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告诉你:一个家庭最大的失败,就是讨好外人,欺负亲人

川鹤史 2024-06-06 10:25:49

俗话说的好,家和万事兴,一个人能够生意兴旺,人生顺利,最重要的就是他的家庭是否和谐。

所以塑造一个好的家庭往往是人生十足重要的一步,而有些人恰恰忽略了这一点,在家庭的维系上,居然反其道而行之,讨好外人,欺负亲人。

让我们用三国时期曹操的例子来告诉你,这其实是一个家庭最大的失败。

礼贤下士

提起曹操,我们总能第一时间想起他“奸雄”的称谓,关于他的很多典故,比如“挟天子以令诸侯”,“吾好梦中杀人”等,皆展现了他这个人的阴险狡诈。

但无疑的是,在三国三足鼎立的斗争中,曹操最后的成果的确胜过刘备和孙权,可是到了最后,三国斗争的赢家居然是一直蛰伏在曹操手下的司马懿。

可惜曹老板也是一世枭雄,最后却被人窃取了胜利成果,那么问题究竟是出在哪儿呢?这就要从曹操的一个习惯来说起。

大多数人在评价曹操这个人物的时候,总是带有负面或调侃的情绪,比如曹操好人妻,喜欢夺他人妻子为玩物的这件事就经常为人诟病,但是每每提及曹操对待才子谋士的态度上,大家反而会对曹操有着不一样的评价。

曹操之所以能够在东汉乱局中拔得头筹,除了他本身的能力以外,他最大的助益便是手下的才子谋士。

曹操本人礼贤下士,十分注重才能,这也是他曾经放过关羽的原因。

后世的人们开玩笑的称他为曹老板,正是因为他在用人方面的运筹帷幄十分令人佩服。

所以曹操手下才能够聚齐荀彧、张辽、司马懿等能臣,他也在尽心的培养这些人,助自己夺得江山。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他却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那就是他看轻甚至忽略了亲族的作用。

曹氏其实也不乏能人异士,就拿大将军曹真来说,那也是不可多得的良将。

但是曹操在平定天下的过程中,并未用合适的方式培植自己的亲族,这才使得像司马懿这种人能够在朝中蛰伏,乃至在魏国中后期,曹家的势力在朝廷中隐隐比不过那些世家大族。

而这一现象的结果就是,世家大族手中握有更多的权利,曹氏一族逐渐对朝廷失去了掌控,最后被司马家篡夺了胜利的成果。

足可见,曹操之所以失败,他犯的最大的错就是一味扶持外人,而对自己的亲族有所忽视。在家庭方面尚未做全,故而才会让魏国落到了他人的手中。

兄弟相争

而曹操的这一错误延伸到了他的继任者身上,也就是曹丕。

曹丕接收了曹操留下来的基业,成为了魏国新的君主,而曹丕本人在政治上也是颇有才能,没过几年便逼得汉献帝刘协主动禅位,自己称帝,用现在的话来讲,可谓是天胡开局。

但是这样一个也算得上是拥有雄才伟略的人,为什么没有注意到司马懿这个潜藏的威胁呢?

其实他犯了和他父亲曹操一样的错误,那就是他太过讨好外人,反而欺负自己的亲人了。

当皇帝的确是要有戒备之心,不光对臣子,也有对自己的亲族兄弟,但是曹丕在这一点上做的实在是太过分了。

曹丕的弟弟曹植是举世闻名的大才子,曾经写下惊艳千古的《洛神赋》,而曹操在世时对曹植这个儿子也十分看重宠爱,或许这就是让曹丕感受到危机感的原因。

在曹丕登基后,他数次故意训斥曹植,极尽打压的手段,甚至出现了历史名场面,也就是在朝堂上逼曹植七步作诗,最后让曹植含泪写出了“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样的惋惜之句。

可是这都没有能换回曹丕的感念,最终曹植郁郁而死,这对曹丕来说也许是解除了一个心头大患,但从更宏远的角度来看,这其实是削弱了魏国的力量。

在曹丕对自己的亲人痛下杀手时,朝中的亲贵大臣们都在暗中培植自己的势力,甚至推波助澜了九品中正制的发展,让这些世家大族尝尽了甜头。

也难怪在曹丕和他的儿子曹睿死后,蛰伏已久的司马家终于篡夺了帝位,最终将曹操曾经打下的基业挥霍一空,甚至引来了五胡乱华,造成不可磨灭的后果。

家庭

无论是从曹操还是曹丕的行为来看,这对父子之所以让自己辛苦打下的基业沦为他人的成果,其实就是因为在家庭的塑造上,有了很大的失误。

像曹操这个人,他掌权的时候就有意让自己的儿子们为了未来的帝位所争斗,到了曹丕时更是受到父亲影响,使得兄弟相争让曹氏一族内部有了很大的亏损。

曹氏一族的内斗导致到了曹叡的时候,除了曹真的儿子曹爽还可堪一用以外,其余都只能重用外臣,这才让司马一族趁机夺取了帝位。

而这一经验也能运用到当今的时代,这对我们来说有很大的启发,一个人想要成功,其实最重要的就是亲人的扶持。

朋友或者生意上的伙伴,可能一时会因为利益而聚集在一起,但是一旦出现利益的纠葛,就很有可能产生背叛的行为。

而有着血缘维系的亲人,往往才是最真心的,所以就让我们记住曹老板的这个教训,在结交朋友的同时也要注重自己亲情的维系,让家庭成为自己最强大的后盾。

0 阅读:79
评论列表
  • 2024-06-10 11:16

    这不就是乌鸡粉的所作所为吗?

川鹤史

简介: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每天了解一些历史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