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视察江南,李卫为何要告密年羹尧想称帝?这其实是他的自保!

卿心君悦 2024-06-06 17:47:27

文丨卿心君悦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有这样一件令人费解的事——

当雍正微服私访到江苏时,李卫为何丝毫不顾念与年羹尧在潜邸时的旧情,要背后“捅刀”年羹尧,向雍正告密,年羹尧似乎有不臣之心。

同时,在此之前,雍正好不容易平息了孙嘉诚参劾年羹尧的风波,雍正对年羹尧的维护之心朝野皆知,李卫此时冒然进言,难道就不怕惹雍正不悦吗?

向来机灵精明的他,为何如此冲动?

这篇文章要聊的,就是李卫背后“捅刀”年羹尧的真实隐情。

摊丁入亩

年羹尧平定西北之后,为了充盈国库,雍正开始着手推行新政,责令时任江苏巡抚的李卫,在江苏试行摊丁入亩。

对于雍正交代的这个任务,李卫可谓是“痛并快乐着”。

说“痛”,是因为江苏的官员们,向来与当地士绅交往密切,官绅勾结严重,早已形成了一张巨大的利益关系网,在这种情况下,李卫想要推行新政,难度可想而知。

毕竟一旦涉及“新”,就意味着要打破“旧”,而那些在“旧”规则中的既得利者们,又岂会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利益空间被压缩。

说“快乐”,是因为这又是一次职场晋升的绝佳机会。

作为雍正的心腹,李卫清楚新政对于雍正的意义,这不仅仅是巩固政权的政绩与手段,更是雍正登基以后的终极目标。

只要他能在江苏顺利推行摊丁入亩,起好榜样带头作用,进而帮雍正降低推行新政的难度与阻力,那么升职加薪就是板上钉钉的事了。

就这样,旨意一到江苏,李卫就毫不含糊的干了起来,可问题也随之而来了。

得知李卫要在江苏推行摊丁入亩,当地的士绅们利用“钞能力”,迅速与官员们组成了联合阵线,一起抵制李卫推行的新政,以至于李卫刚迈出第一步就卡住了——

江苏官员拿捏着李卫不识字,故意将告示写的晦涩难懂,导致告示贴出去,百姓根本看不懂。

不过李卫毕竟是李卫,能够从一个小乞丐,一路做到封疆大吏,自然不是个简单的角色。

在决定推行新政之前,为防事情做的太怪,有人告到雍正处,李卫特意给雍正上了一道密折,言明了他准备剑走偏锋的打算,且得到了雍正的支持。

雍正都点过头,李卫自然无所顾忌。

也因此,面对僵局李卫奇招频出,先是找来街头测字的先生,解决了告示的问题;然后又花钱雇了一群乞丐,将摊丁入亩编成歌谣在街头巷尾传唱,以宣传新政的好处。

就在形势有所好转之际,另一个难题又出现了——

不甘心的绅士大户们私下找到了江苏官场的三把手——臬台黄伦,以重金收买黄伦。同时又假意卖田,为黄伦拒绝李卫强收赋税的命令,制造了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这才有黄伦在巡抚大堂硬刚李卫的那句话:

“田土买卖期间是不能交税的,必须买卖完了才能向田主追税,这是朝廷的制度,这个时候属下派兵丁差役去追税,万一激出民变,属下无法向朝廷交代。”

见黄伦拿制度说事,李卫说道:

“你对我负责,我对朝廷负责,什么时候让你向朝廷交代了,我让你派兵就派兵,哪儿那么多啰嗦。”

黄伦不甘示弱的再次回怼:

“不错,大人是属下属下的上司,可属下不是大人的命官,是朝廷的命官,属下得按朝廷的制度办事。”

至此李卫明白,眼前这个黄伦是万万不能留了。如今对方公开与他叫板,这已经不是推不推行新政的问题了,而是一把手的权威受到挑战的问题。

如果不能解决黄伦,他这个巡抚也就不用当了。

正常来说,解决黄伦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换掉他,可要换掉黄伦,就需要一个名正言顺的理由,于是李卫计从心起,玩起了三十六计——

第一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假意妥协,当众表示要从善如流,暂停追税一事,让江苏官员放松警惕。

