不久,就被封为皇后

作为皇帝的女人,要么受宠,要么就成为后宫之主,若两者没有,将如同在牢笼里般凄凉度过一生。入宫后的那些秀女都知道,她们的这条路要么高入云霄,要么深入泥潭。所以,谁都想争取机能被皇帝宠幸。

不过,对于善于察人的咸丰皇帝,他很快就发现慈安与其他嫔妃不同,她是真正端淑娴雅的女子,每每相见,慈安总是面如清水,言谈之间透着从容博学,自然得体。

慈安虽比咸丰皇帝小几岁,但她悟性极高。每次咸丰与她相谈时,话不必说透,稍微点拨,她便已参透其中含义。与她相比,其他的女子美则美,乖巧的乖巧,但没有她的端庄大体,举止拘谨,毫无情趣。

如此一来,咸丰皇帝对慈安这个德福兼备的女子颇有好感。因此,入宫当年,慈安就被封为贞嫔,没过多久又晋升为贞贵妃,当贞贵妃不到一个月,咸丰便将她封为皇后。

慈安当皇后之后,咸丰皇帝本来想给她举行册封典礼的,但慈安却说:眼下大清内外皆纷攘不断,不办典礼可省一笔银两,皇上无须未必操心,应该以国事为重。

咸丰皇帝一听,端望着这个贤淑懂事的贞贵妃,他没想到,人人皆盼的风光大典,而贞贵妃却为天下和皇上为重,拒绝举行册封典礼,她如此识大体,尽显中宫风范。

慈安被封为孝贞显皇后,勤勤恳恳打理后宫,从此开始了母仪天下的生涯。

慈安知身份,识大体,每次见咸丰皇帝,都身着礼服,不逾礼制半步。而对于咸丰皇帝宠爱妃嫔之事,慈安从不妒忌不吃醋。在政治上,她也没有半点野心,更不曾僭越雷池半步。

可惜端正的她,始终未能为咸丰产下一儿半女。

此后不久,清王朝便置身于内忧外患之中。

慈安在咸丰皇帝心目中是“女圣人”

清王朝从嘉庆年间就一直走下坡路,到咸丰这里,清王朝已经是千疮百孔。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又面临被迫签订《天津条约》,赔款额巨大,导致国库严重亏空。咸丰皇帝在政治上愈发力不从心,觉靠他已经是无力回天,使得他日渐厌恶朝政,转身寄于酒色。

这期间,咸丰皇帝选择常居圆明园,期间便沉迷于酒色,也就是这时候开始宠幸汉族女子,后宫嫔妃本来就多,为了争宠,相互争风吃醋,现在好了,咸丰皇帝的心思,全都放在汉族小脚女子这里,无暇顾及到后宫这些佳丽,众佳丽更是醋意大发,尤其懿妃更是为不满。

懿妃为咸丰皇帝诞下了一皇子之后,被封为懿贵妃。眼看皇帝整日寄于酒色之中,醋意瞬间升温,但自己的地位还不足对皇帝规劝,于是她找皇后慈安诉说,让皇后慈安劝说。

慈安反而劝说懿贵妃不要有醋意,眼下国事纷乱,皇上的担忧与压力非你我能够体会的,只要安分守己,对皇上以宽和体贴相待,就算是尽了妃嫔的本分了。若是从龙体考虑,确实应该婉劝皇上节制。

慈安言下之意是,皇上为政事纷攘所烦,无论咸丰皇帝如何“以醇酒妇人自戕”,后宫越不可逆意而上,但是为了皇帝龙体考虑,她不会放任的。懿贵妃本就是聪明之人,听完皇后慈安这番话,自然也放心了。

这日,咸丰皇帝醉意熏熏回到寝殿,慈安得知后,一直守在咸丰身旁。第二天咸丰上早朝之后,慈安以不为皇上宽心,反而轻视皇上龙体为由,让人杖挞昨晚侍寝的那位妃子。

咸丰皇帝退朝回宫后,得知一向温婉安静,慈悲为怀的慈安杖打他昨晚宠幸的妃子,咸丰皇帝很是生气,难以想象的质问慈安。慈安正襟跪拜,说道:臣妾未尽后宫之责,没有监督众妃,使皇上龙体受苦,若是不管,实为后宫之非……

此话言外之意就是,一则婉劝咸丰不要再酒色放纵;二则是为了尽中宫之责,才欲杖挞,以此督率众妃。

咸丰皇帝听此一番话后,当下心有所触,不仅没有怪罪皇后慈安,还向皇后慈安保证,以后少饮酒。此事一出,后宫上下无人不佩服慈安的稳重和宽厚,而咸丰皇帝甚至尊称她为“女圣人”。

即使咸丰日渐衰弱,慈安也从不插手政事

咸丰十年,英法联军攻入紫禁城,一国之君,眼望着国土逐渐沦丧,咸丰皇帝却胆怯了,,只好带慈安和众妃逃到了热河。之后,咸丰更是消沉沮丧,于是在他写下了“且乐道人”四个字。

看着咸丰皇帝一天比一天消沉,众大臣无不心急,却无人敢劝谏。慈安知道,这时候只有她能劝导皇上,于是劝道:皇上是大清的皇上,此时朝中上下,百姓众生,全都在仰仗皇上。唯有皇上心稳,众人才能有安稳之心。

