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是国产喜剧最大的真诚

跃幕 2024-06-04 18:12:42

懂观众需求是国产片想要在市场成功的关键

文/ 庞宏波

“我活着呐,没有三头六臂oh尽可能柔软无比,生活没对我客气我朝它敬一个礼。”

这是《走走停停》主题曲《我活着呐》歌词里的一段,而这首歌里“戳心”的歌词远不止这一段。

在4月份的北京国际电影节上,《走走停停》全票获得评委会投票拿下最佳影片。作为一部新人导演的长片处女作,《走走停停》最大的优点在于松弛。内容上的反焦虑和类型上的“反套路”都让这部电影成为了国产喜剧里的清流。

2021年底,《爱情神话》成为了市场的黑马。同样是新人导演、同样是轻喜剧、此前就有观众评价“走走停停 是今年的爱情神话”。

对于当下的观众来说,在“炸裂”、“爆笑”霸屏的国产喜剧里,“自然”是最大的真诚。无需靠类型上的“笑”去套路观众,也无需靠内容里的“哭”去强迫观众,懂得观众真实的需求可能才是国产片取得市场成功的关键。

1

—北影节为什么能“全票”最佳?—

“好看”。

电影归根到底还是要回到“好看”本身,在“好看”的基础上创作者的价值传递和情感才容易同观众共情。

今年的北影节天坛奖,《走走停停》无疑是最大黑马,连拿三项大奖。评委会成员费翔就表示评委会七个人一致投给了《走走停停》。除了最佳影片,还拿下了最佳编剧和最佳女配角。从这一点也能够说明,《走走停停》并非只是幸运,而是靠剧本和表演征服了评委。

作为一部新人导演的作品,《走走停停》剧本上的层层递进,让电影有很丰富的层次感。电影的故事主线并不复杂,起点是一个北漂失败青年返乡,同家庭重新建立亲密关系。与高中同学重逢后,在制作纪录片的过程中最终决定要拍摄自己的电影。电影也随即进入了电影和纪录片的“双拍摄”模式,正是这种方式让电影里演员的表演都有着纪录片式的真实质感。

但显然,电影并不是想拍一个北漂大龄青年最终拍电影重新追梦的故事。电影更有意思的高潮在于“吴迪”将镜头对准了自己的父母,在拍摄的过程中父母数十年婚姻的考验以及关于个体寻找自我成为了更大的闪光点。

所以,电影看似对准的是北漂青年,实际上是借着北漂青年掀开了背后无数个中国普通家庭故事的情感图鉴。

而在整体的喜剧设定上,电影非常自然。电影前半段,北漂青年返乡有许多笑点。作为北漂失败的大龄青年,碍于面子在外面通过“GAP”来掩饰自己的尴尬,回家后也要在沙发和上铺之间做选择。而电影的后半段,两个不断NG的“老演员”在电影拍摄的过程中笑料百出。但相比前半段真实的“喜感”,后半段的“笑点”尤其是父母多年婚姻的维系最终变成了一种“会心一笑”。

所以,评委会在解释评奖标准时直截了当的表示电影“好看”。作为一部生活流的轻喜剧,电影无论是类型还是叙事上丰富的层次感都给予了观众舒适的观影体验。

2

—不煽情也不矫情—

克制。

在电影里,金靖饰演的吴双,掌握了“无声骂人”的技能,光靠身上的T恤就能轻松表达。而这样的设定,给观众带来了极佳的喜剧效果。

作为北影节天坛奖评委,马丽对金靖毫不费力的表演状态表达了认可。也正因如此,认为《走走停停》是她这几年看到少有的集轻巧、真实、温暖、治愈于一身的电影。

这一点同样得到了北影节评委朱一龙的认可,朱一龙认为《走走停停》讲好了中国故事,大家彼此会相互取暖,相互帮助,相互支持,相互守护。他格外欣赏影片的两点内容,一是“不矫情”,处理生离死别、情感关系的时候斩钉截铁,没有把重点放在伤痛带来的情绪上;二是幽默感,非常自然,非常轻巧,不做作。