第二计:调虎离山。

以工作的名义,将黄伦支走查案,由于理由正当,又是分内之事,黄伦无法拒绝,只能前往。在黄伦离开之后,李卫趁机清查了黄伦经手过的所有案件,找到了“刘王氏一案”。

第三计:借刀杀人。

借重审刘王氏的冤案,扳倒了跟他顶着干的黄伦。

不得不说,李卫虽然不识字,但人家脑子活,还有手段,“三计”一气呵成,不仅成功将黄伦拉下马,还震慑了整个江苏官场,顺带着还收回了“兵权”。

有了黄伦的前车之鉴,以藩台为首的江苏官员们瞬间软了下来,纷纷表示会尽力配合李卫推行新政。

至于让步的原因也很简单,混迹官场多年,这些人哪个没有小辫子,谁也无法确定,自己会不会成为下一个被开刀的目标。而相对于推行新政带来的损失,头顶上的乌纱帽显然更重要。

而这也说明了一个道理:

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和恨,也没有无缘无故的赞同或反对,道理与选择永远是围着利益转的,人只会站在自己利益的立场上考虑问题。

所以,讲道理永远不如讲利害有效。

在李卫的一番操作下,江苏推行摊丁入亩的事基本没了阻碍,只待用这张答卷,拿下“总督”的头衔。

君臣对话

对于任命李卫为江苏巡抚,以及要求李卫推行新政的事,起初雍正心里并没有底。

毕竟他是顶着压力与非议将大字不识的李卫硬扶上位的,一旦李卫在推行新政的时候闹出乱子,或是没能完成任务,那么他的圣名受损不说,新政的推行只会更难。

也因此,在暂时平息了孙嘉诚与年羹尧的风波之后,雍正便马不停蹄的离京南巡,去视察河南、江苏新政推行的情况。

到了江苏,雍正并没有第一时间召见李卫,而是暗中走访,观察了几天。

直到李卫扳倒了黄伦,让摊丁入亩的新政步入正轨,龙心大悦的雍正这才来到了李卫的府邸。

一见面,雍正先是免费看了一出“翠儿大闹李卫”的戏码,在支走了翠儿之后,雍正一脸严肃的对李卫说道:

“你知不知道,朕任你为江苏巡抚,有多少人在背后议论吗? 你知道不知道,你在这儿试行摊丁入亩,有多少双眼睛在盯着你吗?这个时候了,你还敢干出那种,有失官体,授人以柄的事情。”

雍正倒不是真生气。

要知道,领导对于下属的包容程度,与下属的能力与价值成正比。况且,李卫跟歌妓的事,不是原则性问题,所以适当的敲打一下,让李卫有所警示就可以了。

也因此,在李卫跪地认错之后,雍正话锋一转:

“这一次算了,起来吧。不过你办差嘛,还是满卖力的,你在这儿实行摊丁入亩的事,朕都知道了。下一步,你打算怎么做呀?”

注意!领导询问工作进展的时候,是下属阐述遇到的困难,以及寻求领导支持的最佳时机。也是清楚这一点,李卫才会回道:

“下一步,奴才想形成制度。可推行制度得靠各级的官员,像江苏的官吧,大多都和当地的士绅有来往,靠他们办不了什么,因此奴才想请主子,先把这儿的藩台、臬台都换了,其他的官慢慢再说。”

李卫的这段话回话值得学习——

先阐述计划与想法;然后根据制定的计划,提出落实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最后针对困难,具体且明确的表达出想要得到的支持。

对于李卫有条不紊,逻辑清晰的表述,雍正十分满意,顺着话茬告诉李卫,准备将新科榜眼尹继善派到江苏。

紧接着,雍正又将话题转移到了刚刚被李卫斗倒的黄伦身上:

“那个黄伦,你准备怎么处置?”

