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不是流水线生产“产品”,每个孩子都应该是独一无二的

我是宋少卫 2024-05-16 22:12:42

前两天,放学后幼儿园老师将我留下来,说有话要对我说。

我心里打着小鼓,想着:“千万别是孩子把哪个孩子给打了,或者干了什么调皮捣蛋的事情吧。”

结果还好,老师只是告诉我:“依依这个孩子,上了大班之后,有一点没规矩,还有些不专注。”

我瞬间抓住了谈话的关键词:“没规矩”、“不专注”。

当然,老师也是有理有据的:

老师讲知识点的时候,她非要和别的孩子聊天,有时还东张西望,不知道注意力跑到哪里去了;中午午睡的时候,她非要下床去捡个树叶,不遵守规矩;吃饭的时候弄得哪里都是,喜欢乱跑;手工课上,不听老师详细讲解具体要做什么,就已经自己撸起袖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大搞一番;

听了老师的话,我一时间面红耳赤,很是羞愧。

回家的路上,我和女儿针对在学校发生的事情来了一个很深入的讨论。

我问:上课为什么不听老师讲?

那是因为老师讲的这段话让她想起一段自己有趣的经历,迫不及待想讲给自己的好朋友听。

我问:睡觉时为什么想下床去捡树叶?

你还是因为她觉得哪个叶子特别漂亮,想捡回家给妈妈看。

我问:手工课为什么不认真听老师讲解完就自己动手?

那是因为她听到那个主题就激动不已,想到好多好玩的事,想立刻就干。

她的解释让我觉得好像都还蛮有道理的,但对于老师来说,这就是“没规矩”、“不专注”的表现。

老师不可能完全照顾到每个孩子的个性发展和心里所想,对于老师而言,最看重的当然是守规矩和专心听讲了。

但教育不应该是高效的批量生产,而应是一件细水长流的事情。

一味的标准化,只会摧残孩子的天性。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说:“现代教育的创立者有一个共同的认知谬误,就是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正确的学习方法,这是现代教育的一个前提。”

在标准化的教育模式下,一切都有“标准”:行为有标准规范,作业有标准答案……

而服从便是最大的前提。

一个很经典的案例。

老师问:“雪化了是什么?”

标准答案是“水”。

可一个孩子却答:“是春天。”

多么富有想象力,多么富有诗意的答案啊,但老师却判答案错。

如果我们的教育,总是在训练孩子该如何去遵守标准,那么其结果,一定是摧残天性,扼杀创造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完全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世界。”

经常听到家长这样问:“我家孩子太普通了,甚至有点笨,学习学习不行,也没什么兴趣爱好,真不知道他长大后可以干什么?”

大多数家长都想把孩子培养成理想中的样子,而理想中的孩子其实在大家的心目中是有一个模板的,每个家长对于孩子的期待可以说是大同小异。

但人是有自己的独特性的,不可能一个个都按照模板,进行流水线生产。

我特别喜欢《你好,李焕英》中的一句台词:

“我的女儿,只要她健康快乐就好。”

回想当初刚刚得知这个小生命的时候,难道这不是我们最初的愿望吗?

教育的本质是:埋下种子,静待花开。

不要用当下的标准化去约束你的孩子。

他不是流水线上的标准化“产品”,而是艺术家笔下的未来之星。



0 阅读:5

我是宋少卫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