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起源地“鹤鸣山”就是《山海经》里的“崆峒山”​

翔子史前推理师 2023-09-21 17:28:12

你相信吗?大名鼎鼎的道教发源地鹤鸣山很可能就是武侠仙侠常常打卡的网红地——崆峒山。不信,往下继续看。

《山海经》唯一提到的一次“崆峒山”来自《海内东经》:“温水出崆峒,崆峒山在临汾南,入河,华阳北。”这里的几个关键词“温水”、“临汾”、“河”、“华阳”,先放一放,我们稍后回来解读。

我们先来说说故事,关于崆峒山的故事,最早见于《庄子》和葛洪的《神仙传》:“广成子者,古之仙人也。居崆峒之山石室之中。黄帝闻而造焉”。传说黄帝到崆峒问道于广成子,开始广成子没有理会,三个月后黄帝再次拜访才得到了广成子的经书。这个故事的要点在于,崆峒山是广成子的固定道场,而不是偶尔云游的地方。

“黄帝登崆峒山,见广成子问至道。广成子不答。帝退,损天下,筑特室,藉白茅,间居三月,方往再问修身之道,乃授以〈自然经〉一卷。”

好,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鹤鸣山的故事。明代罗洪先《广舆图》"鹤鸣山,昔广成子修炼于此;汉张道陵登仙于兹,明张三丰得道于斯"。

《四川通志》:鹤鸣山,昔广成子、张道陵皆登仙于此”。

这就奇怪了,广成子不是在崆峒山吗?怎么又在鹤鸣山修炼登仙?这只有两种解释,第一,要么崆峒山与鹤鸣山是同一个地方,第二,要么这两个“山”描述的事迹,其中一个肯定是错的。咱们先不着急下结论。

这里提到了张道陵,张道陵在现在叫鹤鸣山的地方创立道教,这个没有任何争议,不需要再论证,但是怪就怪在张道陵的传人编了一个本教派课本,名字却叫《崆峒问答》,而不是似乎更应该叫的“鹤鸣问答”。是不是有点耐人寻味呢?是不是意味着张道陵教派所在的地方原本就叫“崆峒山”呢?

好,我们回到开始山海经关于崆峒的描述,巧合的是,这段描述恰好非常符合鹤鸣山的位置:

“温水出崆峒”,温水即为温泉,《华阳国志》:蜀有温水穴,冬夏常热。鹤鸣山所在的大邑、邛崃、温江区域有花水湾、鱼凫国都等大量温泉分布,温江就是温水得名而来。

“崆峒山在临汾南”,我们知道现在的临纷在山西汾水区域,但是你可能不知道鹤鸣山所在的大邑崇州以前就叫做“晋源”,而且这里的怀远以前就叫做“分州”,流经鹤鸣山的斜江在此分水成三江,这是不是汾水最早的来历呢?

“温水,入河,华阳北”,华阳不必再解读,就是成都平原南部的特指,双流新津一带历来就叫华阳。这里提到的温水入河,是指的来自大邑邛崃的邛水如于现今的南河(蒲江河),上古时期,这条河就是著名的“洛河”,以昆仑修觉山为界,西为河,东为江。

关于鹤鸣山疑似崆峒的文献还有:

清代张英《四库全书》《御定渊鉴类函》:“四川,北走秦凤有铁山剑阁之塞,东下荆襄有矍塘滟滪之险,南通六诏有泸水大峨之固,西拒土番有石门崆峒(鹤鸣山邛崃山系)之障”。这里最后提到的崆峒肯定就是在四川。这里可能张英是在用崆峒指代盆地西侧的邛崃山脉甚至横断山脉。

《史记•五帝本纪》:“(黄帝)东至于海(西海),登丸山,及岱宗(老峨山),西至于空桐(鹤鸣山),登鸡头(鹤头)” 。南至于江(岷江),登熊(眉山熊耳山)、湘(长秋山某条江)。合符釜山(新津修觉山附近锅顶山),而邑于涿鹿之阿(穷桑牧马山)。

最后,用来自四川遂宁射洪的大诗人陈子昂的一首《轩辕台》结束今天的推理,感受一下他心中的轩辕台在哪里:北登蓟丘望,求古轩辕台。应龙已不见,牧马(牧马山穷桑)空黄埃。尚想广成子,遗迹白云隈。南登碣石坂,遥望黄金台。

(请勿抄袭)

作者:翔子史前推理师

知名历史博主,文旅节目制片人,原为中央电视台(CCTV)导演。全网首次提出华夏探源创新观点:“岷江流域才是华夏文明的起源地”,引发社会较大反响。

内容包括:昆仑就在瓦屋山、昆仑之丘即为新津修觉山、伏羲女娲来自岷江流域、炎帝黄帝家族在岷江流域、涿鹿之战战场在成都、尧舜禹夏在岷江流域、三星堆就是夏商祖庙、《山海经》即为巴蜀地理书等等颠覆性的观点。一一对应了《山海经》里众多地理坐标。

1 阅读:47

翔子史前推理师

简介:原央视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