电影尽管从北漂青年切入,但实际上也有人生坎坷、生离死别这样沉重又宏大的主题。电影在情节上有一处非常大的“反转”,无论是对主人公的情感冲击还是从整个叙事推进来说都至关重要。但是没有典型的“由喜转悲”,通过前面的“爆笑”和后面的“爆哭”来强迫观众情绪变化。所以,《走走停停》没有国产喜剧“小品式”创作的通病。

电影在处理上相当的干净利落,也正因为在关键情节上的“克制”,才让父子二人所流露出的真实有更大的情感触动。

与此同时,电影在人物设定上规避了许多“陷阱”。例如主人公是一位大龄北漂失败青年,而返乡后最终决定继续追梦拍电影。

电影一不小心就容易陷入同类电影经常犯的“矫情自怜”当中。此前市场几部同类电影的票房失利,无论是“拍电影追梦”还是所谓北漂返乡故事,这种小切口很难引发观众的共鸣。

同样,电影里的父母的确在吴迪返乡后第一时间表达了自己的“嫌弃”,希望利用自己的资源来帮助找工作,但父母和北漂青年的“对抗”也仅仅是贡献了前半段的部分笑料。一对典型的中国普通父母并没有“催婚”、“催生”、“催成功”,而是重新定义什么是人生的成功。这对于当下许多年轻人来说,父母与子女更平等的“互动”显然更治愈。

在人物设定上的“反俗套”,也能够让观众感受到更大的真诚。喜剧在任何一个节假日都是市场的绝对刚需,但是扎堆的喜剧也并非在市场次次都赢。观众对于“新鲜感”的需求越来越高,所以“反俗套”可能才是当下市场破局的关键。

3

—鸡血并不只靠“鸡汤”—

反焦虑更容易激励年轻人。

《走走停停》发布的主题曲《我活着呐》里面,很多戳心的歌词都让很多观众表示这就是在“唱我自己”。

无论是在躺不平也跑不动的房间里活下来真是了不起,还是生活没对我客气我朝它敬一个礼,都表达了电影所希望传递的价值观选择。

作为一个大龄的北漂返乡青年,吴迪在家乡小城找工作也四处碰壁。“我们不招35岁以上的人”面临同样的都市淘汰窘境。而偶遇高中同学,那种放不下身段又挺不直腰板的尴尬,最终化作一句“我最近在GAP。”

这些“仿佛在演我”的生活窘境,实际上最大程度的触及了很多年轻人。但除了“唱我演我”,观众更希望在电影里找到一个出口,这个出口不是浮夸的“逆天改命”,而是理解、尊重、帮助。

电影里这个非常普通的中国式家庭里,却难得的没有制造社会性的普遍焦虑,而是展现了一家人在鸡飞狗跳过后依然互相帮助的温馨。

电影在宣传上同样抓住了“反焦虑”这一点,定档海报上“允许一切发生,做勇敢快乐的人”和主题曲歌词里“容许事与愿违算不算一种勇气,失望里捡起自己拍拍灰走走停停。”都最大程度的共情了当下年轻人的精神渴求。正因为电影本身“懂”观众,观众可能才会反过来“共鸣”电影。

根据灯塔专业版在5月31日发布的端午档新片战报里,《走走停停》多个热搜加持想看人数最高,而且分性别、年龄占比都更加均衡,这让电影的市场空间有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在电影结尾处,吴迪和冯柳柳在堵车的公路上相遇,两辆车在自己的轨道上走走停停,不断交替。“走走停停”在此时得到了呼应,无论是堵车还是人生,都在走走停停中继续前行。

在电影节的维度里,之所以将最佳影片颁给《走走停停》,在于电影讲述一个普通中国家庭故事方式的惊艳。而在电影市场的维度里,《走走停停》同样能够激励年轻人努力追逐自我,但这种激励靠的不是“鸡汤”,而是一种平等和真诚。戏里戏外都通过反焦虑来减轻年轻人的内耗,从而更轻盈的追梦。

0 阅读:23

跃幕

简介:影响有影响力的电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