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墟出土的青铜蒸煮器里,现古代少女人头,她到底经历了什么?

吖胖来了 2024-02-02 00:53:17
引言

《尚书》《盘庚》和《史记·殷本纪》等殷商文献中中,详细记载了商代帝王谱系:“惟殷先人,有典有册。”

几千年前,我们的先民就曾在中原大地上创造出一个光辉灿烂的文明—殷商。

1976年,殷墟妇好墓被发现。妇好是商王武丁极为重要的配偶,在她的墓中曾一次性出土了上百件精美的青铜器。

其中,有一件重达138.2公斤的三联甗(音yǎn)最引人注目。

图|单体甗

所谓甗,是一种类似于现代蒸锅的容器。上部为甑,下部为鬲。这样一来,既能盛物又能盛水。

20世纪80年代初,安阳殷墟一处祭祀坑内,发掘出一件青铜单体甗。考古人员以为只是一件普通的蒸煮器具,待仔细观察时,竟在内部发现一颗人类头骨!

一、古代蒸煮器具 承载历史记忆

扬雄所著《方言》一书有解释:“甑,自关而东谓之甗,或谓之甑。”《说文·瓦部》有云:“甑,甗也。从瓦曾声。”

甗是一种古代的炊具。

距今大约7000年前,我们的祖先烧制出了陶甗。可以说,他们是最早懂得利用蒸气,采用蒸的方式烹制熟食的文明人。

有科学研究表明,蒸的方式最利于保存食物的营养成分。不仅如此,食物中的营养成分还最易人体消化吸收和代谢。

甗这种看似平常的烹饪容器,还蕴含着古人还未洞悉的科学内涵。

从结构上来看,甗是在“曾”和“鬲”的基础上创造发明的。

上面可以用来盛放食物,即“甑”。而甑的底部有一个穿孔的箅,方便蒸气通过。

下部是鬲,用来煮水,而高足之间可以烧水加热。

将甗上下两部分分隔开的部分是箅。甑上或许有盖子,但出土的甗并未带着盖。

图|甗

专家们推测,此物要么是在埋藏前已经遗失,要么是其他易腐的材质,已经和土壤融为一体了。

一般来说,甗在器形上可分为连体和分体两种。陶甗以分体甗居多,考古发现的连体甗以青铜的居多。

山东岳石文化遗址中,出土过大量陶甗。山东牟平照格庄遗址、山东乳山小管小管村遗址和烟台芝水遗址都有发现。

1958年,山东黄县(今龙口市)出土了一件青铜甗。这尊铜甗高33厘米,口径28厘米,鬲部高21厘米。

1973年7月,克什克腾旗土城于公社天宝同大队河套生产队一个小学生,在村北敖包山西南坡一块巨大的立石西侧,挖出了一件铜甗。

这件甗基本完好,两足稍残。高46厘米,口径29厘米,重11.75公斤。且上体特大,口呈椭圆三角形,平沿内勾,立耳稍内收,三足中空到底。

从外形上来看,这件甗与安阳殷墟早期墓所出土的很接近,是典型的商代晚期器。

图|兽面纹甗

陕西省咸阳市文物保护中心也存放着一件青铜甗,该甗出土于泾阳县高家堡村戈氏家族墓地。

1991年,当地一位村民在整修自己猪舍时,在土里发现了这件甗。后来经过考古研究所钻探发掘,共发现商末至西周早期墓葬6座。

出土器物中除了有戈形族辉者,还有铭文者。前者为8件,后者为26件。要知道,当时全国各地出土的戈族器一共才有30多件。

由此可见,泾阳当时可谓是戈族主要聚集地之一。

出土的青铜甗为连体甗,且做工复杂。上部为甑,下部为鬲,且上下被浇铸在一起。甑鬲相连处向内束收,口沿上还有半环立耳。

外壁的纹饰是夔龙纹和饕餮纹,内壁一耳下还有明显的戈形族徽标志。

从外形上来看,甗甑大阁小,上阔下窄。看起来不甚稳定,随时都会倾倒,实则不然。

原来,这件甗上部的甑壁虽大但壁薄,下部的鬲虽小但壁厚且厚重。这样一来,甗重心低则不易倾倒。

因为甗下部的鬲小,所以装的水边少。也正是因为如此,水更容易烧开。上部的甑大,则装的东西更多,这样蒸东西既省时间又方便快捷。

可见,我们的先民在3000多年前就拥有如此智慧。

图|青铜甗

2007年6月14日,在宝鸡市金台区陈仓镇团结村的一处工地上挖出了青铜器。

原来,当时挖掘机装土作业时发现了这件青铜器。

这件甗也由甑和鬲两部分组成,只不过下部分的鬲已经由商周时期的三足,演变成了无足圆底。

此外,底部也出现了类似于现代锅的形状。

从残留的烟炱能看出,此甗非冥器而是实用器。在这件甗的肩上还有一对兽面调换,环口直径为4厘米,可将鬲吊起来。

由此可推断,此件甗为汉代器物。