李卫略一思索,回道:

“奴才想,革了他的职也就算了,毕竟他是年羹尧的人。”

如今年羹尧依旧是大将军,黄伦又是年羹尧的人,在雍正没有明确表态之前,李卫自然得留有余地。

而雍正的反应显然出乎了李卫的预料:

“不行!革了职还得充军,就把他发配到年羹尧那去。”

领导都明确表态了,李卫岂有不支持的道理,随即拍出了一记马屁:

“高,这样做既给了年羹尧面子,还能让他醒一醒神。”

随后,雍正又说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

“……这几天朕不断接到京城转来的折子,说年羹尧在西北越发专横跋扈了。本来朕派孙嘉诚到他那儿去,就是为了让他见到这个人,会有所警觉,有所收敛,不知道他是没有领悟朕的苦心,还是有意和朕顶着干,孙嘉诚在那儿推行火耗归公,竟然寸步难行,而且从年羹尧开始,就都跟他过不去。孙嘉诚的日子很难过啊。”

雍正对年羹尧的不满溢于言表,此时李卫能做的只有一点——与领导统一战线,也因此,听完雍正的话,李卫说道:

“要是这样,干脆把他的大将军给免了。邬先生早就跟我说过,年羹尧这个人迟早会闯出天大的祸来。”

正常来说,李卫话到此处就可以打住了。毕竟态度与立场已经表完了,事情如何发展以及最终结果,已经与他无关了。

可李卫偏偏又补充了一句:

“主子,奴才在底下听到一句话,一直想同主子说。说是帝出三江口,嘉湖作战场。”

李卫这句话,等于为年羹尧嚣张跋扈的行为做了一个新的注解——不是单纯的恃功而骄,而是很可能有了自立门户的不臣之心。

语言是把刀,刀刀要人命。

如果将年羹尧换做其他人,李卫的这句话足以将对方送走。

捅刀?自保?考验?

李卫明明可以不说,为何丝毫不顾旧情地捅刀年羹尧?

同时,李卫不可能不知道,雍正刚刚平息了孙嘉诚参劾年羹尧的事,这足以证明雍正对年羹尧的维护之心,在这种背景下,李卫如此直白地捅刀年羹尧,难道就不怕惹雍正不悦吗?

其实,李卫之所以如此,不是故意捅刀,而是在被动自保!

注意当时的情况,雍正这次微服私访的行程表虽然已经明发各省,但是雍正的具体行踪,以及什么时间到达哪里,却只有他自己知道。

也就是说,雍正出现在江苏,虽然在李卫的预料之中,但李卫并不清楚雍正何时来的。

而雍正行踪不定,无非是为了了解更多的实情,以及民间对于新政的看法。

在这种情况下,李卫根本无法确定,雍正都听到了些什么,这其中自然也包括那句流传已久的“帝出三江口,嘉湖作战场”。

一旦雍正已经听说了这句话,而他作为雍正的心腹却没有汇报,难保雍正不会心生猜忌,甚至怀疑他的忠心程度。

要知道,从当初雍正派他去监视年羹尧起,李卫就清楚雍正多疑的性格。

在李卫看来,如今他也是执政一方的封疆大吏了,如果不能让雍正对他放心,那么他的结局也不会好到哪儿去。

在这种情况下,任何可能会引起雍正猜忌的事,李卫都不会让其发生。

同时,在李卫看来,当雍正主动跟他谈及年羹尧的时候,很可能也是雍正对他的一种试探与考验,试探他对年羹尧的态度,考验他的忠心程度。

这才是李卫主动告密的真实原因——防范于未然,表态表忠心。

那么李卫捅刀年羹尧,就不担心会惹雍正不悦吗?

不是不担心,而是他瞧准了时机。

从雍正与李卫的对话可以看出,是雍正主动提及年羹尧的,并对年羹尧的行为表达了不满。

也就是说,通过雍正的话,李卫判断出了雍正对年羹尧的维护,更多的是出于大局的考虑,而非真的认可年羹尧的所作所为。

正是确定了这一点,李卫才敢“捅刀”年羹尧,因为此时他的提醒,只会是忠心的表现,而不会被雍正定义为搬弄是非。

至于与年羹尧在潜邸的旧情,李卫不是不想顾及,而是没资格顾及。

在自保与生存面前,他没有选择可言,他的圈子里只能有一个人,而这个人就是雍正。

卿心君悦,一部剧,一群人,一个草台戏班子!看戏!说剧!品人!观道!

2 阅读:408

卿心君悦

简介:情感观察者,书评人,影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