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评价粟裕,杨尚昆转告楚青:能加一句话,我已经费了很大劲

历史门前小个子 2024-04-13 18:42:34

1983年底,由于多年的伤病,粟裕大将不得已住进医院,静静的开始回味自己往日荣光,无论是在战争年代里,亦或是和平年代,粟裕都在军中身居高位,因此他住院治病期间,中央军委考虑无论如何都是要派人去探望,慰问的。

当时中央军委主席是邓小平,副主席有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杨尚昆等人,纵观这几人,邓小平,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三人去都不合适,思来想去,杨尚昆只好作为代表,奔赴医院,探望粟裕。

可是杨尚昆心里很是愧疚,因为在此之前粟裕妻子楚青拜托他的事,他并没有办好。

1958年粟裕遭到批判,此后20多年一直是郁郁不得志,直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央开始着手处理历史遗留下来的冤假错案。

邓小平表示,要“了结1958年军委扩大会议这桩公案”,粟裕得知此事后,非常激动,1979年夏天,粟裕专门在烟台找到叶剑英,向他报告了希望中央为自己平反的愿望。

叶剑英作为1958年军委扩大会议的当事人,他当即对粟裕说:“这件事是应该解决一下,你写个报告给中央,我回北京后和小平同志说一下。”

得到叶剑英的回复,粟裕很是高兴,他很快便将一份报告送到了叶剑英处,叶剑英也确实如同他说的那样,将报告收了,并与邓小平讨论了此事。

过后不久,叶剑英告诉粟裕:“我已经同小平同志谈过你的问题,他同意。”

为此,粟裕在1979年10月,正式向中央写了申诉报告,叶剑英批示:“粟裕送来关于彭德怀同志利用五八年军委扩大会议批判他的申诉报告一事,前不久萧克同志来看我时,也曾提到有关那次会议反教条主义的事,我认为五八年召开军委扩大会议,检查总结建国以来的军事工作是必要的,至于那次会议的错误,我建议总政组织力量,认真的研究,向军委提出实事求是的报告,以便在适当的时候,妥善处理。”

之后,粟裕又专门拜访了徐向前,徐向前也表示要解决这个问题,可是让粟裕没想到的是,不知出于何种原因,这件事始终没有一个结果,被无限期的给拖了下来。

1983年,胡耀邦总书记进一步批示后,中央军委决定直接受理粟裕的冤案,不久他们便提出了具体的方案,并征求了粟裕的意见,可是这件事,也没有贯穿到底,而是“半途不见”

粟裕此时已经自感时日不多,他也明白,自己可能有生之年无法看到为自己平反一事,因此他就对此事不再关心,关注。

粟裕的夫人楚青深知此事在粟裕心中的重量,虽然粟裕不再关心,但是楚青不忍看着丈夫如此消沉,她就瞒着粟裕给中央递了申诉材料,请求为粟裕平反,这份材料,最终被送到了军委副主席杨尚昆处。

杨尚昆虽然没有参加授衔,但是他曾长期在军队工作,所以他当军委副主席,也是情理之中,他对粟裕是很了解的,拿到材料后,他专门接见了楚青,并告诉楚青,可以发一个文件,将1958年军委扩大会议上有关粟裕的批判材料和文件全部收回,销毁掉。

并由杨尚昆本人去和粟裕本人见面,明确那件事情已经过去了,不复存在了。

粟裕得知这个消息后,也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当然了,对粟裕提出的要求,中央军委要研究,尽管杨尚昆去很努力办此事,但是在粟裕去世前,这件事依然没有办成。

粟裕病重期间,杨尚昆作为代表去探望,他的心里是难受的,因为他觉得自己没有办好为粟裕平反一事。

而在粟裕去世后的第二天,在上海的杨尚昆专门给楚青打了电话,说:“这件事是粟裕同志心中的疙瘩,我没有给他办好,要在讣告中解决一下,打算从正面讲,把一些流言蜚语、不实之词推倒。”

可是到后来,关于粟裕的讣告,也没有提到此事,粟裕离开了,但是粟裕的“冤案”,却是如同一座大山,压在了楚青的“头上”,楚青为此东奔西走,想要为丈夫“平反”

直到1987年,这件事终于有了转机。

随着《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撰写的开始,对于粟裕的评价,逐渐流传开来,粟裕作为新中国的第一大将,战争年代里三野的主要军事领导人,对他的评价当然要实事求是。

为此,中央军委专门召开了会议,讨论如何评价粟裕,杨尚昆作为军委副主席,主持了这次会议。

由于1958年军委扩大会议批判粟裕,这件事仍旧没有结论,所以该如何评价粟裕,这件事没有一个准信。

杨尚昆是非常想要为粟裕平反的,经过他的努力,最终,会议决定在对粟裕的评价中,加上一句话:1958年在所谓反教条主义中受到错误的批评。

这句话虽然并没有准确,正式的为粟裕平反,但是已经说明了很多问题,而在加了这句话后,杨尚昆还专门转告楚青说:“能加一句话,这件事我已经费了很大的劲。”

楚青当然理解杨尚昆,所以她并没有多说什么,她知道,关于为粟裕“平反”一事,她还需要等待最佳的时机。

1993年10月,中央军委收到了一份不同寻常的报告,这份报告是南京军区离休干部金冶、谭肇之、秦叔瑾、黄野松、黄亦凡5人联名所写,报告的内容很简单,他们一致提议解决粟裕冤案问题。

粟裕在1958年被错误批判一事,是很多人的心病,粟裕此时虽然不在了,但他的老部下,老战友们还在,而粟裕此时也已经去世9年。

此时担任军委副主席的有粟裕的老部下张震,张震曾任三野参谋长,解放战争时期,他是粟裕的得力助手,对于粟裕冤案一事,他非常了解,而如今拿到报告后,他当即表示,确实是到了给粟裕平反的时机。

1994年2月5日,张震亲自拜访楚青,他告诉楚青,中央决定以文章的方式来平反粟裕冤案。

楚青听后说:“粟裕现在不在了,其实文章再怎么写,他也不知道了。不过人总是有感情的,我总希望党能说一句公正话,以告慰他的在天之灵。我这一辈子也就只有这么一个心愿了。”

本来按照张震的想法,是在粟裕去世十周年,也就是1994年2月5日发表文章,但是这时已经来不及了。

直到1994年12月25日,《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同时发表了刘华清、张震两位中央军委副主席联合署名的《追忆粟裕同志》一文。

这篇文章先后由南京军区,总政治部草拟,后由中央军委,总政治部,中央党史工作领导小组修改审定,总书记亲自审阅后才确定下来的,所以很具有权威性。

文章有这么一句话:“1958年,粟裕同志在军委扩大会议上受到错误的批判,并因此长期受到不公正的对待,这是历史上的一个失误,这个看法,也是中央军事委员会的意见。”

终于,关于粟裕冤案一事,有了一个公正的结果。

想必九泉之下的粟裕得知此事后,也会欣慰吧,这件牵扯了36年的历史公案,终于了结。

1 阅读:174

历史门前小个子

简介:关注军事和历史,百家荟萃,一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