二、现代科技手段,查明头骨主人身份

1984年,安阳殷墟王陵区的一处祭祀坑内,发掘出一件青铜单体甗。考古人员认为,这件甗和之前发掘的一样,也是一件普通的蒸煮器具。

谁能想到,在这件甗内居然发现了一颗人类头骨。

据学者推测,或许在甗被掩埋时,附近的头骨不小心滑落进去了甗中。

再加上头骨陷在变形的甗上部,实在不方便取出检测。最后,考古人员也没有提取头骨中的物质做检测。

1999年,殷墟刘家庄地一处考古现场,又发掘出一件青铜甗。更令人震惊的是,这件甗内也有一颗人头骨。

如此一来,第一次在甗中出现的头骨就不是偶然,而是有人故意为之,这又是怎么回事?

好消息是,这件甗中的头骨保存得十分完好。不仅能够清晰地看到头骨的颜色,还能看到颈部上面清晰的断痕。

如果没有经过任何处理,埋藏在地下的头骨应该呈现出淡黄色。而放置在甗中的头骨却呈现出灰黑色,明显经过了一些“处理”。

为此,殷墟考古队唐际根队长特意从头骨上取下了一小块骨片进行检测。

据悉,唐际根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系。毕业之后,他便被分配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经过一番检测之后,唐际根发现甗中的这颗头骨钙质流失十分严重。说得更直白一些,这颗头骨曾经被人蒸煮过。

根据这件青铜甗被发现的位置,专家们推测出可能的情形。

原来,考古人员是在一处殉人附近发现的青铜甗。不仅如此,殉人的头部正好缺失。

就在殉人缺失的头颅处,发现了这件青铜甗。

故此专家推测,或许当时正在进行祭祀活动。也正是因为如此,殉人的头颅才会出现在甗内。

考古专家根据对头骨相关数据分析,确认甗内的头骨主人是一位女性,年龄不过十几岁。

通过对牙齿检测数据可知,少女的牙齿发育较为健康。由此可以推测,少女生前一段时间,应该摄入了充足的蛋白质。

殷商时期,能够保证蛋白质的充分摄入,说明该名少女的生活水平应该不错。或者可以说,她的社会地位也不低。

200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正式将殷墟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十几年来,考古人员一直没有停下对殷墟遗址的研究和探寻。

在殷墟遗址,考古人员不仅发现了大型“树枝状”手工业水系,还发现了“两纵三横”的路网,对殷墟昔日布局日渐清晰。

根据研究所知,殷墟殉人是俘虏而非奴隶为主。

殷墟历年大规模考古发掘中,曾有一项令人震惊的发现。原来,在西北冈王陵区曾规律排列着2500多座祭祀坑。

图|祭祀坑

200多年间,数以万计的活人被商王室当做祭祀祖先的祭品杀戮。

也真是因为这些祭祀坑的存在,考古学家将商代认定为奴隶社会。

根据最新的考古研究结果显示,西北冈祭祀坑中的殉人是商人的俘虏。他们曾经与商人为临,后来被强大的商人逼迫至西北地区,也就是羌人。

考古专家曾对殷墟几千个墓葬数据进行过分析,从墓葬形制、体积、方向、随葬品数量到殉人以及男女比例。

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商代社会的主体是商族族众,人口数量占82%-87%。

其中,高级和低级贵族在10%左右,其他一无所有者占比在3%-7%。

唐际根和研究小组驱车来到甘肃和陕西一带,寻找到200多个商代的人骨头和牙齿样本。同时,他们又将在祭祀坑出土的人骨头和牙齿进行比对。

经过比对发现,两组骨头的锶同位素比值非常接近。

之后,研究人员又将对司母戊鼎所在大墓的墓道中,发现的祭祀人头进行技术分析,确认他们的主人就是被俘虏的羌人。

常言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一个人从小生活在哪里,喝的水、吃的食物中重金属含量,都会在骨骼、牙齿和毛发中呈现出不同的同位素比值。

很多羌人都是被俘之后,随即就被杀掉。通过判断其牙釉质中的同位素比值,就可以判断出他生长在哪里。

如此一来,就能解释出土的单体甗中头骨的来源,即被俘虏的羌人。

那么,殷商时期为什么会有大量羌人被残忍杀害?

