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条山战役:损兵近10万,6位将军殉国,国军为何如此惨败?

历史小松 2024-06-28 23:20:58

1941年,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国军和日军在山西境内爆发一场大规模的正面作战,这便是“中条山战役”,被国军统帅部称为“抗战史上最大耻辱”。

在整个中条山战役,国军伤亡近10万,6位将军或战死殉国,或自杀殉国;而日军阵亡不过700人。

中条山战役极大的战损比悬殊,让国军高层蒙羞,也令当时的百姓哀婉叹息,更给北方的持续抗战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那么,关于中条山战役,国军为何如此惨败?今天,就带领大家重新剖析一下中条山战役!

参战部队

首先,来说一说国军在中条山战役中投入到部队,包含19个师、3个游击纵队和1个旅(第5和第14集团军大部,虽有中央军,但多以地方部队为主,更有大部分没受过正规训练的新兵就直接编入战斗部队,可能都不知道枪栓怎么拉,手榴弹怎么拉线,战斗力可想而知,这似乎已经宣告了国军在中条山战役失败的必然性),总兵力在20万左右。

这里需要提一下,最早担任中条山防务的不是第5和第14集团军,而是第4集团军。当时,第4集团军和我军关系密切,他们从我军学习到不少游击战法,部队士气高昂,与百姓相处和睦,在中条山的战斗经验十分丰富。

但是,正是因为第4集团军与我军走的密切,导致国军高层阴谋破坏抗日统一战线时,第4集团军便被猜忌调离中条山防区,也为中条山战役的惨败埋下祸根。

有相关资料披露,就算是卫立煌比较看重的第14集团军,军中不仅偷逃腐败,而且军备也是日益废驰。还有第5集团军就更猖狂了,直接靠贩毒牟利,还有的贩卖军需物资,利益的内部斗争也让两张军团时有矛盾发生,进而也分化了两支集团军的战斗力。

然后,再来看看日军,共计投入6个师团和2个旅团(独立混成第4、第9旅团),几乎都是清一色的王牌精锐部队,重炮、坦克、装甲车满额标配,总兵力为10万人左右,并且还增派有关东军飞行第32和83战队,以及第3飞行集团主力进行配合对地作战,还有两支伪军师协同。

单从兵力对比上来说,国军即便是具有2比1的些许优势,但是面对装备和战斗素养极强的日军,这样的兵力差距并不算太大,甚至可以可以将实际兵力拉到1比1,自然不能形成对于日军的重创条件。

中条山战前的矛盾

首先,按照最高统帅部的命令,中条山战役防线,是由阎锡山和卫立煌协同防守(政权归阎锡山管辖,军权归卫立煌管辖)。但是,国军内部派系斗争严重,协同防守几乎毫无实施可能性,军政分离的作战模式更容易激聚战事矛盾。

卫立煌

当时,因为阎锡山积极策划内战,导致国军的战略对峙情况时有发生变化。但是,从民族大义立场考虑的卫立煌,更加从心里对阎锡山充满排斥,并命令心腹积极排除在山西的阎锡山势力,这也导致两人的矛盾升级。

卫立煌为了中央军能够在山西扎稳脚跟,便通过设置中央军派县长,打压原阎锡山派县长,这更让两人的关系降到冰点,而正是这个局面也为后面中条山战役的协同防守任务埋下了隐患。

战略部署

虽然说,国军部队近20万人,占据中条山地利,以逸待劳抗击日军。但是,根据战后调查表明,中条山守军的作战能力是大幅度下降,甚至不具备正规的号令作战能力。

为什么这么说?

伴随着战事加剧,战场逃兵屡见不鲜,更因为物资援助通道受限,导致国军防守部队得不到及时的物资补给和兵力补充,军纪军规也突破了底线,这些问题在中条山战役中同样上演。

同时,当时的国军高层甚至叫嚣道,中条山防守战线防御工事坚固,可以堪称东方版的“马奇诺防线”(不管多坚固,中条山防御工事的命运确实和马奇诺防线一样),而苏联顾问认为中条山防御工事完全就是儿戏。

对此,深谙兵事的卫立煌甚是嗤之以鼻,对着这些军中大员发出的奇葩言论,更是充满摒弃。卫立煌早在1939年参观中条山防线时,便直接指出问题,并上报重庆。

原话如下:每个作战单位兵力常分配于第一线,未能形成重点,也没有形成纵深。

卫立煌说的问题十分明显,就是所有的作战兵力全部都放在防御的第一战线,那么第二和第三战线的防守怎么办?整个防线毫无战略纵深可防守?又如何应对敌军的多点位、多集群作战?