咸丰皇帝听后,情绪也逐渐平复了下来,同意慈安将那四个字取了下来,不过,咸丰皇帝的身体日渐衰弱,甚至无力理政,按理说,换别的皇后,可能会协助皇帝理政,趁机掌权,但慈安向来不插手政事,于她而言,她只想一心照护皇上,做好她作为妻子的本分,对于权力,从来不是她所追求的。

而此时慈禧,也就是懿贵妃,她也就在这时候有机会显露出政治才能。其实,早在咸丰登基之初,懿贵妃就已经露出了她的野心,她常在咸丰皇帝批阅奏折之时就侍奉左右。

后期,她还协助咸丰皇帝分类清检封事。到了热河后,咸丰身体羸弱,疲于理政,慈安又不插手政事,懿贵妃趁机进一步代皇帝阅奏章,参与机要。

对于这种情况,咸丰极为矛盾,他此时确实需要这样的一个得力助手协助他理政,但又鉴于清代后宫涉政的敏感,他又时刻防范着懿贵妃过多参政议政。

后来,众臣眼看咸丰皇帝身体每况愈下,懿贵妃却不加收敛。众臣劝咸丰皇帝效仿“钩弋故事”,为防止后宫和外戚专权局面的出现,赐死懿贵妃以绝后患。

最终,咸丰没能下定决心杀掉懿贵妃,他实在不忍心让自己年幼、唯一的儿子无依,因为咸丰皇帝也是年幼丧母,这给咸丰带来了一生的隐痛,想想自己的悲剧,他实在不忍心亲手再给儿子造成这样的悲剧。所以,成就了后来的慈禧。

咸丰十一年,咸丰皇帝自知大限将至,他为年幼的儿子载淳安排好八大顾命大臣后,又召慈安,人之将死,咸丰皇帝怎会不心知肚明。他认为 慈安性情淳厚,懿贵妃野心甚大,慈安根本不是懿贵妃的对手,所以临终前,特意给慈安授一道密旨,让日后皇后有处置任何人的权力。

交代完后,咸丰皇帝崩逝了,年31岁。当时的慈安也就25岁。

慈安并不缺乏才干,她超脱,只为秉持女德的本分

咸丰皇帝去世后,慈安和慈禧找借口先咸丰皇帝灵柩和八大臣回到紫禁城,趁机处死了八大臣之首肃顺,八大臣集团垮台,自此,大清开启了两宫太好当权的时代。

慈安性格温顺淡然,慈禧果断敏捷,刚开始两人一前一后,一强一软,相处融洽,相得益彰。可随着时间的推移,慈禧的政治欲望越来越强烈,尽管慈安超脱,所有政事放手慈禧处理,但慈禧对“嫡庶之分”礼制的束缚,越来越不满,因为凡事必征求慈安意见,这让她很不爽。

加上后来,慈禧的心腹太监安德海借江南置办龙衣机会,沿途索要给养,惹得众官员不满,巡抚丁宝桢将安德海拿下,并上奏请求处置安德海。这时一向超脱隐忍的慈安出手了,一来是暗示慈禧收敛;二来是以儆效尤。于是,将安德海拉到菜市口砍头了。

其实,生性温柔敦厚的慈安并不缺乏才干和果断,只是她的德行胜过才干。她超脱一生,只为秉持女德的本分。

此后,慈禧也记恨在心。

还有一次,就是同治皇帝十七岁时,两宫太后着手为同治皇帝选后起了分歧。慈禧属意的是更年轻的富察氏,而慈安属意的是德行俱佳的阿鲁特氏,于是她们将决定权交给了同治皇帝,结果同治选择了阿鲁特氏,因为同治对慈安更信赖些。

此时,慈禧才意识到自己平对权力看重,却忽视了与儿子的亲密关系,反而让儿子与慈安更亲密。慈禧对慈安就更怀恨在心了。

自此,慈禧和慈安表面看起来相安无事,实则暗潮汹涌。

不过,同治皇帝比他父亲咸丰皇帝更加荒淫无度,在出宫寻花问柳后染重病,在同治十三年,同治崩逝。

后来载湉继位,为光绪帝。慈安对光绪从来没有给过多的压力,更多的给予他更多的温暖和母爱。

这样一来,光绪帝和慈安的关系也是越来越亲密。只不过在光绪七年,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慈安突然薨逝于钟粹宫,终年四十五岁。

从此以后,慈禧独掌大权,成为无冕女王。

而关于慈安的死,一说是被慈禧所害,一说是因为她患有心脑血管疾病。根据一些史料和推断来看,后者似乎更有说服力。

写到最后

其实,慈安一生,她期待的不是拥有更多的权势,而是来生能与咸丰皇帝做一对世间平凡的夫妻,只是世事难料,咸丰皇帝福寿薄,留下她一个人独自越过大清国后来的衰败与落没。但自始至终,慈安从没想过,也不愿意将自己置于众人聚焦的政治舞台之上,她之所以这样,不是为了明哲保身,只为秉持女德的本分。

1 阅读:40

闻学天史

简介:放他三千裘马去,不寄俗生,唯贪我三枕黄粱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