三、从商代到清朝,人殉制度屡禁不止

早在1974年,著名甲骨学者胡厚宣在《中国奴隶社会的人殉人祭》一文中,提到他曾统计出殷墟王陵区14000人祭中,有8000个是羌人。

所谓人殉制度,是古代葬礼中以活人陪葬的陋俗。到了殷商时期,这一制度达到鼎盛。

根据考古发掘发现,大部分商代贵族墓穴中,少则殉一二人,多则二三百人。

到了周代,人殉之风依旧盛行。《墨子》中称:

“天子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

由此可见,当时人殉已经相当的制度化。

“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死时,殉葬人数更是多达177人。

图|秦穆公

直到战国末年,农耕技术改进,生产力逐渐发展,劳动者的生命才终于受到重视。

因为人殉遭到非议,人们开始用陶俑和木俑来代替人殉。

公元前384年,秦献公下令废止人殉,但其子孙后代也没有遵守。直到西汉初年,人殉制度才终于被废除。

汉宣帝时,因为赵缪王刘元逼迫奴婢殉葬,被撤销封国。

李世民去世后,两位少数民族将领阿史那杜尔和契芯何力铭感于太宗的知遇之恩,自愿想殉葬,被唐高宗李治所禁止。

即便如此,在长达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社会,人殉这一现象一直没有被禁绝。

《宋史》中就曾记录过妃嫔殉葬之事。即便如此,人殉现象终究也是零星发生,像人们习以为常的杀殉已不复见。

直到明代,这一惨绝人寰的制度在千年之后又死灰复燃。

根据《李朝世宗实录》记载:

“帝崩,宫人殉葬者三十余人。当死之日,皆饷之于庭,饷辍,俱引升堂,哭声震殿阁。一堂上置木小床,使立其上,挂绳围于其上,以头纳其中,遂去其床,皆雉颈而死。”

公元1395年,明太祖朱元璋的次子秦王朱樉死后,两名王妃殉葬。至此,开启了妃嫔和宫女殉葬的先例。

图|秦王朱樉

公元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崩,葬入孝陵。跟随他一同葬入孝陵的,有46名妃嫔。其中,38人在治丧期间被勒令从死。

《明史》记载:“永乐十二年郢靖王栋薨,王妃郭氏,遂自经。”

被正史记载下来的殉葬妃嫔只是少数,绝大多数殉葬者都是默默无闻。

直到明宪宗即位后,他遵从了明英宗的遗诏,没有用妃嫔和宫女为其殉葬。直到明朝灭亡,再没有出现逼死宫人殉葬的事情。

清朝初年,人殉制度曾一度死灰复燃。

清太祖努尔哈赤、皇太极等人临死时,都有人从殉。比如,努尔哈赤死后,大妃阿巴亥被逼殉葬。

直到康熙即位后发布了禁止殉葬之令,这一制度才终于退出历史舞台。

再说商代的人祭。

这一时期的人祭是远古风俗的继续。

人祭最早出现在仰韶文化时期:

第一时期,俘虏被处以火刑;

第二时期,俘虏作为供献神灵的牺牲品;到了第三时期,俘虏转变为奴隶。

商代时期的人祭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修建奠基仪式的人祭,另一种是祭祀神灵或地母,类似于自然崇拜。

图|人祭

洹南小屯商代后期殷王都城和宫殿的遗址上,就可见以人奠基。如乙基址夯土层中有跪式人骨一架,打破夯土层的是门内三坑埋有人架骨五架。

门外四坑各埋一跪式人骨和一铜戈,为安门仪式的牺牲。

商代的人祭有了父权制社会的特征。除了对自然崇拜之外,商人的人祭还有对祖先崇拜的内容。

比如,武丁时期对先公如王亥、季等举行单独的人祭。

武丁因使“殷道复兴”和“殷国大治”,受到隆重的祭祀。当时,用于祭祀的共有羌人三百。

除此之外,将士们在出征之前,也会杀人以求祖先保佑。如果战争胜利,还会杀俘虏以谢祖先。

安阳殷墟发掘和探查出的上千个祭祀坑,就是殷王祭祀祖先的公共场所。

虽然不知道单体甗中的头骨具体出自哪一种人祭,但可以确定的是,羌人作为商人的俘虏,人祭现象十分常见。

结语

作为我国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殷墟每年都会有新进展。

从1899年甲骨文被发现和研究,沉睡了三千年的商文明进入公众视野。

殷墟作为一个支点,通过发掘和研究,让比商王朝更早的夏文化、龙山文化和仰韶文化得以被确立。

随着殷墟遗址的发掘和研究不断深入,商代的各种制度也进入我们的视野。

虽然用现代眼光来看,很多制度过于残忍,难以被我们现有的认知接受。但是,作为文明研究的重要一环,很多密码还被深埋在地下,等待着考古人继续探寻。

参考文献

《墨子》

《李朝世宗实录》

《明史》

1 阅读:595

吖胖来了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