一旦单一防线被突破,全线的国军部队就会遭遇毁灭性打击,可以说是一触即溃,毫不夸张!

但是,直到1941年中条山战役的爆发,这些问题却并没有引起重视改善,可见国军指挥体系内部是何等效率!

同时,从地理位置上来看,中条山位居北方山区,后勤补给输送十分困难,所以后勤问题基本上都是士兵自行解决,饮食水源问题也导致国军士兵体质严重下降,这更让国军防守、戍卫的时间变少,也就容易给日军袭击创造便利条件。

关于武器弹药问题,当时全国各大抗日战场的情况都是如出一辙,补充无法到位。虽然说,当时国军后勤部在黄河口岸设置了兵站,但是一道黄河就始终制约着运输。

事实而言,一方面是武器弹药输送不比粮食,更需要列车、卡车等机械化工具进行配送,乃至于雇佣民夫或者前线部队亲自去背弹药,时间会拉长,而且还容易遭遇日机空袭(可以这样说,中条山防线20万国军,几乎大部分都是在做后勤保障,少部分才担任防御警戒和训练,所以导致国军和日军作战时几乎处于下风)。

另一方面就是当时的武器弹药,供不应求,很多弹药会优先派发给所属的中央军嫡系部队,大部分地方部队武器弹药自行解决为主,所以除开第14集团军中央军序列武器稍微先进一些,其他地方部队武器都是破烂不堪。

古人说的没错: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同时,正是因为中条山战役中,国军的后勤保障十分困难。所以,战斗开始后不久,便出现了军队断粮、士兵饿死和批量投降日军等情况。

不过,当时指挥中条山战役的,可是被国军高层誉为“五虎上将”之一的卫立煌,这点军火面子肯定要给,但是山区输送弹药太困难,能够送上山的肯定不多,特别是像大炮这些重武器,想要运到山上,在缺乏制空权的情况下,更是难上加难。

所以,中条山战役中的国军,重火力武器编配较少,尤其是压制日军的重炮,屈指可数。

然后,此时因为国军内部原因,又让指挥中条山战役的卫立煌,赶紧回重庆复命述职,并让总长何应钦接替指挥位。

在何应钦接替指挥官后,和军令部部长徐永昌一道认为,日军看似来势汹汹,其实目的在于渡黄河,取道洛阳,直接控制西北,便将重兵布置在黄河防线,而忽视了整个中条山的战略防御,导致原本孱弱的中条山两翼防御能力再被削弱。

同时,国军部队也犯了一个兵家大忌,临阵换将。然后,等到中条山战役开战前3天,卫立煌才匆忙从重庆赶回中条山前线。

即便如此,这也让卫立煌完全失去了摸清日军战略部署规划和应对作战的时间,似乎完全就是让卫立煌去承担中条山战役战败之将的名声,身为总长的何应钦才更应该担责。

日军炮兵部队

国军对于这场战役,几乎可以说算不上有所准备,甚至猜忌重重,只是在后期卫立煌的坚持下,才在其他防线布置军队,但是面对大数的地方杂牌军队,指挥起来也是相当困难,这些部队战斗素养更是不敢恭维。

反观日军,他们已经为这场战役准备了2个月的时间,不管是兵员支持、武器补给、空中力量、工事防御、辎重运输等方面全部都进行了充足训练和准备,这也为日军取得中条山战役胜利奠定了基础。

同时,在中条山战役中,日军还大规模使用渗透部队,突入国军内部制造内乱,比如燃烧军火库、剪断电话线、破坏电报机、暗杀高级指挥官、破坏国军各指挥据点间联系、占据后方重要关口,配合日军主力野战部队作战。

反观国军部队,在遭受日军疯狂进攻后,各级指挥官甚至对直属部队都缺乏掌控(即便是中央军第14集团军也同样如此),导致部队如群龙无首,直接从小败到大败,再到整个中条山战役的全线溃败。

总结

从个人理解来说,战略角度方面,国军高层临阵换将,却更改既定战略部署,并错误认定日军进攻方向,导致中条山防线外强中干,一触即溃。再加之后勤保障不周,以及国军部队里的派系斗争,导致战事不利!

其实,中条山战役的失败,不是来自外在力量的削弱,而是内部力量的分崩离散,内耗才导致国军在整个中条山战役,一败再败,一发不可收拾!

0 阅读:271

历史小松

简介:独立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